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

2016-9-17 09:52| 热度:7050 ℃ |作者:何平|来源:山阳客|我要投稿

我是1962年9月进入宝应县中学上初中的。教我们的语文是朱永年老师,他是苏州人,刚从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就教我们。小学时我就对语文很感兴趣的,尤其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到了中学,作文的兴趣就更浓厚了,每篇作文都是很用心的。就在我 ...

  我是1962年9月进入宝应县中学上初中的。教我们的语文是朱永年老师,他是苏州人,刚从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就教我们。
  小学时我就对语文很感兴趣的,尤其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作。到了中学,作文的兴趣就更浓厚了,每篇作文都是很用心的。
  就在我上初中的第一个学期,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兴趣,从全校各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挑选了一些作品,编印成一本小册子,取名《学生文选》(第一辑),铅字印刷,装订成书,给大家借鉴。这在当时,作为一个县中,是实属不易的事情。
  这本小册子一共选了20篇文章,是从初一到高三都有,但也并非每班一篇。《前言》里介绍时说:“文章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活泼多样。论说文、抒情散文、故事、小小说、书信、读后感等文学样式和体裁皆有所涉猎,一般表现手法的运用也颇多可取。”书末还有一篇由陶金如、潘大白两位老师写的一篇对高三作文的述评。
  我的一篇作文《星期天》由朱永年老师推荐也选入了这本文选。与高年级同学的文章比,我的这篇东西就显得非常稚嫩。从文章的形式上可以看出模仿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的痕迹,而内容上也是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气氛贴得很紧。不过,我所写的基本上是真实的,也算是言之有物吧。《前言》中也说:“我们认为学生还不是文学工作者,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依样画葫芦’也是练习写作的途径之一。‘画葫芦’也是做‘基本功’的一种形式,只有先模拟学步,才能进而脱胎创造。”这说的就是像我这样在写作上刚起步的学生。
  拿到这本带着油墨香味的小书,我当时是非常激动的,我不知从头到尾翻看了多少遍,我还下定决心,以后的第二辑、第三辑,我也争取要有作品入选。
  可是这本我异常珍惜的小书在“文革”抄家中遗失了。而且“文革”在批判语文组一些老师时,这本小书也被用来作为推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罪证。我的文章中的一些段落,比如“两个老工人正弯着腰,蹬着腿吃力地推着。尽管他们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脸涨得通红,青筋直暴,但车子仍旧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拖住一样,刚推上去,又滑下来。工人的手冻得像个紫萝卜,……”也被引证指责为“恶毒诋毁工农兵的形象”,看了这些大字报,我真不知说什么好。
  后来,我问过很多同学,想寻找这本小书,可是均无所获。曾经在80年代,宝应中学的档案室里我看到一本,当时也没有复印设备,我和保管档案的老师商量,能不能把这一本书给我,她没有同意。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还在不在宝应中学的档案室呢?
  去年,宝应县中学老三届的同学搞了一个朋友圈,筹备聚会,交流彼此经历,有一位同学提到了她还保留着这本小书,并且晒出了封面照片。我真是喜出望外,便辗转联系拿到了这本书。这是一本五十多年前的书了,已经十分破旧,边角都磨损了,中间也有少数页面残损不全了,但毕竟还算一本完整的书。我想将它通过扫描重新印刷,让更多的同学看到它,保存它。
  这是第一本选有我作品的书,书中有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文章,重读我五十多年前的作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青涩的学生时代。
  附记: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朱永年先生,于2016年8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84岁。谨以此文追悼恩师,表示我的怀念。

  附录:
星期天
初一(一)班  何平
  那还是寒假晨的一个星期天了。
  一大早,我吃完了早饭,便到设在东郊的宝应师范去玩。
  冷风肆无忌惮地咆哮着,霜给大地披上了素装,房屋、树木都笼罩在白茫茫的雾海里。太阳像一个怕羞的姑娘,慢慢地从地平线上露出了笑脸。瞬间,金光万道,雾幕徐徐地拉开了。
  一路上几乎遇不到人,我像羊顶架似的,放下帽沿低着头,一鼓气往前走。忽然,前面传来一阵吱扭吱扭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只见一辆大车正停在一座拱起的桥面前,满车装的是方方整整的砖头。两个老工人正弯着腰,蹬着腿吃力地推着。尽管他们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脸涨得通红,青筋直暴,但车子仍旧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拖住一样,刚推上去,又滑下来。工人的手冻得像个紫萝卜,累得头上直冒热气。
  正在这骑虎难下的当儿,忽然从路旁窜出一个结实的农村少年。他穿着一件黑棉袄,戴着一顶破棉帽,脸冻得红红的,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二话没说,奔上去就推起车来。
  大车缓缓移动了,那少年的脸涨得更红了,汗珠沿着两颊滚了下来。这时,在我眼里,他的身影霎时高大了,仿佛变成了一个力大无穷的巨人。我只觉得脸一烧得很烫,一种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我,决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我大步流星地赶上前去,也奋力推起车来,大车慢慢地向上移,“咳唷!咳唷!——嗨!”大家使劲一推,车子终于上了桥顶。
  这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不约而同地望了一眼,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那少年脸上也泛起了纯朴的笑容,二话没说,一溜烟地跑走了。
  望着田野,望着我胸前的红领巾,望着那逐渐远去的砖车,望着那少年的渐渐消失的身影……我心里油然产生了一种幸福感。
《学生文选》目录

 

前言

 

 

1

春晨

初一(三)班

王金宝

2

秋晨

初三(六)班

潘家鼎

3

记一件有意义的事——送报

初一(二)班

季家凰

4

星期天

初一(一)班

何  

5

寒假一日

初三(三)班

翁广鑫

6

寒假里的故事

高二(三)班

房佑民

7

欢乐的节日

高一(一)班

许华棠

8

记得我第一次走亲戚

初二(一)班

朱小平

9

记一个培育我们的园丁

初三(三)班

花培元

10

我的母亲

高二(一)班

赵振宇

11

书声灯影里的校园

高一(一)班

孙孝诚

12

童年时代的伴侣

初二(三)班

徐德林

13

夜思

高一(二)班

颜有德

14

故乡

高三(二)班

潘金淑

15

初二(三)班

周春生

16

在理发店里

高三(一)班

陈定庆

17

雷锋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初二(二)班

苗在蕙

18

读了《粮食的故事》以后

初三(四)班

闵恭仪

19

与友人谈尊师书

高一(二)班

张大元

20

试谈我对学好语文的看法

高三(一)班

何东升

 

附录:高三学生习作综合评述之一

陶金如

潘大白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