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学宫·泮池·少年读书处

2016-10-11 09:28| 热度:10275 ℃ |作者:陈洁|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秋天是古城最美的时节。最近,雨水时常来光顾。我喜欢下雨天,觉得雨天带来一种浪漫、闲适,能暂时忘却周遭、放空自己。下雨的时候,不妨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假日的下午,雨中,我游历了一回家门口的古迹。家乡宝应,有着2500年的 ...
  秋天是古城最美的时节。
  最近,雨水时常来光顾。
  我喜欢下雨天,觉得雨天带来一种浪漫、闲适,能暂时忘却周遭、放空自己。下雨的时候,不妨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假日的下午,雨中,我游历了一回家门口的古迹。
  家乡宝应,有着2500年的运河史、2200年建县史、1200年的建城史。悠悠岁月,让这方“得宝瑞应”风水地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古城成为镶嵌在运河风光带上的一座独具风韵内涵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古城千年历史的珍贵记忆、地域文脉传承的载体、城市鲜明个性的符号,是宝应县城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宝应学宫建筑群和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就是代表性景点,位于安宜镇城西小新桥、县南街和水巷口,正好在我老家附近,虽说近在咫尺,老是没时间去,好像欠下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假期里,来一番古迹游,去寻访、探究宝应那一段丰厚的历史?这不,正好下雨,午后,我拿起雨伞兴致勃勃地出了门。
  雨中的世界和平时截然不同,周围的一切烟雨蒙蒙的,多了几分神秘和可爱,远处的学宫云遮雾锁,浑然一幅精心制作的水墨古画。

宝应学宫

宝应学宫

  第一站,学宫建筑群。它是扬州至淮安运河线上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祭祀孔儒学遗存,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是宝应千年文脉的发源地,为研究江淮地区儒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原址位于县城小新桥25号,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明、清两朝均有重建,但两度毁于战乱。建国后,大成殿于1992年重修,后又经多次重建、增减,目前学宫已恢复成为一组规模完整、气势恢弘的清代风格建筑群。主体建筑为“大成殿”。东为副学署,西为射圃厅,布局对称,各得其势。副学署大门为一高两低三楹的古牌楼,中楼楣上有“鹏搏九万”四字,其下三楹上楣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的匾额,巍峨壮观,俗称:“三鼎甲坊”。学宫的后面,推土为山,竖方亭于其上,名曰“状元峰”,通称为“学墩”。大成殿单檐歇山,西阔五间,进深九檩。古建筑群虽历经修整,仍不失风骨。殿前那两株古银杏树历400年沧桑,依然枝叶苍翠。古树沾满了晶莹的水珠,仿佛刚出浴的贵妃,高贵秀美。
  学宫历代以来为清净读书之地,有多少读书人为了“状元”的名号,寒窗苦读,期待着一朝一举夺魁、鱼跃龙门。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相对公平而便于操作的一面。但从教育与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看,则扼杀了新思想的诞生。而将科举制度与力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普及教育奔走一生的孔子联系在一起,是不是算上一种讽刺呢?我暗想。
  迎着斜风细雨,我来到泮池。泮池(孔子的砚台池,又称养鱼池)是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是官学的标志。在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曰‘泮宫’。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如泮”。古时秀才入学即称“游泮”,又称“采芹”。历经战乱和文革,古泮池大部分遭毁,1992年得以重修恢复其历史风貌。从古到今,一泓池水澄明依旧,可知那身边的来来往往、朝代更迭?雨点热热闹闹地打在泮池湖面上,像是无数鱼儿在嬉戏打闹,煞是好看。
  遥想当年,一群青袍纶巾的莘莘学子,或睿智,或勇猛,或稚气未脱,正可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曾鱼贯走过石桥,去往学宫拜谒孔子。“莫春者,春福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论语》里《侍坐》一节中的名句吧?悠悠然穿越了一回。
  一路顺着县南街向少年读书处走去,雨大起来了。大雨倾盆时,我正好到达。有雨趣而无淋湿之苦,自是兴趣盎然。

宝应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宝应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县城县南街水巷口3号

  长巷静寂。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沐浴在秋日的雨幕中,光润可鉴,就像是一面铜镜。长巷的中间有道清式的大门,门内满院静谧。这里原为周恩来外祖父陈源宅第。整体建筑呈清代风格,分东西两院共18间房屋,东院为当年生活区,现原样陈设;西院为当年附属用房,今辟为展览区。主题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分东、中、西三个展厅展示。展厅中陈设了周恩来总理大量珍贵史料照片,真是不虚此行。游历中,秋雨渐渐停了,太阳悄悄破云而出,给小院披上阳光。有陌生的小鸟飞来,又盈盈飞走,好像也怕打扰了院中静幽似的。
  据资料介绍,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曾多次随嗣母陈氏来此故居。1907年,周恩来生母万氏病逝,染病日重的陈氏为排解心中郁闷,带着9岁的周恩来又来到这里,一住就是三个多月。母子俩生活上得到了悉心照顾,精神上得到真情抚慰。周恩来还与年长16岁的表哥陈式周终日为伴,同窗共读、游览胜迹、畅叙心志,结下了永久的亲情友谊。环顾院落,一桌一几,一草一木,尤似当年。当年那位胸怀大志的少年一句掷地有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犹在耳畔,振聋发聩…….。
  走出读书处,已近夕阳西下,风停了,雨住了。放眼望去,远近的喧嚣中,古城还是那样宁静从容、不疾不徐。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从“雷堆”说起上一篇:宝应的大会堂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