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2016高考,我和高考的故事

2016-6-11 14:06| 热度:4932 ℃ |作者:何平|来源:山阳客|我要投稿

说起我和高考,那是比较复杂了,因为这里有多重的关系,我既曾以一名考生的身份参加过高考,也曾两次成为全省统一阅卷的阅卷老师,还作为送考老师把学生送进考场。这其中的故事也是一言难 ...
  说起我和高考,那是比较复杂了,因为这里有多重的关系,我既曾以一名考生的身份参加过高考,也曾两次成为全省统一阅卷的阅卷老师,还作为送考老师把学生送进考场。这其中的故事也是一言难尽的,那就让我一一道来吧。
  一、参加高考的考生
  作为一个考生,我参加过高考,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第二届1978年的全国统考。
  那时我已经从农村招工到了县鞋帽厂政工组工作,比起一般的知青,已经脱离了农村了,所以我根本没有再报考大学的打算,毕竟自己荒废学业也已经十年了。
  那时六月的一天,我中学的数学老师陈袭和他夫人秦老师夫妇俩特意找到我在工厂的宿舍,动员我参加高考。我觉得自己是老三届高一的,很多高中课程都没有学过,考大学太没有把握了。陈老师说,前一年77届许多人都考上了,他们的基础也未必比你强,你当时是全年级的高材生,为什么不考?再不考就没有机会了。
  当时我女儿刚出生两个月,我真是不想考,但老师的盛情,我又无法拒绝。在他们一再坚持下,我决定报名。但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高中数理化我准备起来实在太困难了,所以我选择了文科。
  那一个月内,我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复习。我将得到的第一笔稿费买了一个小电扇,用来抵抗炎热的天气。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觉,但因为年轻,还算顶得住。
  一个月后,我参加了高考,而且觉得还不错。成绩发布时,我在整个全县文科考生中,名列第八名。然而却迟迟接不到录取的通知。
  原来我们这一届因为许多老三届参加了考试,成绩都比应届小年龄的学生高,如果按高分到低分录取,应届生很难有机会录取。所以虽然在招生时没有对年龄、婚否限制,但在录取时大年龄和已婚却成了障碍。比我们少很多分的应届生被录取了,而我们却杳无音讯。
  我们许多人不停写信向上反映,还有人直接到省招办上访。一直到当年的12月,我们考试后将近半年了,我们才在全国扩大招生中被录取了大专班,算是幸运地搭上了上大学的末班车。
  二、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
  1981年初我大专毕业,分配回中学的母校宝应中学任教。当时教育还在恢复时期,领导让我担任了一个高中“差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这年高考后,要抽调各地的高中语文教师到省会南京统一阅卷。
  当时阅卷是在七月的中下旬,正是最热的时候,又要集中住宿,住宿条件也很一般,工作量也重,大多数的老师都不愿意去。学校考虑我是一个年轻的新老师,也可通过这个机会得到学习,因为我教的年级下一年毕业;二来当时我父亲落实政策,父母都已经在南京生活,暑假反正我也要回南京,于是就让我参加了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当时宝应中学去了两位老师,另一位是教过我的韩厉观老师。我们都被分在作文组。
  1981年全国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是: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文,写一篇读后感。当时语文知识的比例已经大大增加了,作文只占100分中的40分。
  当时阅卷的方法是十个人左右一个组,每两个人一个小组,小组两个人互相交流阅卷。当时的卷子是30份装订为一本,一个人看完作文,先用铅笔写个分数,小组的两个人将自己看完的试卷给另一个人再复看,然后用红笔写了小组的最后评分。在阅卷时,用红笔画出明显的病句和错别字。错别字三个扣一分,在判分时写明扣除错别字的分数,如28-3=25,即代表作文得分28分,扣分3分,最后得分25分。
  每个组会有两三个组长,都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的中学教师或是大学老师担任的。他们会抽查阅卷的情况,遇到尺度掌握有问题的就进行调整。有些人被调到语文知识组。语文知识部分相对比较简单,答案是固定的,评分也容易掌握。我和韩老师一组,组长认为我们掌握的尺度与标准是可以的,所以我们一直在作文组。
  当时我们这个阅卷点设在南京动力专科学校,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住学生宿舍,在教室里阅卷。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天,只有几台破旧的摇头扇,手臂在卷子上都会印出汗迹,所以都要用干毛巾垫在下面。
  刚开始几天,我们的速度不是很快,因为组长们要把关检查。到后来我们两人一天要阅卷10本左右,就是300份试卷的作文。当时学生的水平相对比较差,很多人其实没有打好语文的基础,鲜见有出色的文章。24分等于百分制的60分,起码一半的考生是不及格的,在20-24分之间。
  好像只有一篇被我们打出38分的高分。有了好文章,要给高分,是要向组长报告的,要得到组长的认可。这篇文章得到一致的赞扬,记得那个学生的字也是很漂亮的。
  我每天都是骑自行车去阅卷。从我家住的百子亭到南京动力专科学校,骑车要50分钟,虽然南京的道路大多是林荫道,但高温下还是很热的。早上我六点钟就动身了,趁着早凉,还算可以;晚上六点骑回家,都是汗流浃背,衣服湿透了。
  第二年,我又被派去南京参加了1982年的全省高考语文阅卷。参加高考阅卷是辛苦的,但也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三、送学生参加高考的班主任
  1985年,我担任班主任的文科班即将参加高考。这个班的许多学生是我从高一带上来的,师生之间也是有感情的。
  从高二文理分班后,我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高二高三两个学年,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写作兴趣,我组织他们成立了文学社,还分别把学生的习作编成了记叙文和议论文两个文选集。全班同学的学习劲头都是非常饱满的。但我觉得,高考是一场综合能力的项目,只是有知识能力还是不够的,心理与生理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都要调整到最佳状态。
  高考前,有一些同学紧张得失眠,我就从学校医务室要了一些维C片,对学生说这是一种最新的治疗失眠的药物,即可以让你入睡,又没有头昏的副作用。同学们是很相信我的,许多人都在服药后改善了睡眠。
  文科班女同学比较多,很多还有痛经的毛病。我是一个男老师,不便询问,就在开家长会时对家长说明,让母亲们提前采取一些服药的措施,调整经期,避开高考的日期。高考那几天,我天天送学生们参加考试。考场设在县南街的城镇中学,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家长送考,只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那一年的语文试题是比较难的,但学生们考完出来并没有太多的难色。那一年高考,江苏省语文试卷平均分60.3分,我这个文科班参加考试的57个学生平均分67.4分,最高分为89分。当年录取了16名本科、10名大专、3名中专,成为宝应中学历史上最好的一届文科斑。当时全国的平均录取率只有35%,文科更低,而我们这个班达到了51%。
  这些故事都过去了起码三十年了,85届毕业的学生,现在他们的孩子可能都已经过了高考的年龄了,我把他们送毕业后,也离开了教育岗位,而我的女儿是免试保送到高校的,所以这以后我与高考再也没有亲密的接触了。然而这一个个和高考有关的镜头,却非常清晰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我从荷塘走过上一篇:难忘我的兵之初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