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食品站,烙在宝应人记忆中的一段难忘历史

2016-5-4 09:02| 热度:10470 ℃ |来源:微宝应|我要投稿

对于90后出生的人来说,不一定记得在我们宝应有个“食品站”,然而,在1958年毛主席题词“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号召下,宝应县除城郊乡外,27个公社都设立了食品站,该站由县食品公司管理 ...
  对于90后出生的人来说,不一定记得在我们宝应有个“食品站”,然而,在1958年毛主席题词“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号召下,宝应县除城郊乡外,27个公社都设立了食品站,该站由县食品公司管理,并在各公社的协调下,划拨土地建房,修建了干部职工住房和屠宰场。每个站设有站长、会计、出纳、收购员、屠宰员等7至8人。至此,食品站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在六、七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物资非常紧缺,供不应求。那时的人们想吃猪肉比吃“天鹅肉”还难。所以,当时下派的“预购猪”任务是指令性的计划,从县到公社,从公社到大队,到生产队,再到农户,层层紧扣,必须按时按量按质将猪送到食品站,无人敢抗拒。
  那时,粮食紧张,猪至少要喂养一年才能出栏,食品站的催收和督促又非常严厉,所以,当时大多数养猪户都压力很大。城里人想吃肉,都由农民送,食品站购收,每斤收购价是活猪(毛重)0.45元,而市场价是近一元,每斤农民要亏5角多,100斤的猪农民要亏50多元,当时对一个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食品站收购猪分特、甲、乙、丙四个等级,特等要160斤以上,甲等要达到150斤以上,乙等131斤以上,丙等要达到110斤。不达到等级是不收购的。

  那个年代的宝应农村,公路基本上都是石子路,村队的路也大都是羊肠小道,农民要想卖猪,就用两根七尺长竹杆扎一副猪架架,两头各橫一短竹杆,两边用草绳织成网状蔸蔸,主人把猪赶出栏外,几个汉子不由分说,拖脚扯尾地把猪抬进架子里,扎好四足,任凭它反抗,也无济于事。上了等级的猪至少要3个人轮班才能抬到食品站,且个个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抬进食品站后,收购员就给猪称毛重,称了毛重后,就给猪“抛潲”,又叫“估潲”,就是估算喂食情况,减去几斤潲食重量,余下的才是真正毛重。
  为这事,有些卖猪户常常与收购员争得不可交,骂爹骂娘,甚至双方动起拳脚来。毕竟这关系到老百姓与食品站的切身利益。估潲的多少关健要看收购员的“眼力”,如果和收购员是亲戚或熟人就好说话,多抛几斤少几斤,只要他一句话,对养猪户来说,往往少抛几斤潲,就能上一个等级,就多赚几块钱。
  那个年代,想吃到肉,谈何容易!就是去买肉,人们也专拣肥肉打,打到肥肉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可以去炼油;打到瘦肉的,愁眉苦脸,想换成肥肉,还要看卖肉的脸色,肉每斤7角3分。
  延伸阅读
  食品站是怎样消亡的
  1985年,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取消派购任务,放开屠宰政策,开放市场经营,买卖自由,市场一片繁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屠户经营蒸蒸日上。
  从此,食品站逐渐走入低谷,各种制度不完善,经营死板,导致生意冷淡,利润微博,搞得人心涣散,不得不全面停业,自动解散了,干部职工由国家纳入社保行列,食品站的房子、地皮出卖,曾经风光一时的食品站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