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诗词中的宝应 解读温庭筠《过陈琳墓》

2015-11-23 17:39| 热度:9183 ℃ |作者:何开文 郭金标|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古为今用”是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古诗词应当推崇的。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过陈琳墓》七律诗,不仅知道了温庭筠赋诗的才华,领会到其中优美艳丽的诗句,而且还从中再现了宝应霸才“建安七 ...
  一、作者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
  温庭筠曾任湖北随县和河南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为晚唐词坛名家,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对词的后来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李商隐齐名,并称“温韦”、“温李”;诗风浓丽精巧,有峻拔清新之作,近体诗尤所擅长。
  二、原作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秋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三、注释
  1/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即史书。
  2/遗文:逝者留下的文章。
  3/飘蓬:一作“飘零”。无依靠,生活不安定。诗人以此来比喻自己迁徙不定的境况。
  4/此坟:这里特指陈琳墓,在今宝应射阳湖镇。陈琳,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文学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结果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被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5/词客:这里指陈琳。
  6/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广称雄才大略,亦作数一无二的人才。这里代指曹操。
  7/怜君:怜,作倾慕讲,这里意指崇拜对方。
  8/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麒麟,置于陵墓旁。
  9/秋草:这里指秋天的枯草。《全唐诗》中作“秋草”,亦有版本作“春草”。
  10/铜雀:铜雀台的简称。曹操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古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这里指墓旁的陪葬品。
  11/惆怅:伤感愁闷。
  12/从军:弃文习武,投笔从戎,即参军。
  四、译文
  过去我曾经从史书中拜读您的遗文,受业匪浅。今日我过着无依无靠、不安定的生活。为了崇拜您,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特地到您坟地凭吊。
  看到您孤身静卧在凄凉的坟中,难以表达心中的痛苦和悲凉,想必诗长在天之灵也会体恤我的心情。我深知东汉“三曹文学”(曹操、曹丕、曹植)之首,魏主曹操为了吞吴、灭蜀,大量选用人才,提倡“唯才是举,量才录用”的方针,就连您曾为袁绍作《檄豫州文》把矛头直指他,而曹操爱您之才,不咎既往,破格委任您为“司空军谋祭酒”一职。其政奏章,檄文多出自您的笔下。一次曹操头风病突然发作,卧读您所草檄文,欣然而起说:“此愈我病。”乃提升您为“门下督”。尽管您才华横溢,功盖建安,结果还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如今您静卧在千年古墓中,连陪葬您的石麒麟也湮没在秋色的枯草中,铜雀也伴着荒凉守着暮日浮云。
  请别怪我临风凭吊,登临此地更加悲伤,想到我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屡试不第,意志消沉。再一想,机遇总会有的,不气馁,莫悲观,学习您弃文习武,投笔从戎参军也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五、背景
  宝应,历来就是淮扬地区的繁华古城。尤其在得宝应瑞之后,显然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引起了众多文人墨客陆续前来采风观景,摄取写作的素材。
  唐代诗人温庭筠,由于在京城落第,为消愁解闷,调整心态,专程来宝应射阳湖镇九里一千墩汉群墓,特地凭吊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墓地。《过陈琳墓》是作者触景生情,为墓所赋,熔炼精警,悲壮慷慨。
  古体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唐代后,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种。作者在《过陈琳墓》诗中用的是七个字一句,因而叫七言诗。
  六、赏析
  《过陈琳墓》一首七律,选自全唐诗五百七十八卷。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怀古咏史诗,系唐诗中的名篇之一,为作者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体裁属怀古诗,此类体裁应从游览古迹、缅怀往事、阅读史书中吸取殷鉴。往往情动于衷,吟咏于外,抒发己见等等。此诗贯穿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全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
  诗人温庭筠读过史书《檄豫州文》,了解“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才华,以及陈琳墓就在宝应射阳湖九里一千墩,为游览宝应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旅游胜地,不惜千里之遥,专程来宝应凭吊了陈琳墓。
  首联为总起句,写作者为什么要凭吊陈琳墓,因为他从史书中了解到陈琳博学多才。当时的作者还未得时,正好借机发泄:“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零过古坟。”而慨当以歌。
  颔联,最为传颂的一联,写得语言工丽,对偶鲜明,构句新奇,抒情通肖,语言朴实,借代分清。“词客”代指“陈琳”,“霸才”代指“曹操”,“识我”对“怜君”,这副对偶句虽说是俗语,实际赋于新的意蕴内涵,突出曹操慧眼识才,大胆用才,不愧被称为东汉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颈联,作者笔下使丽景代为凄凉。石麟埋没在荒草之中,铜雀伴守冷漠的暮云,给墓地蒙上了空落冷清的色彩。表现出才人已逝古墓空存的怅惘。
  尾联,表白作者忧愁伤感之情趣,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坚强意志。此联抑扬有致,先抑后扬,从极端苦闷转化为积极向上,认为文虽未能安邦,武却定要报国,突出“欲将书剑学从军”的豪言壮语。事实上,温庭筠最后加倍努力,成为文武全才,官任国事助教,诗与李商隐齐名,以“温八叉”闻名,史称“七步诗对八叉韵”。
  “古为今用”是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古诗词应当推崇的。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过陈琳墓》七律诗,不仅知道了温庭筠赋诗的才华,领会到其中优美艳丽的诗句,而且还从中再现了宝应霸才“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才华横溢、誉满建安的风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陈琳长期从事文学活动,与建安时期其他文学家、诗人一起为五言体、七言体诗歌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