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明清时期的宝应乔氏家族

2017-8-4 14:04| 热度:27243 ℃ |作者:高建础|来源:乔家白|我要投稿

乔氏的前身是桥氏。《元和姓纂》记载:“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桥氏。”《通志•氏族略》记载:“乔氏即桥氏也,后周文帝为相,命桥氏去木,义取高运。”今得宝应乔氏云庆、云龙、润云等先生一九八八年间编修的乔氏世系图载: ...
  乔氏的前身是桥氏。《元和姓纂》记载:“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桥氏。”《通志•氏族略》记载:“乔氏即桥氏也,后周文帝为相,命桥氏去木,义取高运。”今得宝应乔氏云庆、云龙、润云等先生一九八八年间编修的乔氏世系图载:“宝应乔氏,原籍是山西省襄陵县人,后因该地区经常发生灾荒,为了避灾而迁至苏州阊门一带谋生。明初又迁徙宝应南乡柘沟定居。传至先祖乔邦从时,已成为宝应南乡旺族。随之转而逐步向宝应县城迁移发迹,渐成为宝应地区旺族。

乔莱墓遗址

  明清年间,宝应乔氏本有家谱、世系图,惜已失传。从乔邦从公向上溯难得。今依存世的史料和1958年、1972年先后在宝应县原天平乡的射南村出土的乔崇烈、乔崇禧墓志(见附二)为据,结合有关史料,同时将宝应乔氏家族对宝应县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门三进士名誉明清朝
  早在明宣德元年(1426),乔嵩入贡生,授浦江知县,开启了宝应乔氏入仕之道。78年后的明弘治十七年(1504)乔迁中举人,官按察司签事。惜乔嵩、乔迁与宝应乔氏后人间的世系无从查考。又78年后的明天启元年(1621),乔可聘考中举人,继而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从此宝应乔氏掀起了争举人夺进士的浪潮。乔可聘子乔莱于清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乔莱长子乔可聘孙乔崇烈于康熙四十五年又中进士。85年间,乔可聘及子孙三代,历明末清初两朝代,一门三进士,名誉两朝,可为显也。加之广洋西溪籍乔兆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中进士,乔嘉献顺治丙戌(1646)科武进士。乔氏中先后有十余人中举人,入贡生者数十人。从仕入途达百人之多,上从京城翰林院直到道府、县、乡里士人,从官者较多,且分布范围广,晚年又多落叶归根,亦有弃官隐居,著书立传、工诗书画、授徒讲学者代有传人,对宝应地区的发展影响较大,从而形成了明清时期名门望族。
  廷争抗议,束水注海四不可议
  明清时期,宝应乔氏因仕而入官者众多,而官最显者,莫不为乔莱,乔莱(1642~1694),字子静,号石林。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累举京官。乔莱传父乔可聘秉性刚直,不附权贵,持论侃侃之风范。康熙十六年,苏北地区黄淮运河等决口百余处,海口淤塞,运河断流,漕运受阻。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于成龙(1617~1684),兵部尚书任河道总督靳辅(1633~1692)等人提出:“束水使高”之议,自高邮历兴化白驹场入海。乔莱忧高(邮)、宝(应)、兴(化)、盐(城)、山(阳)、江(都)、泰(州)等七邑灾民之心,乃集淮扬在朝中士大夫于邸寓,各言其害。乔莱集众人之语,亲自执笔上书了著名的“束水注海四不可议”的策议。惜策议未准,莱反守其难。然康熙十九年、康熙二十四年盐、宝、淮地区屡遭水患,田庐尽没、麦尽没。于成龙、靳辅“束水收沙”之举以失败而告终。康熙二十七年(1688)靳辅终被罢官。于成龙已死不追。康熙甲戌(1694)春,乔莱被复召入京,于宣武门西筑一峰草堂,闭户谢客,读易著书,未半载得疾卒,葬于宝应东乡射南乔氏飨堂右侧,今墓尚存。
  修史立志留芳于世
  明清年间,宝应乔氏拥有众多的文人学士,他们功诗词、善书画、精医术、著书立传,给社会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尤为可贵的是参与修明史,数代人编辑《宝应县志》。
  乔莱于康熙丁末(1667)进士,充壬子(1672)顺天乡试同考官。已未(1679)试博学宏词一等,改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康熙二十四年(1685)大考,莱名第四,间日复试名第五。充日讲起居注官,升翰林院侍讲转侍读。纂修《三朝典训》,以国书译汉文,独能曲早本旨,语简而事详,博得康熙帝赞誉曰:“乔莱学问优长,文章古雅。”《明史》、《三朝典训》可谓是名震于世的巨作。
  疏争河事后不久,乔莱中蜚语罢归,在宝应城乡择地筑园建堂,潜心经学与修志。以明万历二十年(1592)吴敏道所汇编的十二卷《宝应县志》为基础,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专心撰述,仅百余日,一手成书。通古达今,事故嬗变,不克悉载。后由其侄乔崇哲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完善,刻印成八本二十四卷《宝县县志》,称为《康熙志》又称《乔志》、《石林志》。为历代后人数次重修《县志》打下了基础。
  150年后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乔莱的裔孙乔载繇,字孚先、号止巢。承先祖乔莱之志,存旧续新,续修《宝应县志》,线装本十册。称《重修宝应县志》,又称《道光志》。由两江盐运副使署严州府同知邑人汤世勋(乔载繇的亲属)捐资刊印。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探花冯煦总纂的《民国宝应县》中,乔氏的裔孙乔葆泰(字吉之)也参与收掌之职。
  1991年出版的《宝应历代县志类编》,1994年出版的《宝应县志》,以及已出版的乡镇志、部门志等,无不以前志为蓝本。这是乔氏家族对宝应地区的特殊贡献。宝应人民当以为幸,乔氏族人当以为荣。
  普及宝应城乡的乔氏建筑群
  清康熙年间,是宝应乔氏家族发展上的鼎盛时期。庞大的乔氏家族,从政、从文、从教、从商者众多。官亨通达,人丁兴旺。物质上的丰足,提供了追求精神生活的保障。其表现之最的是,他们纷纷在宝应城乡择地买田,建房造屋。为显其家富位贵,不惜化重金大兴堂、舫、庄、祠、庵等华丽建筑。尤以乔莱为之甚。乔莱当值康熙全盛之日,朝野无事,辞官回故里,择城之东北隅,历时数年,建成全城规模最大的庭园——纵棹园。内有竹深荷净之堂、吟诗送老斋、翦松阁、洗耳亭、回峰亭、津逮桥、背山临流馆、松盘、菊圃、香雪岩、古香亭、柴门流水,山水相间,闹中有静,静中有景,是文人学士游览、诗歌唱和的集聚地。乔莱在此优游林下,借修编《明史》的经验,以爱家乡的情怀。承吴(敏道)编之旧出,仅百余日,一手成书《宝应县志》,功不可没。
  附:明清时期宝应乔氏在城乡的部分建筑
  乔可聘筑
  柘溪草堂,四本堂、土地祠在柘沟庄。
  乔迈筑
  东轩,在柘沟庄。
  乔莱筑
  纵棹园,在城东北隅。即胡氏画川,后改建书院,民国时改建安宜学堂。
  别有园,在柘溪草堂北。荷塘百亩,中有土丘,筑屋数间,叠黄石为假山,杂植卉木,水廊十数楹,曲折达草堂后。
  陶园,在城内官巷北。乔莱课子处。古藤一栋,荫覆其上。后莱买宅城中,与园只一巷隔。莱归田后,筑过街小楼通之,宾客来往咸萃于此,醉陶斋、容安堂,梦花轩,留云待月之楼。
  乔侍读家园,有乐志堂,得此山房、老树斋、花浮阁、晚香楼、香雪亭、不波船、在县桥东。后归朱氏。
  亏园,有万巷堂,听雨舫、菜根轩、三阿草堂、小山亭。乔莱故居,在县桥东朱土彦宅之西偏。
  乔氏飨堂,一在南乡柘沟庄,一在东乡射南。
  乔英筑
  吾园,有真意堂,集虚亭、春嘤阁,在柘沟庄。
  九华庵,在北门外,清康熙八年建,训导乔英施园地二十亩。
  乔兆栋筑
  万竹山庄:有传香堂、环山阁、书乐斋,在北门外乔家巷。
  乔出尘筑
  留云堂:在官巷。
  乔崇烈筑
  弈园:有推任堂、来鹤楼、暄晚亭、小卉庵、成治,在县桥东乔崇烈之居,即家园西偏。
  乔漌筑
  困学堂:在东门外。
  乔尹度筑
  陆舫,有餐胜堂,在官巷。
  乔燮筑
  重建戚烈妇祠
  乔氏族人共筑
  乔氏家祠,一在姜家巷,一在堂子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