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柳树,柳树村

2016-3-29 14:06| 热度:6973 ℃ |作者:房立龙|我要投稿

柳枝吐绿,迎风飘摇之时,不由联想起柳树以及柳树村,这种心情让我再访柳树村。从古到今,柳树是我国乡土树种,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萌枝能力特别强。《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 ...
  柳枝吐绿,迎风飘摇之时,不由联想起柳树以及柳树村,这种心情让我再访柳树村。
  从古到今,柳树是我国乡土树种,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萌枝能力特别强。《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实为古人虚构的神话。然而,在人们生活中,对头木作业的柳树说成刑天的原形。在一定高度上截去树冠,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这就是柳树得名的所在。

柳树,柳树村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有多种说法,具有久远的柳树文化传说。皇家色彩有之、避邪招风有之、离情惜别有之、报春使者有之等。如在我国南方常将杨和柳并称。关于杨柳的并称,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公元605年开封至扬州段的汴河开通,河堤种柳数以千万。隋炀帝姓杨,御赐垂柳姓杨,并张榜告示民众,种活柳树一株,赏细绢一匹。百姓闻之,争而植种,使柳得宠一时。从此,柳树就有了皇帝的姓氏,故后称“杨柳”。传说古时候正月初一柳枝插门头,百鬼就不会入家。后又演变成清明节前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柳”者,“留”也,因而古人“折柳”相留,故有惜别之意。最早见于《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还有柳树是报春的使者,杜甫诗云:“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地方民间风俗和柳树文化。
  再说柳树村,在我的初始印象中最深。1979年6月,参加中考时,机帆船行到蒋家沟南边突然坏了,老师动员同学们跑步去天平。跑在路上,有人不停的说,到柳树了,过柳树了,好在开考只过了25分钟。从此,我知道这个村叫“柳树”。参加工作后,我对柳树村这里的自然庄落更有了解,有庵东、夷墩、陶庄、夏庄、施桥、张庄、柳树沟、郞桥等。
  判定这个村,应数“柳树”的标志。走在通往村部的道路上,两侧垂柳错落有致,它独自站立,与世无争,垂下的柳枝好像早已知道客人的到访,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的过去。谈起此地,村支书蒋福华介绍,听上辈口传,这里历史上是射阳湖水荡地区一域高亢地,适宜农业种植。明洪武年间移民赶散时一度成为先民首选之地,并以姓氏族群而居,唯独有一条穿越东西、南北呈“Y”形河沟庄庄相连,两边长满了柳树。那时的人没文化,只记住沟里长柳树,便顺口说成“柳树沟帮”。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村部路西植上象征性的柳树,以示纪念。其实种植柳树是当地的传统习惯。87岁村民夏成明记忆中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从事农活,就依靠一种脚踏水车提水灌田。而水车是由车轴、榷(què)板、柫(fú)板、车拐、木槽等部件组件,皆取杨柳板、桑木材制作。踩水时,将木槽连接河边和浮沟上下。在我记事时,大户人家已配备,小户则3—5家伙用一部车。用这种脚踏水车来车水虽是重体力活,但在那时算是较好的生产工具。有了它,是种田人家的象征。至从先民落户此地后,便以种植柳树、桑树为荣,总想一年苦到头,弄一部水车种田方便些。我没想到,一个村竟然以柳树而取名,真是留下树缘。我个人认为此地先民辛苦耕作的方法,是智慧的创造,更是生存的需要。“柳树”其名诉说着一段变迁的历史,见证着一段财富的创造,实际是传递给世人一种特殊的信息,记住历史,珍惜现在。
  现在,每每谈起柳树,人人都要夸一夸,真是其名已扬。自2009年以来,柳树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改变、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先后被评为扬州市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宝应县四星级农村党支部,连续7年评为宝应县文明村。先后投资1700万元建成35公里长的村级硬质水泥路、29道生产生活桥。村部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倍受村民喜欢。已实现了村庄容貌优美、人居环境整洁、生态自然和谐的目标。上海市绿色环境产业发展交流中心主任、上海市百名将军活动中心主任潘振秋先生情系家乡,为村级公益事业送来了爱心。
  在柳树村虽时间不长,不经意已过,新人新事的不断呈现又给我留下了新的印象。没有繁华城市的涌动,只有安静知足的幸福;没有丰富的地名含义,只有实用的柳树价值;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只有勤劳朴实的柳树村人。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射阳湖之河上一篇:马路上的宝应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