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新闻资讯 宝应新闻 查看内容

宝应三家新文博场馆春节纳客 慈善纪念馆为扬州首家

2016-1-29 15:16| 热度:6036 ℃ |来源:扬州晚报|我要投稿

记者昨从宝应博物馆获悉,该县三家新文博场馆——宝应儒学纪念馆、宝应历史代表人物纪念馆、宝应慈善纪念馆将于春节期间首次对外开放。三家新馆有何特色?宝应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三 ...
  记者昨从宝应博物馆获悉,该县三家新文博场馆——宝应儒学纪念馆、宝应历史代表人物纪念馆、宝应慈善纪念馆将于春节期间首次对外开放。三家新馆有何特色?
  宝应三家新文博场馆春节纳客
  宝应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三家新文博场馆维修布展工程已经全部通过验收,将于春节期间首次对外开放。位于宝应县安宜镇小新桥巷25号的宝应儒学纪念馆(原宝应学宫大成殿)和宝应历史代表人物纪念馆(原宝应学宫明伦堂),以及位于宝应县老城区磨子口8号的宝应慈善纪念馆(原孙荫庭故居)暂定大年初一至初七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请关注宝应博物馆官方网站)。首次开放后,这些场馆将作为人文景点和宝应古城区重要的文博场所永久免费对外开放。
  据悉,宝应这三家新文博场馆,也极具人文气息,值得一看。
  慈善纪念馆弘扬社会正能量
  历史上著名的大慈善家孙荫庭是宝应人,1890年出生,幼年师从乡先贤卢鹤生攻读“五经”,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对数理、绘图造诣颇深,深得师长喜爱。少年即怀壮志,把赈灾济民作为毕生追求。早期在上海与刘朴生、陈伯容等人组织义赈协会,救济苏、浙、皖、豫、鲁等省灾民,后又在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江苏义赈会、上海中国济生会等机构任职,赈灾足迹遍及江浙许多县份,声名远播。所以在其故居建立“慈善纪念馆”,具有非凡意义。据了解,这应该是扬州地区首家真正意义上的以慈善为主题的纪念馆。


宝应慈善纪念馆

  宝应慈善纪念馆坐北朝南,大门三间,院中有面东向房屋6间,后小院,有房6小间,整体建筑为民国风格,原来是孙荫庭故居,2000年被宝应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去年,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县政府古城保护规划相关要求,宝应博物馆不仅主持该馆的修缮和保护工作,还征集文史资料,之后组织文史专家、考古专家进行史料研究,集多方智慧设计布展。
  宝应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认为,慈善纪念馆的修复展示,将与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朱氏家祠、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宝应学宫等几处人文景点融为一体,形成宝应地区独有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慈善纪念馆,不但是宝应县政府古城保护项目的重要工程,还是‘用之于民’的惠民工程,更是对外展示宝应地区人文特色的亮点工程。”
  学宫展示宝应儒学和历代名人
  学宫,俗称孔庙,又称文庙、儒学,是古代中国以办学为宗旨,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学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和祭孔的场所。宋代以后,全国各地县以上城市都设有祭祀孔子的孔庙,并附设学宫。
  宝应学宫,始建于宋嘉定间,两次毁于兵乱,历经重葺、增建,至清中叶,形成一定规模。20世纪80年代仅存大成殿、明伦堂。1992年重新修缮了大成殿,2007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复原,现有照壁、迎秀桥、泮池、戟门、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鼎甲坊等。

宝应儒学纪念馆

  “宝应学宫是千年古县文脉之根。”宝应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明清两代近500年时间,从这里求学、起步走向科举之路,考中进士50余人、举人700余人、贡生500余人,学宫成了宝应历史上培育精英人才的摇篮。目前扬州至淮安(原淮阴)运河线上,仅此一座比较完整的祀孔儒学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根据建筑文物保护“主题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配套”的原则,宝应相关部门合理利用和提升“大成殿”和“明伦堂”周围人文环境,科学艺术地再现历史风韵。其中,大成殿定位于“宝应儒学纪念馆”,以尊儒祭孔为主题;明伦堂定位于“宝应历史代表人物纪念馆”,“明伦堂浮雕壁画”上展现了汉代史籍射阳六杰:陈婴、臧旻、臧洪、陈容、陈琳、陈登,以及明清儒林宝应九贤:刘永澄、乔可聘、王懋竑、朱泽沄、刘台拱、朱彬、刘宝楠、刘恭冕、成儒,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参观者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内涵。通讯员张立萍罗超胜唐华荣记者陶敏文/图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