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烟雨老街巷,千种滋味长

2016-9-17 09:46| 热度:13065 ℃ |作者:梁鼎成|来源:宝应文化|我要投稿

唐初即有堂子巷。说此巷乃宝应巷中之元老,并非妄言。据传,巷首的“唐建第一泉”,即为当年造桥工匠洗浴之处。至今尚存于某户的“开元五”石刻,是公元717年重修浴室的纪念物。县南街也起于唐代。在县衙大门对面开辟名曰“县前大街”的 ...
  春秋纵横街巷口,
  悦耳楚音似水流。
  休道沧桑容易改,
  青砖黛瓦忆旧游。
  隋末,位于大汕隔堤南端的安宜城被杜伏威率兵屠毁。七年后的唐武德四年(621年)朝廷在白田复置安宜县。从此,名曰夹耶渠的邗沟(运河前身)畔白田镇作为县治所在,获得了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为连接东西两岸的陆地,尉迟恭监造了规模“崇壮”的孝仙桥(今大新桥)和广惠桥(小新桥)。接着开辟了从县治以西开始,一直延伸到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大雄宝殿题额的宁国寺(今电影院)以东的东西大街(今叶挺路西段)。同时,又以孝仙桥为中心,沿邗沟东岸分别往南北两个方向拓展,建筑面河长街,形成了县城街道“十”字纵横的大框架。这个框架已经历了一千五百年时光,风风雨雨,一次次兴衰更替,都没有多大的改变,由此可知古人的远见卓识。

宝应老街巷

  唐初即有堂子巷。说此巷乃宝应巷中之元老,并非妄言。据传,巷首的“唐建第一泉”,即为当年造桥工匠洗浴之处。至今尚存于某户的“开元五”石刻,是公元717年重修浴室的纪念物。县南街也起于唐代。在县衙大门对面开辟名曰“县前大街”的街市乃正常现象。既使县衙有纵深感,更具威仪,亦可显示商贸兴旺,人烟辐辏,市井繁华。县南街不但有店铺商号,也有园林寺庙。储光羲任县尉时的五言诗《安宜园林献高使君》,既说明边塞诗人高适光临过此地,也证实当时已具有接待嘉宾的清雅之所。李白的《赠徐安宜》有句“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既是对这位县宰的赞誉,也道出安宜乃知名度颇高的望县。因而尼姑真如为避安史之乱,自河南巩县远道而来,演出了一幕向朝廷敬献八宝的活剧。《县志类编·异闻·八宝亭下大铜佛》中说:“……昔有掘地者,深至丈余,仅露其顶,已大如吾乡之槽碾盘……”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真如寺的规模。
  南宋是宝应县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时宋、金以秦岭与淮河为界,位于南宋北缘的宝应,一度是下辖阜宁、涟水、宝应等县的州治和军治所在。幸运的是嘉定年间,朝廷派来了一位精明强干的好县令——贾涉。此公深知宝应地处抗金前沿,必须加强防卫,构筑了夯土为墙的宋大城。使之成为凝聚人气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宝应也有城,可是由于五代十国战乱兵燹的反复折腾,弄得支离破碎,人心涣散,直到南宋时贾涉主政,才有机会收拾残局,重整旗鼓。他把一度在孝仙桥东的县治迁回原址,为倡导礼乐教化首建学宫,从而形成了从广惠桥至县南街的学前街。他精于水利,为防城内河濶成灾,开挖了东向的宋泾河,引夹耶渠水通过望直港注入湖荡,既利于农田灌溉,亦开辟连接东西的水运航道,同时为鱼市口和东门大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站立城头向东瞭望,可见帆樯如林的港口烟景,望直港因此而得名。
  自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历十一帝,九十八年,较短。由于朝廷实行歧视汉人的政策,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城市建设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
  元末明初,漕运改道西行。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五月七日,日本鬼子的老祖宗倭寇侵犯宝应。“寇纵火焚七日,公私庐舍殆尽,杀掠数千人。”到处墙倒屋塌,满眼瓦砾,也就无所谓街巷了。次年宝应筑城后,原称为邗沟西道的夹耶渠,即以宋泾河之名,真正成为城内之河了。南起跃龙关,北至水门桥的河段,现在狭窄得很,当年却十分宽阔。在隋大业年间,为适应隋炀帝龙舟等大型船队通过的要求,“渠广四十步,渠旁皆御道,树以柳。”《辞海》对“步”的释义是“旧营造尺五尺为步。”以1米等于3市尺计,那么40步宽的宋泾河便是66米多了。今中大街到朱家巷差不多是这个距离。明崇祯四年(1631年)南边的广惠桥(小新桥)和北边的嘉定桥(大新桥)皆因堤决而冲颓。七年后知县刘逵重建。邑人刘中柱在《宝应名胜纪略·宋泾河》中说:“河形旧宽,居人侵占,久而狭,两岸皆屋,亦有楼者……”此书成于清康熙初年,由此可见,中大街的西之半与朱家巷的东之半,皆建于清康熙年间。笔者居宋泾河畔已愈半个世纪,曾偶见西侧河畔掘地,现出旧时砖砌尺余宽的河驳岸。砖块较大,糯米汁粘缝,十分牢靠。岸内堆积宋元明碗底瓷片和碎砖瓦块,我曾拣拾收藏,至今犹存,请县博物馆季寿山馆长观看,他连说珍贵,赞不绝口。测算一下,那时河宽约7到8米,可能是清康雍期间为约束市民造屋,官定以此为界了。
  街,《辞海》说是“城市的大道。”巷,则是“小于街的屋间道。”明清两朝,距今不算久远,查找史料不太困难。城内除上述的县南街和东西大街外,还有明代建城隍庙,造忠佑桥(俗称城隍庙桥)时形成的城隍庙街;今称中大街、北门大街、北门外大街和南门大街、南门外大街的南北大街;从鱼市口至东城门的东门大街;今佛教协会面前的东岳庙街;今称为军民街的痘神庙街;位于发财巷东端,并与之垂直的鱼头街;老县衙之西的西街;朱家巷西的小石头街和通往老西门的大石头街等等。我认为痘神庙街的名字应当恢复。因为自东汉马援南征带回天花后,曾为患国人多年,直到解放后才得以彻底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功莫大焉!而人武部大门几次改向,今已面对宝楠公园,“军民街”早就名存实亡,何必还让文革中产生的地名留于世间呢?花圃街,多美!由于毛家大楼曾是公安局,而称保卫巷,其实公安局早就迁址。我想以创建平安宝应为己任的公安干警,对花香鸟语同样是非常钟情的,也会支持恢复原名;鱼头街的名字很有特色,宝应乃鱼米之乡,它和鱼市口一样,是地方风物的标记,再说“东进巷”三字牵强附会,名不副实,还是原来的好;迎秀门街现称小南门街,是约定俗成。我曾写过一篇《情系小南门街》,文中说到明万历八年(1580年),县令韩介为兴旺宝应科试,开小南门迎西湖秀色,虽是求神祈天之举,但造福一方的真心诚意令人钦佩。韩公的愿望没有落空,后来有清一朝,季愈、王式丹、朱士彦先后殿试高中,在一县之内,仅百年左右,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俱全,非常难得。学宫前鼎甲坊耸立,至今我们仍引以自豪呢!还有一个鸡心街,长10米左右,街不大,名不小。学富五车的药界名人章玉书先生家在街头,读宝中时曾去过好几次。如今不但街名消失,而且踪影难觅。凭着熟门熟路心中有谱的记忆才知道,原南门外大街最北一段,数年前开辟南城根路和建楼时已被成片拆除。鸡心街原为岔路,今被作为此街的起始之段了。是幸运还是不幸?难说。需要指出的是,旧县志载有其名,赵匡胤吃灵鸡的故事也说到这条小街的呢!
  打开宝应城区地图,可见一道道并列的黑色线条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再细看标注的文字,就会知道,那是历经岁月风雨、文化积淀丰厚的一条条古巷。有人说老城区是“巷子宽,巷子长/大巷小巷不同样/巷通巷,巷连巷/巷中还有巷中巷。”此言不虚。在老城区行走,除极少两条死巷子外,都可以四通八达,不会碰壁回头。如旅游观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常会豁然开朗,让人为之一振。

宝应老街巷

  与长街大道相比,巷子里没有高楼大厦,缺少园林广场,似乎平淡无奇,其实不然!巷子里五方杂处,藏龙卧虎,只要您勤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会知道那是产生人才的地方,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产生文化的地方,是产生故事的地方……它承载最丰厚的积淀,承担最庄严的使命,承受最沉重的负荷,承诺最质朴的誓言……以前,我曾写过一首名曰《古巷》的小诗:“一条时光隧道/回望百年千年/墙角斑剥的青苔/遮盖厚重的历史/石阶刀斧的疤痕/残留昔日的狼烟/笑声是门内盛不下的欢乐/花香是园中关不住的春天/那宽容礼让的襟怀/那转弯抹角的方便/一句句先辈教诲成为经典/一个个掌故流传常说常鲜/古巷虽小/名声不小/被走出去的人/带到很远很远……”
  宝应老城区有巷子上百条,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直有弯,有名无名,不一而足。巷名五光十色,不拘一格。其中以姓为名者较多,如:朱家巷、乔家巷、梁家巷、卢家巷、包家巷、申家巷、姜家巷、贾家巷、王家巷、徐家巷、祁家巷(大、小)等,说明此巷曾是某家族聚居地,或某姓人家老祖宗是率先来此的奠基者,也许是巷中某家出过了不起的人物。亦有不少是以名胜古迹或历史遗址作巷名的,如都天庙巷、火星庙巷、水龙巷、李府巷、学墩巷、乔家园(辕)门、百岁坊、察院巷(大、小)、隅园巷、福寿院巷、东五子(之)堂巷、同松巷、肖家园等,见到这些巷名,都会让人回首以往,唤醒城市记忆;与植物有关的巷子有东槐树巷、西槐树巷、因爱莲池干涸而形成的爱莲巷、崔家菜园和《现代汉语大辞典》主编朱祖延老家的核桃树巷等;有寄予美好愿望的东三元巷、西三元巷和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童年足迹的发财巷等。与水有关的巷子有范家塘、窑河边、大码头、斜桥东巷等。
  至于巷名的确定,可能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官方批准;二是百姓同意;三是自作主张。有的是三者齐备才行。一些巷名典雅,当是出于文人之口;一些巷名通俗,大概来自市井之言;有的巷名随机、有的巷名生僻,有的恐怕是费了不少周折呢!一人巷我去过多次,的确,二人对面相向而行,必须都侧身贴墙方可通过。我想,如果像古文之乡安徽桐城的先贤那样,都来个“让他三尺又何妨”,恐怕就不会这么狭窄了。在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这种甘愿吃亏、乐于放弃自身利益的精神更加需要!古人哪,请包涵后生口无遮拦,言语失敬了。
  在我们宝应,把比街狭些、比巷宽些的通道称之为“口”。自北向南数:一是路上有明代邑人郑牧所建铁桥的铁桥口;二是明建泰山殿南大门“天下第一名山”坊前的牌楼口;三是磨子口。此处原有一条直对街东磨坊的小街,后来磨坊圮毁仅存磨盘。清嘉道年间,祖居此地的孙家拆走磨盘,向东拓展小街,故名;四是直对明建昭孝坊北通义井的井巷口;五是明清时期宋泾河北岸买卖鱼虾的鱼市口;六是去运河堤上下货物,以挑箩卖力为生者聚居的箩巷口,后衍称为罗巷口。还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所在地水巷口。此处每日挑水者来去,道路潮湿,故名。全城的“口”都是东西走向,它也如此,乃“口”之名,“巷”之实,“口、巷”兼而有之,称为“水巷口”了。
  “路”和“道”一字多义。作为地名,在古代曾是与省、州、府、县等意思相近的行政区划。阅读明、清和民国编修的《宝应县志》,只见街、巷、口,至20世纪中叶,才在宝应地名中出现“路”这个字。如叶挺路和后来的安宜北路、安宜东路、苏中路、工农路、泰山路、南园路等,直到21世纪,方有“宝应大道”这带有“道”字的地名。“街、巷、口”是祖先留给我们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街、巷、口”结成的网络,是连接唐、宋、元、明、清,探寻千年古邑沧桑世道的璇玑宝图。在街、巷、口行走,在老城区漫步,是与历史老人对话,向祖宗先辈请教。浏览街、巷、口中的景物,常使人心潮激荡,神魂飞扬,不可遏止地流泻出汹涌的文思和澎湃的诗情。今天,我们带着振兴中华的美好向往,朝着灿烂明天奔赴的时候,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然而,千万不可忘记,是怎样从往昔走过来的。
  屈指唐宋元明清,
  荣枯变幻风卷云。
  旧书陈迹续遗韵,
  老街古巷访先行。
  一盏孤灯探幽冥,
  二饼花镜穷图经。
  皓首抚琴翻新曲,
  中国梦里酬知音。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