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应县射阳湖镇东南端,有一个古三洋河(今杨家河)环绕的村庄,这就是高夏村。相传南宋时,宋金战争不断,民不堪劳役、饥饿之苦,曾于射阳湖两次聚乱。史载,绍熙四年和开庆元年,射阳湖饥民啸聚,擒戮“首恶”之。当时,有两民役高紫云、夏御凤为逃避追杀,并携家人来此避难。此地虽属射阳湖一域,但处在湖荡之心,无人而居,绝对安全。两家一起落户,就是想过一个世外桃源、与事无争的生活。家族繁衍后,遂取庄名“高夏庄”,并延称,后形成高夏庄、潘家舍、李家舍、杨墩、西高夏、王家庄、尖圩等自然庄落。 说起高夏村,其实是由原高夏、合心、走马坊三个村合并组成的。原来的三个村虽不大,但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驱车来到村部,村干部刘良民提议我们先到合心片庄上看看。对于这个庄落先想转上一圈,但走到一户人家院内,一张家老兄弟俩的话题让我暂停踏访,来个探源问根。在他们的记忆中,此地原本有大庄基、皮匠沟、郁家墩三个自然村庄,其地形如“鸡”状,外称“大庄鸡”,皮匠沟是鸡头、大庄基是鸡身、郁家墩是鸡尾巴。唯有袁、张、陶、郁等姓聚此。自1959年5月人民公社化时,由高夏大队划分新组建“合心大队”。在取名时认为一村三庄,不能分成你我他,要合心。加之明代有合心抗贼的传说。故取名“合心”。注视庄上房前屋后的银杏树,实为农民致富摇钱树,一度成为银杏专业村。人们常说,一草一木总是情。银杏是古老树木,通过嫁接可以生长银杏果。合心人真合心,在80年代初广种银杏,广布村庄,发展庭园经济,在全镇第一家建成了村级苗木生产基地。社会上曾传“一人一棵树,到老不发愁。”银杏果不走俏后,不少村民已经不感兴趣了,但作为村树的高夏仍然加以保护,村庄道路两旁皆为银杏树,称之“银杏园”、“银杏林”。 高夏村村东出口处就是杨家河。从现在杨家河大桥向南北看,古山洋河弯曲环抱着走马坊。老人口传、史料查证确有古代牧马场所,今列入射阳湖镇古遗址范围。汉代作战以马匹为主,为了兵马在春冬远程训练和布防,按兵法讲可以冬练三九,提高作战能力。于是选择走马坊作为兵马训练时中途休息和进料的地方,故称为“走马坊”。到了明代,充分利用射阳湖区域内汉代马厂的地理优势,兴建牧马厂。村社长接着话说,这里历史上又叫洋河,有管家哨、走马坊、高荡、南尚湾、北尚湾五个自然庄落组成,一地两名颇有故事的来历。杨家河原本就在海陵溪古道中。隋文帝杨坚为了统一大业,于公元588年建立山阳渎,开山阳河,又称洋河(山洋河),后谐音为“杨家河”。东南西北走向,由射阳故城经油坊、高夏流入走马坊、廖徐至广洋湖兰亭荡。古代这里为山洋河中段,水路发达,转弯处是唯一的避风港汊,常年停留船舶和渔民扎根,可以想象当年是个商贾云集之地,渔民上岸落脚之地。漫步走马坊庄上找不到历史的影子,看不到原始的痕迹,但一位村妇一句玩笑话“你们是开宝马来的吗?”使我突然所悟“走马坊形如马,正是一匹凝视东方宝马”的自然美景,其哨、坊、荡、湾才是真实故事的呈现。 其实,高夏庄其名早已扬名古今。说古,明代三阿乡(今射阳湖镇)郁信甫与乡人花荣同心协力,招募壮士若干,抗拒盗贼数百。郁信甫一箭射中盗首,将其擒获,多余悉平,百姓安宁,传为佳话。两人一同被当时地方授以维护社方治安的武官,后郁又以功升合肥主簿(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官)。论今,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其母是高夏庄人,他年幼时曾在此地得到外祖父母的关爱和抚养。多次来大陆,不忘养育之恩,分别于1999年、2011年来高夏祭奠外祖父母,以表谢恩。这一切虽然远去,但寻根拜祖的风俗习惯却在高夏庄代代相传。 回望高夏,探访地名,我真的没有想到高夏庄具有千年的历史,这里诸多地名见证了沧桑岁月和历史变迁。现拙诗一首,以示怀故。 十五舍庄族聚衍, 山河曲水马场边。 合心银杏田连片, 高夏传名上千年。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