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8) 这是1989年,黑龙江依兰县政府接待科长的家。房间里的各种家具都很讲究,除了电视,还有大个头的收录机,收录机下面的桌子上写着“北京”字样。安哥/FOTOE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9) 这是1987年,西藏拉萨市郊当巴乡朗杰贡布家的客厅。在这间五彩缤纷的房间里,除了传统的藏柜、卡垫等民族用品,还有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沙发这些现代家具。徐澎/新华社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0) 这是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牧民苏雅勒的家。她高中毕业后回乡,靠发展养殖业、跑运输致富,家里年均收入达1.5万元。除了电视和收音机,她家还装上了电话。白斯古郎/新华社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1) 这是1984年,河南省临汝县农民李文义的家。暖瓶、鸡毛掸子、奖状……处处是八十年代的味道。难得的是,他家那时候就已经用上了洗衣机。1983年,他联合18户农民开办小煤窑,年产值可达40万元。他家盖起10间新房,添置了各种高档家具。陈朝中/新华社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2) 除了洗衣机,有钱人家也开始用上了冰箱。这是1987年,上海一户人家,家里的冰箱坏了,请来维修人员上门。张平/新华社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3) 非常稀罕的电脑也开始进入市民的家庭。图为1994年,广州的建筑工程设计师廖小湄花30000多元人民币购买了一台美国生产的AST486型电脑。张肄文/新华社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4) 沙发和自行车,几乎是小康家庭的必备了。图为1984年,北京长安大街,购买新沙发的一家三口。朱宪民/FOTOE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5) 那时候,要是家里有辆小汽车,就可以称得上中产阶层了。图为1994年,华西村村民葛荷仙正驾着自己的小轿车出门办事。高梅及/新华社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6) 八九十年代,有余钱的人家开始重视子女的艺术教育。图为1988年,广东省中山市沙溪乡富裕起来的农家,给女儿买来钢琴。安哥/FOTOE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7) 这是1997年,上海的一户人家,女儿喜欢音乐和足球,家里的墙上贴满了足球明星海报,梳妆台上是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摄影/Patrick Zachmann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 (18) 这是1994年,北京一户人家。家里摆满了乐器,65岁的顿浩然是一位退休职工,曾出任北京业余艺术团管弦乐队的队长。每到周末,顿浩然和他的儿孙们汇集到西城区手帕胡同儿子家开展家庭音乐活动。罗更前/新华社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