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不见天井巷的那口井

2016-12-8 09:24| 热度:14517 ℃ |作者:胜宝应真|来源:胜宝应真|我要投稿

北方称胡同,南方叫巷子,是城市中比较小比较狭窄的却是最基本的通道。宝应有许多的巷子,其中有一条叫不见天井巷。这应该是一条有历史的巷子了。《民国二十一年·宝应县志》上即有记载,并说位置在宁国寺西。这条巷子的得名是因为在这巷 ...

  北方称胡同,南方叫巷子,是城市中比较小比较狭窄的却是最基本的通道。
  宝应有许多的巷子,其中有一条叫不见天井巷。
  这应该是一条有历史的巷子了。《民国二十一年·宝应县志》上即有记载,并说位置在宁国寺西。
  这条巷子的得名是因为在这巷子的南首有一口井,而这口井是在一个房子的里面,即这口井是看不见天空的,是不见天之井。所以,巷子因而被称作不见天井巷。
  这条巷子南首与叶挺路交汇,形成一个丁字路。我曾经住在这巷子南首东边叶挺路上的一个门内。那是1961年到1962年的事,我所住的是宝应师范学校的宿舍,当时我母亲是宝应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
  我们这个宿舍里面还有一进,一共住了四五户人家。我家住在大门过道的东边一间,西面一间是刘轶群校长家,后面还有总务主任华炜一家。刘校长家和我年龄相仿的两个孩子叫刘导沂、刘导亮,华主任家大儿子叫华道新,还有四五个妹妹。
  而不见天井巷与古董巷里的小孩子就更多了。我们都会在一起玩耍。那口井就是我们经常嬉戏活动的地方。
  那口井就在我们门前空地的西边,朝东的一面没有墙,而其他三面都有墙,上面与南北两边的房子是连成一体的,有屋顶,可以看到上面的屋梁与椽子。井在屋子的中间,有一个六角形的石头井栏,应该是一块整石头雕成的。井的四周都铺有石板。井栏的口上有长年被打水的绳子磨出的印痕。从井口到井下的水面并不太深,最多只有三米,伸头是可以看到的。井水非常清纯甘冽,我们有时会直接用手捧着喝。只有下过大雨,井水会上涨、发浑,但过不了太长的时间就又会变清澄了。
  我们这些孩子经常在井边玩,也都会帮助家里人打井水拎回家。打井水用木制的小桶,宝应叫小椋子。用小椋子打水比较容易,本身有重量,丢下去,桶里就会有半桶水了,再拎高点丢下去,小椋子就会整个沉到水中,装满了水,抓住绳子慢慢提上来就行了。但如果是白铁皮的铅桶就有点技术了,因为本身重量轻,飘在水面上,所以要抖动绳子,让桶倾斜入水,沉入水底,再慢慢提上来。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井水是取之不尽的,附近这么多的人家在用水,还是从不枯竭。
  记得华主任家有一口大缸,口径有约一米,他们家的孩子要拎很多趟才能装满。华师母是很有脾气的,如果小孩子不听话犯了错误,她就会把孩子的两腿拎起来,头朝下,要把她们扔进水缸,吓得她们哭着大喊:“妈妈,我再也不敢了!”其实并没有看到过真的把她们扔下去。
  尤其是夏天,我们玩得浑身大汗,就打井水抹身子,是很凉快的。买了西瓜也是用井水泡上,等到晚上吃,就非常冰凉爽口了。
  不见天井巷的那口井,是我孩提时代一个难忘的记忆。
  这次去宝应,我忽然产生了去那里看一看的想法。毕竟五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东西的;也可以说,我对那口井是有感情的。
  一位朋友陪同我前去。可是我们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了,我们从不见天井巷的北端一直走到叶挺路,那口井似乎不翼而飞了。


现在的不见天井巷南口

  我们走进了南首第一家的门里,想去问个究竟。出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问我们找谁,我说找不见天的那口井。他听我们这么一说,有点诧异的表情,盯着我看,不说话。我蓦地好像记起了,他应该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的一个小孩。我说,你认得我吗?他说,认得,便一口报出了我的姓名。陪同我的去的朋友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可是,我竟一时想不出他的名字来,只依稀记得好像他的小名叫小老亨。
  他立刻带我们走到了叶挺路上的人行道上,指着路面上的一处窨井盖说,这下面就是那口井。九十年代在拓宽叶挺路时,井被封掉了,变成了人行道的路面。


这下面就是原来那口不见天的井

  那口井原来只是不见天,现在连光线都见不到了,已经深埋在泥土之中了。而没有了井,不见天井巷也就完全名不符实了。
  我有点茫然。
  井,曾经是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与人类的生存关系极大。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伯益,据说是他发明了井。后来,人们把聚集居住生活的街市称为“市井”,《水浒传》第四回:“出得那‘五台福地’的牌楼来,看时,原来却是一个市井,约有五七百人家。”颜师古注:“凡言市井者,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故总而言之也。”可见井的重要。井对人是有养育之恩的。人们对家乡也称乡井,唐代崔峒有诗:“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
  当然,现在有自来水了,井好像是可有可无了。但这口起码有百年历史的井难道就没有一些更深层的文化意义了吗?怎么就如此简单地被堙没了呢?
  当时,宝应师范的这个宿舍朝南,一溜三间,中间一间变成是一个大门,一个过道,通向后面的院子。宿舍的西边是不见天井巷,东边是古董巷,夹在两个巷子的中间。古董巷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巷子,原名古东观巷,因巷北曾有道教东观,后观湮没,人称“古东观巷”,再后便脱化成古董巷了。

  这三间门面的眼镜店的位置,就是当年我曾经住过的地方,两边分别是不见天井巷和古董巷
  宿舍门前是一块空地,再到叶挺路。在北边同样也有一块空地,就形成了两个巷子与南北的空地包围中间房子的格局。记得当时有位老先生说,这是一个轿子的形状,不见天井巷与古董巷像两条轿的杠子,住在这轿子屋中的人是有官运的,所以这是一个风水宝地。不过,据我所知,这些房子里好像并没有出什么显赫的官员。
  我作幼稚之想,如果这里曾经出过大官,也许大官会饮水思源而饮水不忘井,对那口对他有养育之恩的井怀有感激之情,那恐怕井就不会被填没了。毕竟,不见天的井是少之又少的,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古迹遗存。
  管理宝应的扬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塔寺,有一座晋代遗存的石塔。1979年拓建道路,为了保护古迹,石塔被圈入街心的绿化带中,并以围栏护之,成为城建的佳话。而新开的路也因此得名为石塔路。
  也许相比而言,那口井资格不够老,那么,宝应也应该有资格很老的井,是否有所保存呢?
  《明万历宝应县志·卷二》有“井坊”条载宝应城的井有:“县前井、通济井、普济井、五龙王井、寿源井、通义井、灵源井、万泉井、井路井、博施井、永和井、利物井、慈施井、义兴井、益庶井、醴泉井、同人井、瑞泉井、南撞门井、北撞门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