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老家宝应的年味

2017-1-31 21:59| 热度:8134 ℃ |作者:衡文|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快过年了,回老家过年的计划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老家潘舍村位于宝应东荡地区。父母已去世多年,老家对我来说已无牵无挂,可我对老家的眷恋不能割舍,特别是春节期间浓浓的年味深深吸引着我。童年时候,大年初一是最热闹的一天。那天早晨, ...
  快过年了,回老家过年的计划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老家潘舍村位于宝应东荡地区。父母已去世多年,老家对我来说已无牵无挂,可我对老家的眷恋不能割舍,特别是春节期间浓浓的年味深深吸引着我。
  童年时候,大年初一是最热闹的一天。
  那天早晨,家家总是由男主人们先起床,在各家的天井里放鞭炮接天地。伴随着噼里啪啦不绝于耳的鞭炮声,村干部们咚咚铿、咚咚铿地敲锣打鼓,向每一户军烈属送上“光荣人家”的门贴。门贴还没送完,村子中央通往魏荡、黄荡南北两个村的大路上就热闹起来。摇花船扭秧歌踩高跷的、舞狮子舞龙舞麒麟的,一队接着一队,一群跟着一群,边表演边由北向南行进。路边围观的人一路跟随,个个喜笑颜开。如此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场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常常浮现眼前。
  大年初一,既有早起床接天地早发财之说,也有迟起纳福的习俗。纳福人家的孩子们按捺不住时,大人们就用糖果、糕点之类的食品堵他们的小口,防止他们童言无忌开口就说出不吉利的话语。吃过早茶,孩子们都东奔西走地忙着到邻居和临近的亲戚家拜年,道上一句“恭喜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或“恭喜新年大发,财源滚滚!”还有娶个好媳妇抱个大儿子、找个好婆家嫁个好女婿之类的祝福语。受拜的人家先是向前来祝福送好的孩子们回赠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套语,接着递上一把糕果或花生葵花,如果是亲戚家的孩子,还要另给一两角压岁钱。孩子们拜完年就跑到大路边挤入围观表演的人群中凑热闹。
  中饭过后,男女老少陆续来到学校操场观看本村戏班子唱的大戏。演出前,大人们带着小孩在操场周边卖洋画的、打糖的、卖泡泡小枪的、套圈摸彩的小摊子前来回转悠或参与其中。大戏一开演,人们便坐在台前一排紧挨一排的板凳或椅子上,边嗑葵花边目不转睛地看戏。在外围站着看戏的一般都是大人,即使有少数小孩也是骑坐在大人的肩上。再外围看戏的人则站在板凳或椅子上,一个站得比一个高,有的干脆站或坐在学校的窗台上。
  初一到初八都是下午唱戏,初八之后就改为晚上唱戏,一般年份要唱到正月半,有的年份连二月初二也得唱一台。每年所唱大戏均为《唐伯虎点秋香》、《女驸马》、《珍珠塔》、《伍子胥过昭关》等古装淮剧,其中《伍子胥过昭关》每年必唱。记得文革期间过春节古装戏不唱了,全都唱起了《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文革结束后,又恢复了先前那些古装淮剧。
  那时候,过年的节目除了看戏就是亲戚之间互拉年酒。自大年初二开始,从早上的早茶到中午的酒席,今天我家请,明天你家请,亲戚之间轮流请,一般年份要延续到正月半左右,最多要持续到二月初二,无形之中把春节延长了个把月。如此喜气洋洋的春节过得有滋有味,十分浓热。
  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相继移居集镇、县城甚至更远更大的城市,村子里常住人口逐渐减少。花船没人摇了,秧歌没人扭了,高跷没人踩了,狮子、龙和麒麟没人舞了。过年期间,除少数老人移居外地到儿女家过年,大部分在外打工的人都会赶回来与家人团聚,与亲戚们拉拉年酒。初六一过,在外打工的人陆续离家返程,年酒也就此结束。
  原题《老家的年味》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