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小城旧事

2016-8-5 09:26| 热度:6128 ℃ |作者:范敬洪|来源:宝应文化|我要投稿

记忆的碎片一直在小城的历史存在中游走,似乎断断续续,又似乎连绵不断。我对宝应的记忆,就这样怪怪地延续着。很多童年的轶事,一会明亮地升起,一会又黯淡地褪去。但一个人,对家乡的那 ...
  记忆的碎片一直在小城的历史存在中游走,似乎断断续续,又似乎连绵不断。我对宝应的记忆,就这样怪怪地延续着。很多童年的轶事,一会明亮地升起,一会又黯淡地褪去。但一个人,对家乡的那份挚爱,却是最难改变的。人生再美,怎如初见。宝应这个千年小城,在我的眼里便是这般美好。
  据说我的祖上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赶散到宝应,第一个脚印就落在烟波浩渺的射阳湖畔。这是一个鱼米之乡,这里的人们过着农耕渔猎的田园生活。但不寻常的是,这块三面傍水的小镇还曾留下过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陈琳和《聊斋》作者蒲松龄的足迹。儿时的我还没读过聊斋,便知道了不少鬼故事,都是夏天纳凉时,从长辈的口中听到的。当时感觉听到的鬼并不可怕,因为都是正义善良的鬼。前几天,我陪南京的朋友特地去老县政府旁边的蒲松龄纪念馆游览,友人感慨,说宝应的民俗文化在不经意之中竟然成就了一位文采斐然的文学家,这话也许不完全正确,但我没有去更正。因为这隐隐约约也是一个小城人的骄傲。
  我的父母亲大约是在宝应城解放前夕来到宝应的。据父亲说,当年他组织工人纠察队,平息了那场发生在1949年的反动组织“先天道会”发动的腊八暴动。这个阅历,在日后多少年里化为难忘的记忆一直留存在他心中,直至父亲离开人世。
  因为父母的缘故,我出生后自然也就成了小城的万千主人之一。我曾经的家,就在现在的南大街。那时叫红旗大街,附近一些街巷的名称和红旗大街一样,都烙下了时代的痕迹,有着很深的文革味。如援越街,上游巷,红卫桥,发展巷等等,不一而足。现在这些名字都恢复了历史的面目,毕竟很多地名都是不同时期的真实存在,不能为了一个特定的时期而全部千人一面。当然滑稽的还有所有的小学的名字,全部冠以红字,如育红,培红,永红,向红,志红,还有红印,红心,船员的子弟学校好像有叫东方红的。写到此,不由想到我国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大都长得很相似,丢掉了个性,也值得我们思考。
  小时候家境清贫,但我却没感受到贫穷,其实那时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想到这里,我就会从心底里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尤其我的母亲,以至于好长一段时间我的眼睛里看不到其他伟人,因为我心目中的伟人就是我的母亲。她让我们在如此贫瘠的物质世界里过着有尊严的快乐童年。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也是一个票证经济时代,买什么都要票,粮票、布票、肉票、香烟票、肥皂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才真正好转起来。
  我记得当年很多人养成了站在电线杆下收听广播的习惯,大新桥因是宝应政治经济的地理中心,站那里听广播的听众尤其多。1978年年底的一天中午,从大新桥电线杆上的广播里,我听到了两则惊雷般的消息:一则是和美利坚合众国建交;一则是从1979年起,中国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记得那时大新桥的邮局南边搭着一个唱戏的戏台,宝应的好戏随着国家前进的步伐,也就由此开始了。
  我记忆里,南大街的路面是由青石板铺成,一块一块摩肩接踵般地横着,有点古韵,在雨天,行人走着会觉得有点滑。夏日里,街上经常会有叫卖声从货郎担前划过。整条街走下来,依稀有徽派建筑的影子,只是现在街面的装饰多了些许时尚的元素。从南大街步行向南,出了南城根,那时还残留着半截高的城墙,小伙伴们还经常在城墙上打仗,躲猫猫。城墙的脚下就是一条流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宋泾河,据说唐代的尉迟恭将军在宋泾河上还建过一座桥,叫广惠桥,现在已经叫小新桥了。
  过了宋泾河向西,便到了大运河畔。童年时经常和小伙伴们在运河堤岸上玩耍,挖一些油泥回家做手枪。那时哪里知道,这京杭大运河的背后会有那么多的运河文化,会有那么多的故事在古城里隐匿。好多年以后,查阅了史料,才知道这块土地上的脚印有多少:有过柳泉居士蒲松龄,有过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陈琳,有过明代大画家陶成,有过京剧鼻祖高朗亭,有过经学大师刘宝楠,有过少年周恩来……以前经常和外地的朋友讲,宝应这个古城真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相传,唐肃宗平息安史之乱,又得尼姑真如献宝,便将得宝之地(时名安宜)赐名为宝应,使宝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县份;中国象棋因为在宝应元年传世,故又称为宝应象棋;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经驻足宝应,为泰山殿亲笔题下了“天下第一山”的匾额;漫长的岁月里,许多文人墨客为这块土地留下诸如“翘首乡园何处是,渔歌听断水云天”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宝应这个古城的文化辐射力亦不容小觑,北有淮安《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南有兴化《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高邮的宋词名家秦少游,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
  小城有传承,也有发展,现如今大运河上已经架起了四座大桥,曾经荒废的泰山殿等寺庙也在恢复之中,所有这些都在重新见证一段真实的历史。
  一片一片记忆碎片,告诉后人,小城旧事也是历史。至少,我们曾经来过。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