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视频 视频播报 查看内容

保护非遗,记住乡愁!

2017-7-12 16:00| 热度:8165 ℃ |来源:宝应电视台百姓关注|我要投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底蕴所在。咱们宝应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咱们身边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底蕴所在。咱们宝应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咱们身边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加强我们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曹甸“小粉饺”是曹甸地区历史上饮食文化的代表作,“小粉饺”色、香、味、形俱佳,是淮扬餐饮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极具特色,工艺繁杂,颇有影响,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现在再想品一口这美味的曹甸“小粉饺”却已是难上加难,做了二十多年“小粉饺”的柴满生对此也很是无奈。
  曹甸“小粉饺”制作师傅柴满生:现在就是这个原料问题,市场还可以,要的人多呢,总有人来问,都晓得是曹甸特色。(曹甸这边会做小粉饺的除了你之外还有多少人会啊?)基本上没人做了。现在许多人说了,你这个要做下去啊,不能在你手上失传了。
  如今,柴满生靠制作早点为生,他告诉记者,过段时间他还想再出去找找原料。
  曹甸“小粉饺”制作师傅柴满生:但我马上还是准备做呢,准备天凉一点出去尽量把面粉找到位,我们现在岁数还不算大,做最起码还能做个十大几年。
  曹甸镇文化体育中心主任冀加梅:小粉饺这一块我们也在极力的和他讲,如果能做出来的话,我们会帮你进行网上的销售,还有就是媒体这一块进行宣传,因为第一个小粉饺做出来了要有人品尝,没有人品尝做出来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意义,品尝的话就需要人员,就要客源,他真的做了我们肯定会帮他极力的宣传。
  74岁的郝名健是一名篾匠,从事竹品扎制已经50多年了,他的这项技艺属于市级非遗名录项目。郝名健说,他亲眼目睹了曹甸竹品扎制技艺的繁盛兴衰。
  曹甸竹品扎制技艺手艺人郝名健:原来头二十个人做呢,现在没有人做了,因为我岁数大了就不改行了,活动活动。
  以前郝名健还会制作一些小的竹制工艺品卖卖,随着市场的没落,现在他只制作农用生产工具类的竹制品,郝名健告诉我们,也许不久的将来连这些都没人用了。
  曹甸竹品扎制技艺手艺人郝名健:现在市场不行了,都是塑料代替了,而且有的农副产品都不用这些了,都机械化了。想有人学不得人学了,又没有义务做,主要没有市场,可惜没有人学,经济效益跟不上来。
  居民:现在做他像篾匠这个手艺,过去谈养家糊口,现在养家糊口养不住了,做出来卖不出去,也没有人要,现在叫哪个年轻人再来做这个手艺做不了、不好做。
  近年来,非遗传承一度被提升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程度,从侧面也折射出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在日渐式微。许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不仅没有青年一代来继续传承,还得不到民众的喜欢和青睐,针对这些情况,曹甸镇这两年也在积极摸索应对之策。
  曹甸镇文化体育中心主任冀加梅:像有的时候一些展演啊之类的我们会经常把他们带出去,像上次省里办的三下乡活动我们把这些老的技艺人员、老的传承人带出去,让他们进行技艺上的交流,然后也让他们更加有信心,最起码来说能想到这一块国家还是需要的,老百姓还是需要我们这一块的。
  主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我们青年一代都有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的更新迭代里,我们需要留下一种叫做“传统”的东西,而不是一种遗憾。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