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百年始成宏济河:万历皇帝朱翊均赐名

2017-11-30 10:20| 热度:7791 ℃ |作者:胡晓林|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大运河最早开挖的便是扬州段的古邗沟。后来,运河航道多次变动,仅流经宝应境内的邗沟,自三国至明朝一千四百多年中,历十三次变动,世称“邗沟十三变”。宋、元以前,邗沟航道由射阳湖入宋泾河,穿宝应县城而过,达白马湖,向北达清江浦 ...

  图∕吴琴芳

  百年始成宏济河

  大运河最早开挖的便是扬州段的古邗沟。后来,运河航道多次变动,仅流经宝应境内的邗沟,自三国至明朝一千四百多年中,历十三次变动,世称“邗沟十三变”。宋、元以前,邗沟航道由射阳湖入宋泾河,穿宝应县城而过,达白马湖,向北达清江浦,至清口入淮。明初改道转运河,将界首湖、新开湖、范光湖相贯连,航道从长江瓜仪闸进,历高宝湖而北出清口,不再绕经射阳湖入宋泾河,明史称其为“湖漕”。除北上南下的官私客船外,国家每年约有四百万石漕粮从江南经此调运京师,为定都北京的大明王朝提供雄实的物质基础。大运河作为当时南北唯一的运输大动脉,其重要程度不逊于当今的京沪高速。

  这段“湖漕”航道,虽比射阳湖航道便捷,但却存有很大险患,其中高邮的甓社湖和宝应的范光湖极为险恶,舟行往往覆溺;而范光湖比甓社湖更为危险。因为这段水面西接天长、盱眙,泗水从云山、白水、衡阳而下,势若建瓴,直注范光,澎湃汹涌,浮云无际;而中间还有槐角楼当湖而出,其形如箕,两翼夹击,不风而波;如遇西风暴起,则惊涛卷雪,怒浪如山,风紧浪急,掀舞簸荡,天日为之无色,万斛巨舰触石立碎,每年都有若干船只经此失事。万历十年,千舟半渡,一风而尽,尝一日而毙千人,浮尸无算,惨不忍言;万历十二年,漕船败者数十。令行船者谈湖色变,只好长时间地驻扎在码头观候风色。因此濒河而建的宝应泰山殿便香火极盛,向北已过湖的感谢神佑,向南等候过湖的则祈求神佑。

  自古高宝湖一线,百里单堤,每遇洪汛,往往圩塌堤崩,白水千里,一片汪洋,东乡均被淹没,田庐飘荡无遗,人畜死者无数,里下河皆为鱼鳖蛟龙之区,人民苦不堪言。

  明弘治二年(1489年)侍郎白昂开高邮康济河,河成后大大降低了甓社湖的风险,多年安享如一。为避免范光湖的风险,不断有官员向朝廷建议在宝应范光湖东修筑越河。正德十六年(1521年)都水郎中杨最请于宝应范光湖如昔年白昂开高邮康济河例,加修内河。仍将旧堤增石积土,以为外堤,可保百年无患。嘉靖五年(1526年)工部郎中陈毓贤请修筑越河。嘉靖十九年(1540年)运粮千户李显疏请范光湖东开筑越河。隆庆二年(1568年)御史蒙诏请如高邮康济河故事别凿一河。万历五年(1575年),御史陈世宝,旧事重提,请于湖堤补石堤,以固其外,而于石堤之东复筑一堤。以通越河。但因抚按诸臣,迁代不尝,守土之官,侥幸无事,逐因循废阁,久而无成。

  时至万历九年(1581年),朝廷批准了在淮安城南从窯湾杨家涧至武家墩开筑全长45里的永济河。这极大地鼓舞了宝应人,坚定了要求开筑越河的决心。曾任宝应知县的御史闻人诠,在宝应任内曾亲历延袤三百里湖水的风浪险恶,亲睹军民船舟覆溺的惨状,亲临堤崩岸塌田地淹没的水灾现场,亲耳听到宝应人民要求根治水患的迫切呼声,深感开筑越河的必要。为取得工程的第一手资料,亲自带民工试筑一方河堤,将人工、桩木、砖石、灰料等以一计十积算引伸,又测量了宝应越河计划挖筑的长度,经过计算,得出工程的最基本资金数需银四万三千三百两。万历十二年(1584年),御史闻人诠请开越河,时官户部员外的宝应人范韶及罢职家居的仲本,皆具疏请。或许因范光湖风险确碍漕运大计,或许以闻人诠为首的多名官员反复请开越河,朝廷不得不认真考虑其必要性。万历十二年(1584年)根据工部郎中许应逵建议,总漕都御史李世达奏请,决定开宝应越河。朝廷从户部、盐务及地方筹集资金二十五万两,调总漕都御史李世达,工部郎中许应逵,巡按御史马允登,巡盐御史蔡时鼎,给事中陈大科,刑部主事罗用敬,中河郎中陈英,海防副使舒大猷,徐州副史莫与齐,漕储参政冯敏功等一班能臣负责工程的实施。不久李世达擢南京兵部侍郎,由巡按抚都御史王廷瞻接任工程总负责人,宝应越河开筑工程终于正式启动。官员们征集民工,调运物资,抓进度,保质量,忙得人不离堤,一律留宿河堤。将西旧堤培土加固,在旧堤东又筑一新堤。河的南北两端和中间各建一石闸,以通舟船出入,南闸外筑拦河坝,北闸外筑束水坝,其中又建滚水石坝,以疏泄水势。坝东开浚支河,让多余的水从射阳湖、广洋湖向东入海。为了护卫堤坡,在越河边夹植茭苇,堤上遍植杨柳以荫纤夫,工完堤竣绿化成。工程规模宏大,配套齐全。自万历十二年(1584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工,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二十六日竣工,凿渠一千七百七十六丈,石堤三千三十六丈,子堤五千三百九十丈,为堤九千二百四十丈,北起宝应南门外,南至新镇(范水)三官庙,全长三十六里的越河大功告成。万历皇帝朱翊均赐名“宏济河”,大学士沈一贯、李廷机共同为碑记。后又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增筑黄浦二十里运河和界首月河;从此康济、宏济、永济三河相连,运河航道再无高宝湖恶浪风险之忧了。

  为纪念在开筑宏济河作出贡献的有功之臣,饮水必思源的宝应民众集资在宏济河堤上建崇报祠,按时供祀。被称为“江淮大手笔”著名的宝应文人吴敏道亲历宏济河竣工庆典,即兴赋诗《新开宏济河》,诗中将宏济河工程鉴比汉武帝元封三年(108年)亲修的瓠子河,功德利于当代,福泽润于后世。并以豪迈之情写了《新开宏济河诸公生祠记》。文中总结宏济河成后的四大作用。首先,保证了漕运安全。河成之后,“狂风退鷁,水波不兴,漕舻运舳,官舫商舶,扬帆而渡,酾酒而庆,若坐天上,若行镜中,畴昔风凄雨迷,樯沉舻折之景,不复刺眼,岁所全活生命不可数计。”其次,节约了大量防汛资金。宏济河的开筑,虽一次动用了二十余万,但比起康济河来,不足三分之一。同时重堤增强了抗洪能力,省却年年湖堤屡溃屡塞的资金和物资、人力。第三减少了宝应及里下河地区的洪水灾害。每次溃堤,不仅仅是直接灾害宝应,就是兴化、盐城、高邮、泰州等地也要被淹。现在,堤成水退,原来被淹田地重新可以耕种,外流的农民重新归乡务农,原来荒芜的田地上,现在到处可看到农民在辛勤耕作,每到秋天,漫漫数百里的稻谷一片金黄,人民安居乐业,一番丰收景象。据《宝应历代县志类编·灾害》载,自正统二年(1437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范光湖段共决堤三十次之多,而宏济河成之后,宝应境内再未决堤。第四,促进了沿河两岸的经济发展,昔日险恶之滨,今成景观胜地和商贾云集之地。吴敏道写道:“吕泗潭上,淮角镇前,危楼拂斗,正阁入云,金银色界,照映湖天;旧称险恶拟罗刹者,而一旦变为方洲圆峤,琳空璇洞,璀璨壮丽,最为江淮奇观;而范水诸镇,则开廛列肆,通阛带阓,商贾繦至而辐辏,诸方之货,鸟集鳞萃,尤足聚百族而兴八宝之利。”作者忆昔比今,感慨万千,玑字珠语,给我们留下详实而华丽的不朽篇章。让我们从中了解历史上“湖漕”的险难,开河的不易,新河建成后发挥的作用。以后数百年,宏济河道基本未变。据《宝应县志》(九四年版)载,“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太监汪直向朝廷提出在邵伯、高邮、宝应、白马四湖,请筑重堤于老堤之东,积水行舟,以避风浪。”看来汪直是提议开筑越河的第一人。太监汪直,历史上名声狼籍,他是明代与东厂齐名的另一个特务组织西厂的头头,他迫害忠良,经手造成的历史冤案累不胜举。但他居然还会提出一个开筑越河的好主张。从成化十四年(1478年)汪直提出议案,到万历十三年(1585年)宏济河成,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代皇帝,历时一百零七年,真可谓百年始成。

  解放后,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水利建设,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1959年对里运河大规模整治,在老运河西堤外侧另开新河,再到1982年继续拓浚、切除中梗的多次工程,使宏济河成为一条集水陆交通、南水北调、农田自流灌溉,排涝防洪等多功能综合利用的安全河。当今的宏济河已非昔比,作为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早已溶入泱泱的历史长河之中,她将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区域文化的绚丽部分,成为扬州悠久水文化的见证,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中国大运河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胡晓林;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7年10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