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漫话宝应射阳湖渔村

2016-4-9 08:22| 热度:6206 ℃ |作者:房立龙|我要投稿

宝应县射阳湖镇有三个渔民村落,分别是射渔、高渔和廖渔,同饮射阳湖水,风俗习惯相同。今同称射阳湖镇渔业村,但在历史留下可回想的一页。射阳湖地区,经历了海湾——泻湖——湖沼——水 ...
  宝应县射阳湖镇有三个渔民村落,分别是射渔、高渔和廖渔,同饮射阳湖水,风俗习惯相同。今同称射阳湖镇渔业村,但在历史留下可回想的一页。
  射阳湖地区,经历了海湾——泻湖——湖沼——水网平原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多湖荡、沼泽的地貌。这一特征促成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从而孕育出以渔猎为生的渔民。据史料记载,射阳湖属远古浅水海湾的一部分,后由内海形成泻湖。《宝应县志》历载:“射阳聚,人也”。这片湖沼平原虽湖荡纵横,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但在未经治理前,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生存脱离动物界的先人择地散居,以采集果实和渔猎为主,足见古射阳原始渔民的环境。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利用射阳湖天然湖泊,这一东西窄、南北长的现成水道,开凿成最古老的邗沟东道,使射阳湖成为沟通江淮、连接南北的重要航道。夫差大军在北上伐齐,争霸中原时,征服射阳湖淮夷人,一度射阳故城人口增多,街市繁荣,给邻城散居的湖区渔民提供或多或少的便利,这就是原射阳湖渔村的雏形。应该说,此时的渔民捕鱼只不过是一种求食的手段,并不是现代的渔业发展。
  宋代诗人范仲淹有《射阳湖》诗为证,“渺渺指平湖,烟波极望初。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其意是烟波浩渺的射阳湖,让人极目远望。来来往往的钓鱼人,到处都能钓到嘉鱼。“嘉鱼”本人解释指射阳湖特有“六小品种”类杂鱼。“钓者”指钓鱼的人。先人的捕鱼唯有鱼叉、鱼钩工具。而鱼钩最早使用的是兽骨或禽骨磨制而成弯钩,又称鱼卡。其两端呈尖状,磨得锋利,中间稍宽,并磨出系绳的沟槽,或钻有穿线的小孔。至于鱼叉有骨制、木制的两种。由此证明,宋代以前,所谓这里的渔民只不过是利用简陋的原始工具获取鱼类食物充饥果腹。到明清以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渔民人口的增加,开始使用渔船以及网具等真正的入湖捕捞,从此出现了以捕捞为主的湖区专业渔民。建国后,党和政府关心渔民生产生活,并于1966年由射阳集镇湖岸边迁移高夏村西部陆上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但仍有部分渔民继续从事船上运输和捕捞业。
  翻开唐朝历史,隋文帝杨坚为了统一大业,于公元588年建立山阳渎,开山阳河(现杨家河),又称洋河(山洋河)。而散居在湖心间的渔民选择古山洋河中段弯道处是唯一的港汊,适宜渔船停留、上岸落脚。据老渔民说,杨家河两岸的渔村原是高东渔业村、廖西渔业村,现合并为射阳湖镇渔业村。这里渔村从唐代起傍湖而生,山洋河通航后,一度商贾往来频繁。明清繁盛时期,以渔兴市,以市兴集,形成特定渔村集市,经常汇集四方八乡的上千渔舟唱晚。可见此地商贾云集,渔市热闹。渔民入湖捕获,就近上市,实为渔村理想之地。历史虽在不断变迁,但渔村一直延续至今。
  渔村是射阳湖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射阳湖同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健时刻和现代生活变化的需求,同时考虑大部分渔民失水捕捞的困境。射阳湖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渔民上岸工程,在集镇新建安益嘉园小区,一期建设了96套廉价房,并统筹解决渔民户籍、子女上学和医保、低保、养老、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实现渔民转产转业,告别渔民“水上漂”的现状,现已有80多户申请入住小区。
  “渔民不再流动,渔村不再飘摇。”因为,射阳湖渔民那是真正的湖乡人,射阳湖渔村那更是美丽的湖乡村。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老家宝应的斗篷上一篇:射阳湖搭小敞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