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话说宝应五条街

2012-11-16 17:54| 热度:19318 ℃ |作者:徐少奎|我要投稿

在我们宝应县城中心区有一处胜迹叫“五条街”,是由城隍庙街、张仙庙桥、军民街、东门大街和鱼市口交汇形成的。过去,县城有十处名胜,而“五条街”排在第五,可以说五条街道交汇,不仅在宝应,就是在兄弟县市的街巷中也是鲜见的。
  在我们宝应县城中心区有一处胜迹叫“五条街”,是由城隍庙街、张仙庙桥、军民街、东门大街和鱼市口交汇形成的。过去,县城有十处名胜,而“五条街”排在第五,可以说五条街道交汇,不仅在宝应,就是在兄弟县市的街巷中也是鲜见的。
  相传,“五条街”中鱼市口,很久以前便是条专门卖鱼的街市,但一直未有街名。有一年夏季,有个专靠卖鱼为生养活瞎母亲的好后生,由于天热鱼腥卖不出去,眼看到晌午鱼快热死了仍无人问津,无奈他只好用前天省下来的一枚铜钱买了块烧饼,打算带回家给老母亲充饥。正巧,这时有个背葫芦的瘸腿老乞丐向他乞讨,他见这个老人很可怜,便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烧饼掰了一半给老人,准备把另一半留给老母亲。老人接了半块烧饼,一面说:“谢谢你这个好心的孝子!”,一面用手在瘸腿的溃烂处挤了点“脓血”,抹在这位后生的篮子和死鱼身上,不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时,只见原来篮子里的死鱼,一条条变得活蹦乱跳起来,当即便卖了个好价钱。在他旁边有位老人忽然醒悟地叫道:“哎呀!刚才不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吗?!”从此以后,这个后生篮子里的鱼一直都是透活的,生意十分红火!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便把这街定名为“鱼市口”。1933年,中共江苏省委苏北地下联络总站就设在鱼市口,该站以开设“运河商店”为掩护,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城隍庙街,始建于明洪武四年,由当时的知县王骥建造,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张仙庙桥,因附近原有张仙祠而得名。据《万历志》载,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
  军民街,原名为痘神庙街。据《万历志》载,建于崇祯元年(1628年),由当时知县李如玉建造。解放后,因县人武部设在此街,更名为军民街。
  东门大街,在“五条街”中是最“年轻”但又是最长、最热闹的大街。据民国二十一年《宝应县志》载,清光绪三十一年所建的商会及光绪三十四年所建的农会,均设于此街。另外,当年的积谷仓,亦建在东门大街瑞芝桥东。当时,杂货店、茶食店等商店遍布街的南北两侧。
  建国后,“五条街”发生了巨大变化。县政府一招和二招,相继建在鱼市口与东门大街上。改革开放以来县里加速城市建设,尤其是创建省级卫生城,“五条街”的变化更大。鱼市口、东门大街、军民街以及城隍庙街西段、张仙庙桥北段,全都进行了拓宽改造。新建的宝应宾馆、美食城、东苑宾馆、人武部宿舍楼……鳞次栉比。宝应籍的外交部大使、中华诗词协会理事范承祚先生题写的“晨怡大酒店”几个遒劲雄健的金字,在朝阳的映射下熠熠生辉……东门大街还迁建了宁国寺。早先的交汇处,新建了小型街心花园,园内有四望亭、紫藤架、喷水池、三角亭、城河桥等等。造型典雅的城河桥斜架在蜿蜒曲折的城市河上;这座桥东首不远处便是张仙庙桥,再向东又是城隍庙桥、斜桥、东水关桥;而此桥西不远处便是“走桥不见桥”的小桥庵桥,面对这河水流淌、桥梁相连的景观,不由令笔者想起了我县明代著名诗人、礼部郎中朱曰藩赞美当时古城的诗句:“两水珥其市,六桥带其流”。
  旧时的“五条街”,是古城的胜迹;而今的“五条街”,更是宝应城市的美景!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