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宝应的地主

2017-7-15 11:07| 热度:14321 ℃ |来源:閑簾風月|我要投稿

虽然对于八零后的年轻人,地主这个名词早就变得非常遥远了,但那姑娘还是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老爹于是告诉她,宝应城里的大地主有一个传统,就是鼓励子弟读书,当年朱家曾经一门连出三位进士。到了民国,则将这些子弟纷纷送往上海读大学 ...

  父亲上年纪之后和伯父当年一样,听力严重下降,但是却一直不愿用助听器,认为那玩意儿噪音太大。这半年多来,母亲病情逐渐加重,他就更没心思去配了。但母亲的老同学来家里探望她时,说起自己配的助听器效果不错,父亲听了还是有些心动。所以母亲说:有空带你爸爸去配个助听器吧。
  病魔折磨了母亲一年多,最终还是夺去了她的生命,为父亲配助听器的事也成了她的遗愿。所以办完母亲的丧事我赶紧拉着父亲去配了一个数字式的助听器——这种多通道的数字式产品可以让烦人的噪音被滤掉很多。
  去取助听器那天,我不放心老爹一个人,还是陪着他去了。下午取助听器的人较多,一个带苏北口音的女孩子让我们先等一等。闲在那里没事,老爹问那女孩子学什么的,她说是学护理的。我就插进去问那女孩子:你是苏北人吧?女孩子回答:我是扬州的。我接着问:扬州什么地方?她说:宝应的。
  这下好了!我对老爹说:这姑娘是宝应人。——其实老爹的听力虽然很差,但你大声说话还是能和他交流的。
  正如我所料,老爹来劲了,对那女孩子说:我也在宝应住过,在卢村小学读过书,后来又上了宝应县中,如今的翔宇中学还承认我是校友。
  那姑娘听老爹说自己在宝应住过,当即也来了兴趣,两人说了一串乱七八糟的地名,最后弄清了原来她家在宝应县西面,我老爹则多在东部一带乡村活动。老爹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抗战那年随国民政府撤往四川,将家人从青岛送到了宝应的外婆家,抗战八年一直是住在那里。当时宝应有八家大地主,分别是朱、刘、乔、王和沈、王、鲍、万,前四家是当地人,后四家则是在前清的四个安徽籍官僚,约齐了去宝应买地置产,从此在当地扎了根,其中的万家就是父亲的外婆家。
  父亲的一个舅舅当年在城里经商,是宝应商会会长,有一年为了给外婆做寿,从一家破落的富户家里买了一座楠木厅移到自家的九十九间半。
  这些宝应当年的大地主后来全都没有被划为地主。
  虽然对于八零后的年轻人,地主这个名词早就变得非常遥远了,但那姑娘还是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老爹于是告诉她,宝应城里的大地主有一个传统,就是鼓励子弟读书,当年朱家曾经一门连出三位进士。到了民国,则将这些子弟纷纷送往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新四军进了宝应城,那时还没有顾得上土改,但这些地主家的子弟便已经纷纷去了上海及江南一带的城市,凭着大学学历,很容易就找到工作开始自食其力了。
  传说中的那些当年的还乡团其实都是一些没什么文化、被农民赶出来的小地主,到了城里和叫花子差不多,所以国军一召唤,他们就跟着张灵甫什么的杀回去了,象徐州那一带把没跑掉的农会干部全家活埋也是常有的事。
  等到四九年土改,规定三年不收租的就不再划为地主,这时宝应出来的那些地主早就和土地没有什么瓜葛了。
  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为了统战需要,国家安全部还专门派人去宝应查实乔家当年的财产以便归还给人家,因为乔家当年出了一个经常对蒋介石指手划脚的议员。
  当年毛先生诗兴大发,吟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其实这里应当改掉最后两个字,不如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东家”。虽然听着韵脚有点乱。
作者/閑簾風月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虹桥”的由来上一篇:漫话宝应塔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