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新生宝应报小记

2016-6-6 10:56| 热度:5623 ℃ |作者:庄义湘|来源:中国宝应|我要投稿

离开宝应报社总编位子已经十年了,接到约稿电话后,办报之初的一件件往事依然潮水般涌来。第一张报纸是到淮安印的,我也去了,坐的是辆旧面包车,是借的。报社街对面小吃店的荷包蛋面条特 ...
  办公室的姜更明原先不会打乒乓球,可是报社有了球台子以后,只几个月功夫,他居然让一直排名靠前的我无还手之力了,窘得我好多天咽不下那口气。
  党报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舆论阵地和信息载体。文明古县宝应,应该有一张自已的报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仇学程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仇学程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从事多年党的工作,对新闻和报纸有着透彻的理解。1995年,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从市委机关来宝应任县委书记的纪春明的认同。当年,县委作出了创办宝应报的决定。
  报社成立前后发生了许多事,有三件记忆最深:第一件,县里给了十万元钱。当年的宝应,地方财政收入才六千多万元人民币,县财政相当拮据,创办报社,县里给了十万元拨款,房子、车子、人员工资,全部要报社自行解决。第二件,纪书记的讲话。纪书记对报纸应起的作用、报纸的特色、报社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最难忘的一句是:“要力争使宝应报成为全省县级党报的后起之秀。”第三件,100多份贺辞。1996年7月1日报纸创刊的日子,全县各界100多位知名人士亲自给报社书写了贺辞。彭大林用行书写了“精神寄托”四个字,陶香川用隶书写了“人民心声”四个字,韩厉观则草书三句藏头诗道出了他的祝愿:“宝地新葩,应时而开,报送春消息”,看了怦然心动。
  正是这刻骨铭心的清贫、压力和关怀的交织,很快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年轻报人焕发出昂扬斗志和超越自我的聪明才智,谱写出了新生宝应报动人的篇章。
  报社成立还未满月,县委召开以企业改制为主要议题的扩大会,向全县819家国有集体企业发出改制总动员,打响了城市改革攻坚战。虽然立足未稳,但年轻报人抖擞精神,全力以赴冲上了改革前沿。我们深信:改革是发展的引擎,是历史的必然,只有与改革同振共鸣,报纸才有生命力。第二天,宝应报发表创刊后的第一篇社论《重大举措,必由之路》,紧接着,陆续在头版刊出《新型绝缘材料厂改制后生机盎然》、《陈琦81万买下织带厂》、《改制须先改观念》等消息和言论。至年底,仅有43期的宝应报采用了90多篇有关改制的稿件。几个月后,党的十五大召开,民营经济迎来春天,宝应报再次发起冲击,在头版连续刊登浙江义乌、瓯海、柯桥发展民营工业的成功经验,推出8期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评论员文章。同时,大篇幅地刊出《民营工业,城郊经济的支柱》、《曹甸:民营果实沉甸甸》、《勃勃生机在民营》等稿件。其间,报社又精心策划,隆重推出《私营竞风流》栏目,在半年内,用通讯体裁向全县读者生动展示了姜华祥、杨玉华、张齐彩、房菊生等40位本土民营经济弄潮儿的风采。有声有色的改革宣传,不断得到好评。当年,报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1997年1月21日,县地税局主要负责人李长生病逝,前去吊唁的宝应报两位总编一走进他家简陋得超乎想像的寒舍,心就为之一震,再一问,他家爱人下岗在家没班上,他唯一的儿子职校毕业后也在家待业。万人仰慕的地税局长家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已经习惯用新闻眼看问题的两位总编,顿时不约而同地有了想法,第二天早晨的编前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由擅长人物通讯的副总编带队,深入挖掘李长生的事迹。一个多月后,调查组的本子上记满了李长生生前顽强工作、清正廉洁的感人故事。3月14日,宝应报以一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张元顺、衡萍采写的追记李长生的长篇通讯《公仆魂》。通讯一刊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有人含着泪给报社打电话,有人热情洋溢地给报社写读后感,著名剧作家、县淮剧团团长梁鼎成饱含激情地创作了长诗《李长生之歌》,多家媒体转载李长生的事迹。不久,扬州市地税局和宝应县委县政府分别郑重地作出向李长生同志学习的决定。
  两个月后的一天,编辑部听到一个故事:县商业局一名中专毕业的女职工辞职下乡养毒蛇了。记者部头牌记者何洪得知后,立马放下手头事情直奔养蛇女。6月11日,《潘晓翠与眼镜蛇》在宝应报头版与读者见面。当时的宝应,企业改革如火如荼,下岗成为县城最揪心的字眼。潘晓翠不挑岗位、不怕吃苦、不畏风险的精神,似一股扑面的春风,让一大批处于困惑中的待业人员得到激励。县委书记来到了蛇场,县淮剧团编排上演了淮剧《养蛇女》,偏僻的水泗黄荡因为潘晓翠招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的城里人。几个月后,潘晓翠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并被推选为扬州市人大代表。一年的实践让我们进一步坚信:创新的年代更需要榜样的力量。只有不间断地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蕴含着人性光辉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报纸才有份量,才有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引领作用。
  翻阅十多年前的宝应报,那些可笑的稚嫩至今仍让我汗颜,然而,随处可见的贴近普通百姓的专栏、专版、深度报道和言论文章又让我欣慰。《工人技师风采》、《劳动模范》陆续刊登了几十张技高一筹的普通工人的照片;《记者周边行》刊出近30期,全县东南西北最偏远、大多也相对落后的行政村留下了宝应报记者的足迹;《村组报道》、《走村串户看文明》、《走进小康村》等栏目的笔触直指农村最基层。县属企业改革推开后,一大批企业关停并转,数千职工下岗失业,新生宝应报忧百姓所忧,自觉地把再就业问题作为报道的重中之重,多次专题研究,先后开辟《再就业工程特别报道》、《再就业之路》、《与下岗朋友谈心》等栏目,用稿上百篇。《钟点工,你抬头往前走》、《造碗记,70名下岗工人自组礼仪服务中心》、《下岗下乡的启示》等报道,给许多宝应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7年10月,编辑部收到山阳镇一封群众来信《谁来管一管这个忤逆子》,信中揭露了当地一个青年打骂父亲的行为。值班总编阅后立即表态,社会转型中,不好好赡养老人并非个别现象,这是关乎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的大事,不应放过。记者冒雨前往实地调查后,宝应报随即在头版刊登那封群众来信,并发动读者讨论。一个月里,报社先后在一版刊登8期读者参与讨论的专栏,数十名热心读者发表意见,那个忤逆儿子终于表示悔改,更多的年轻人则从中受到了教育。那年底,在许多报刊还在为征订头痛的时候,宝应报早早完成了预订的征订数字。这使我们更加明白:只有真心地并且用功地去贴近百姓生活,关心群众痛痒,报纸才能以心换心,得到最广大读者的青睐。
  1998年初,省新闻出版局、省报业协会联合举办江苏省第五届报纸质量评比,宝应报社只是按通知精神呈报了上一年的报纸合订本和有关材料,根本不敢有什么获奖的奢望。让人惊喜的是,8月的一天,南京打来电话,全省55家县(市)报参加评比,18家报纸获奖,在获奖名单中有办报不到两年、报龄最短的靖江报和宝应报。年青的同事欣喜若狂,我也大醉了一回。
  新生宝应报一诞生就展露出蓬勃生机,有两个做法起了很好的作用。一是重视学习,二是好的机制。第一批进报社的10多人当中,搞过新闻的不到一半,大部分不懂倒金字塔、人物新闻和黄金律。报社一成立,总编室就把抓学习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除了资助大家参加函授,列出书目要大家自学外,报社每周半天集体学习雷打不动。《报海求是》人手一册,集中学习时,从总编到校对轮番朗读,几十万字硬是一字不拉地啃了个遍。同时,总编带头,人人开口,逼着大家结合实际谈学习体会。报社建立了严格的评好稿制度,聘请行家认真评选月度、季度、年度好稿,鞭策大家尽快提高业务水平。1998年省里组织县市报新闻奖评比,首次参评的宝应报社上送的5件作品全部获奖。
  报社一成立就坚决摒弃养懒汉的大锅饭,果断选择鼓励勤奋工作的人性化的运行机制,制定了严格的业务考核奖励制度。记者的每篇稿件都按轻重和类别记分,月底按得分领取奖金。年青人一进报社,面对的就是多写多奖、少写少奖、收入不均等不固定的现实。记者部最初11名记者,有急性子,也有慢性子,在我的记忆中,不管急性子慢性子,他们从外面采访回来,穿过走廊的脚步声总是那样的急促,尤其第一批入党的女记者房利萍,进进出出好像总是一路小跑。人人想多写稿、多用稿、多出重头稿,谁也不愿自己的积分不如人。
  一晃20年了,宝应报已成为宝应人不可或缺的一份精神食粮,那批与我一道进报社的年青人早已成为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有的成了名记,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然而,留在我心中最深刻的印象,似乎还是当年他们那急促的脚步。在宝应奋力争先进位的今天,我想,这也许更值得记忆。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