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说说我大宝应的历史,你知道的与不知道的

2016-1-25 15:52| 热度:52579 ℃ |作者:假如找不到方向|我要投稿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下面说说你知道 ...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
  早在隋代,今宝应西部的安宜县发生地塌,县民纷纷迁徙至东邻的山阳县境内,并效仿南北朝侨迁郡县故事,在山阳南部重建安宜县。
  至唐朝安史之乱,唐政府国力衰败,特别是淮南诸道及地方节度使处于半自治状态,唐政府亟需“正名”。恰此时,有淮南道楚州进呈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的“定国之宝”。唐政权遂改元,并以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
  至于明朝嘉靖年间,先朝旧址被发掘出来,时任知县的岳东升为昭示太平,重修碑记。此后,老八宝亭屡经修葺,直至如今。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旧志并《宝应图经》均记载:“县治南百步,八宝亭西,故淮南太守袁术墓在焉。”自南宋嘉定年间,贾涉修城垣至80年代(包括洪武重修城郭时期),县治一直在原地。故所谓袁术墓即得宝河,即真如得宝处。宝应汉墓众多,得宝河正在夹耶渠旁(三国志中陈登所修邗沟东道),而西道(今射阳宋泾河)旁即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故八宝亭旧址处亦应当是汉墓而已。东汉明帝复古,行大佩葬制,该葬制流行于三国。宝应至今尚有双琚地名,双琚者,大佩葬制之一部分。大佩之制可与《旧唐书》。
  肃宗朝八宝一一对应。故所谓雷公石斧等八种宝玉其实是觿、珩、璧、珩、琚、璜汉等汉墓中大佩葬制的随葬玉器13件。
  下面说说你知道的不知道的宝应历史文化古迹!
  宝应历史文化古迹-八宝亭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县岳东升浚得宝河,于河边立碑建亭,纪念真如得宝之事。清道光和民国初两度维修。民国年间,八宝亭作阅览室。二十世纪50年代,被占为私宅。1983年于纵棹园内仿原型重建,亭为方形,琉璃瓦屋面,四角攒尖,高5米,周长12米,占地100平方米,由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额。原亭内明嘉靖三十年残碑及道光、民国年间修亭碑记,亦移置于亭侧,并新立碑刻记八宝亭重建始末。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八宝亭是宝应的象征。来到宝应,不去八宝亭看一看,那可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呢。八宝亭坐落在城中心的纵棹园里。进了素砖。高瓦的园门,走过垂柳依依的石路,踏上溪流涓涓的小桥,那飞檐翘角、凌然欲飞的八宝亭就跃入了你的眼帘。远远地,赵朴初书写的馏金大字“八宝亭”赫然醒目。拾阶而上,伫足亭内,八面来风,近闻鸟语花香,远眺旭日东升,悠悠然如临仙境。夕阳西沉,晚霞满天,翠柳环绕的八宝亭倩影倒映水中,上下一体,晃荡不息,颇有几分“深潭藏古寺,碧水化翠薇”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八宝亭也曾留下了周恩来童年时的足迹。童年的周恩来随养母陈氏来宝应探亲,岳东升所立重浚得宝河碑记70多年后重见天日,在八宝亭内看书阅报。解放后,他曾在接见范承祚大使(宝应籍人)时专门询问过有关八宝亭的情况。
  历史上,八宝亭乃是运河古道的一颗璀璨明珠。唐苏鄂《杜阳杂编》说;“真如获宝所居,河圩高敞,培物润戊。”宋诗人梅尧臣《宝应道中》是一片丰收景象;“青青老菱叶,下有繁实尖。浪头拨船女,到手终不嫌。”清邑人刘家麟的描写更是清新自然:“秋水长天飞野鸭,夕阳门巷卖家菱,”一派鱼米之乡风景。
  纵棹园本为清代康熙进士乔莱的私家园林,以荷景著称。明代以前此地为一片汪塘,南通宋泾河,北达松冈。明代中期,宝应望族胡氏于此建了画川别业(别墅),明末荒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乔莱于此旧址上构筑了纵棹园。此园积土为山,植树为林,小中见大,颇多野逸之趣。亭台楼阁,景点甚多,曾吸引了不少学者名流咏诗作赋,对这清幽雅致的水景园林大加赞赏。百年之后,乔氏中落,纵棹园改建画川书院,成为当时宝应的最高学府。抗日战争期间,毁于兵火。解放以后,在原址重建此园和宝应县中学。1958名为人民公园。1982年,宝应县人民政府为保留传统特色,恢复原名,仍称“纵棹园”,并加以扩建,修整一新。位于城区中心,地处叶挺路、安宜路交汇点,占地面积68亩。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宝应县城水巷口3号是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宅第。1907年,少年周恩来随嗣母来这里读书,与年长他16岁的表哥、爱国青年陈式周朝夕相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留下十分深刻美好的印象。1998年3月5日开馆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占地7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房屋18间,有历史文物50多件。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已成为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地。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从射阳湖镇赵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乡的天平庄附近,东西长约4.5公里,在此范围内,墓墩数以千计,若悬盂覆釜。史书上说项伯和建安七子陈琳墓在此。这里曾出土“汉铜虎”、“千斤镫”、“双鱼铜洗”等汉代以来的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珍贵文物数百件。清代这里发现了孔子见老子石门画像石,后因日寇侵占,画像石下落不明,其拓片鲁迅先生曾收藏过,现在南京博物院珍藏。“九里一千墩”汉墓群遗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称它是“史籍的记载,文明的象征”。
  宋泾河
  宋泾河为宝应城市河。因是刘宋时期的夹耶渠故道而得名。泾即“夹耶”二字省称,指干道河流之间用以沟通的支流。陈登从古平安县向东北开渠至白田村以北地界,再与白马湖水相汇,经邗沟东道,水泄射阳。东北流向的夹耶渠不但连接了邗沟西道,也起到了连接古邗沟东道与西道的作用。因为这个缘故,三国以来历代史书将夹耶下游的古邗沟东道也统称为夹耶渠。西晋夹耶渠下游淤塞,刘宋以黄浦溪灌夹耶渠,同时因白马与末口间淤塞,便与夹耶同向另开新支河用来沟通淮河的末口与射阳湖,取代了古夹耶渠沟通江淮的功能。明代文人取刘宋之前夹耶故道之意,将夹耶故道,特别是穿城段雅称为宋泾河。所以,邗沟东道即是天平的宋泾河,民国时则称城市河,其有两个源头,一为黄浦溪,一为县城,河周边为即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而刘宋所开的新支河则是自泾河镇流出,在大溪河以北,流经曹甸,入射阳湖,继续延伸至现射阳湖镇区北的那条河,旧名大泾河。

  值得一提的是,宋泾河在宝应尚分多条支流。明代,李瓒等自南门引运河之水,入西门爱莲池,再向东经得宝河入宋泾河。因绕学宫,又称学河。自小新桥向西开一河,称玉带河,爱莲池、得宝河湮塞后,于学河西南的多智桥附近筑石坝,使玉带河水倒流,经状元桥,镇龙桥,小新桥,重入宋泾河。
12345下一页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