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1971年夏天的那场豪雨

2016-7-13 13:42| 热度:7030 ℃ |作者:何平|来源:山阳客|我要投稿

最近几天打开电视,新闻中都是报道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暴雨成灾的消息,很令人揪心。不由想起了四十五年前也就是1971年夏天的那场雨。那时我在宝应山阳公社公民大队插队,当时我和同班组的郑 ...

1971年夏天的那场豪雨

  最近几天打开电视,新闻中都是报道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暴雨成灾的消息,很令人揪心。不由想起了四十五年前也就是1971年夏天的那场雨。
  那时我在宝应山阳公社公民大队插队,当时我和同班组的郑启伟被抽调到大队与杨桥小学联合搞920生长素和5406抗生菌肥的试验。杨桥桥东小学的一间教室就是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地方。
  记得那年的夏天,就在收麦子和抢种水稻的大忙季节,遭遇了连日的大暴雨。连续降雨一个月左右,几乎没有晴天,顶多是稍微不下,阴个半天,又会下起来。农民的口头禅是:“老奶奶不吃烂面,又下了!”雨下得大时,如瓢泼,如倾盆,只见雨幕如织,烟雾一片,就是待在屋内,也感觉到湿度极大,仿佛空气也能挤出水来。
  当时老人家还健在,思想武器还是颇具威力的,广播里天天宣传的是“人定胜天”、“龙口夺粮”的口号。当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实干是必须的。
  记得当时的男劳力一部分人被调集到宝应湖大堤上加固堤防,防止决堤,其余的全都被动员把田里的小麦抢收回来。当时已经发现有麦子在田里被雨水浸泡而发芽的情况。这真是一场从龙王口中夺粮的战斗。
  可随之而来的是收回来怎么办?收回来的小麦湿漉漉的,就是抢着脱粒,也无法贮存。所以凡是有一定面积的房子,生产队的仓库、百姓家的堂屋、学校的教室,都被清空用来晾放小麦。但这些潮湿的麦粒堆在一起,也是不收干,水分根本无法蒸发,屋内都是热烘烘的。很多麦子都发霉变质了。
  收了麦子,还要抢种水稻,妇女们穿着塑料雨衣(农民叫化学皮)从早到晚在雨中栽秧。很多人的手指都烂了。当时劳动的时间,每天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
  劳动的辛苦是自不待言的,最可怕的是没得吃。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更何况是进行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呢。而没得吃并不是因为没有粮食,最起码那些潮湿的小麦也是可以充饥的,困难的是没有燃料。这时候才知道,巧媳妇也难米之炊,可有了米,没有烧草燃料之炊巧媳妇仍然是无计可施的呀!
  当时的农村,没有液化气,没有煤炭,只是靠夏秋两季的麦秸和稻草作为燃料,而且麦秸还是苫房的主要材料,稻草还是耕牛过冬的饲料,本来燃料已经十分紧缺了,更何况连日的雨把仅剩的草堆都淋透了,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是从生产队的大草堆下面拔出草团来,已经很少有完全干燥的稻草了。烧的时候,用一些报纸之类的先点燃起火来,把稍微干的草先烧,把湿的草放在灶膛的一边烤,先前的草烧完了,烤的草也差不多烘干了,再拨过去烧,再把湿草放进去烤,如此循环。有时只见白烟冒出,不见火苗,人的双眼被熏得直流眼泪。
  那时每做一顿饭,都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那时几乎没有任何干燥的地方,墙上都沁出水珠来,人身上穿的衣服是没法洗的,一股带着汗臭的发霉的味道。当时最大的期盼,就是天赶快放晴,太阳赶快出来。如果这样无休止地下雨,总有一天大家会坚持不住的。但那时所有的人都在拼,都浸淫在与天奋斗的亢奋之中。
  我当时写过几句歪诗,描写雨夜栽秧的情景,诗句稚嫩,平仄不协,但可以反映出当时比较真实的主客观实际,录在后面,以博一哂:
  暴雨如泼惊雷走,小渠涨满溢岸流。
  栽秧人立稻田里,手电筒拴柳树头。
  虽是雨披水不进,怎奈衣衫汗如油。
  但喜禾苗亭亭立,且待金秋庆丰收。
  虽然不断地强化思想武器,但精神的亢奋被绵绵无期的雨慢慢消融,面对自然,人类有时真的是很渺小很孱弱的。但人与自然还是在博弈着。正当人们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老天终于开眼了,是被人感动了呢,还是它也云尽水绝了呢?雨终于停了。我们终于度过了1971年那场豪雨带来的危机。而这是我在农村所遭遇的最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
  文首的那张画是从网上找到的,画的题字是“记一九七一年夏季的抗灾夺粮斗争”,看来那一年暴雨的范围也是比较大的。谢谢原画的作者,谢谢提供者!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