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记录传统,宝应篾匠史成云

2019-11-16 17:24| 热度:13769 ℃ |作者:苗培欣|来源:宝应独家|我要投稿

篾匠又叫‘扎匠’,专门从事一些像大匾、蒸笼、竹篮等家用器具的编织工作,现在很少见,青年人也难得听说。这一传统手工艺正迅速地消失。在宝应县西安丰镇,还有这么一位篾匠传人,他叫史成云。今年66岁的史成云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篾匠又叫‘扎匠’,专门从事一些像大匾、蒸笼、竹篮等家用器具的编织工作,现在很少见,青年人也难得听说。这一传统手工艺正迅速地消失。在宝应县西安丰镇,还有这么一位篾匠传人,他叫史成云。

  今年66岁的史成云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篾匠很吃香。宝应是水乡,竹篮、竹鱼篓这些器具几乎家家都用,都是由人工编扎、修补的。挑着担子,喊着口号,走街串巷,就是当时篾匠的职业生活。

  史成云是家族第六代篾匠传人,从13岁起就干这行了。他的篾匠手艺是和父亲学来的。史成云说,篾匠父亲也是老革命者。

  这把老手工锥子,史成云用了一辈子。这是篾匠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篾匠固定器具不用胶水、钉子,主要靠手工打孔穿插物料捆扎固定。手工锥子就是打孔的作用。 这一捆貌似粗粉丝状的物件是牛皮条,是史成云一根根裁剪的。史成云说,它的作用就像现在的绳子,不过要比绳子结实得多。

  做篾匠活很辛苦,靠的就是一双手。史成云说,以前他经常被竹子、刀划伤,到了冬天,戴手套不方便干活,手常常裂口子。

  如今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竹子器具用的人越来越少,篾匠这一行生意不好做了。史成云说,他们这行大部分人都已经转了行。不过作为篾匠家族的第六代传人,他还是不愿意扔下干了50年的手艺,有感情了。现在,史成云和儿子居住在西安丰镇农贸市场内,每天上午给儿子帮忙做卤菜,下午就坐在门口继续他的篾匠活。一些周边居民时常还会请老史帮忙修修老物件,或者定制一些顺手的器具。

  史成云的儿子叫史永海,高中毕业后,传承了父亲的路,但他6年前,迫于生计,改行做了卤菜。不过作为家族篾匠的第七代传人,史永海现在还是学会了这门传统手艺。

  史成云说,现在孙子在读大学,靠后代来传承这门手艺,已经不现实。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篾匠能和工艺品路线结合,有感兴趣的人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记者:苗培欣|来源:宝应独家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