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 吕存中,宋代诗人。《过宝应湖》选自明代天一阁藏本明代方志选刊《宝应县志略》卷四。 【诗文】 半升浊酒试莼羹,贱买鱼虾已厌烹。 浅水衣蒲有船过,淡烟笼月更人行。 【笺注】 1、浊酒:这是宋代的劣等酒,色浊黄。 2、莼羹:莼菜汤,这里应当是用晋代张翰的典故。 3、厌:通“餍”,应当作满足丰盛讲。 4、淡烟:这里当指秋夜湖面上淡淡的薄雾。 5、更:再次,又一次。 【赏析】 宋代宝应的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不妨来读一读宋代吕存中的这首《过宝应湖》。 “半升浊酒试莼羹”。开头一句写到了“浊酒”和“莼羹”。浊酒是劣等的米酒,或者黄酒。提起浊酒,不得不令人提到三国时期的一个典故:当年,曹操下禁酒令,军中不许滥饮,以免像淳于琼那样贻误军机。徐邈却喝得烂醉如泥,他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莼羹”指莼菜汤。据《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张翰在洛阳时,见到秋风起,就想起家乡吴郡(即今苏州吴县)的莼菜汤,鲈鱼脍。因而有了古人思乡的典故——“莼羹鲈脍”。这首诗中的“莼羹”暗示了诗歌写作的季节应该是秋天。或许也透露出点点思乡的愁绪。 元旦快乐! “贱买鱼虾已厌烹”。鱼虾便宜,这是宝应一带的特色。宋代以来就是如此。诗中“厌烹”一词,应当是指有丰盛的鱼虾。《千字文》里也有“饱饫烹宰,饥餍糟糠”一句。记得小时候,有鱼有虾,就是一顿丰盛的美食。生活在水乡宝应的人们,倘若用酒席款待客人,没有鱼、虾这些水乡的特产,是难以成席的。你看这里,旅途中的诗人,一路颠簸辛劳,见到这一桌子鱼虾,面对如此的佳肴,自然就觉得很满足了。一个“厌”字生动传神地写出诗人对这种宋代“小康”生活的赞美与满足。诗中上两句侧重于叙事,后两句则重在写景。这与一般常见的山水田园诗歌稍有不同。 “浅水衣蒲有船过,淡烟笼月更人行”。浅水,说明当时宝应湖的湖水浅,在满地的蒲草掩映下,一条船划过。这时,不免令诗人心急,归心如箭。在淡淡的薄雾的笼罩下,乘着月色,再划起桨儿,悄然前行。末一句,以景结情,淡雅而富有诗韵。 纵观这首诗,风格淡雅,写景迷离苍茫,诗中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宋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从诗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宋代人恬淡闲适的优雅生活意境。即便是今天,虽然时隔千年,倘若你走在宝应,一番宰鱼烹虾,酒足饭饱时,还会体会到这种水乡生活所带来的那份难得的舒适和惬意。 本文发布于宝应生活网,本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