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老家陶林的桥

2017-8-22 09:32| 热度:9016 ℃ |作者:张新村|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我的老家——陶林,地处宝应东荡地区,这里河流纵横、河网密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农民出行,特别是下田干活的唯一交通工具必须是船。后大河,也就是现在的宝应大河是宝应县城通往里下河地区的唯一一条河流,白天东西来往有撑船的、 ...
  我的老家——陶林,地处宝应东荡地区,这里河流纵横、河网密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农民出行,特别是下田干活的唯一交通工具必须是船。后大河,也就是现在的宝应大河是宝应县城通往里下河地区的唯一一条河流,白天东西来往有撑船的、划桨的、摇橹的,还有帆船,再加之宝应县城开往盐城阜宁、兴化沙沟、西安丰的轮船以及由京杭大运河通过宝应船闸驶向里下河地区的货运拖驳船等都从陶林经过,可谓是百舸争流,呈现一道靓丽的水上风景线。

图∕杨宁光

  在向阳河和宝射河没有开凿之前,陶林不仅是水上交通要道,而且是宝应县城陆路通往广洋湖和射阳湖东部地区的必经之路。尽管是水乡,桥梁很少,但架设在陶林西、东、中的三座桥梁,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至今抹之不去。
  位于陶林村庄最西端的一座叫“汽车桥”。据说在日本鬼子占领陶林之前,这是一座非常简易的单孔木结构桥梁。一九四一年春日本鬼子占领陶林,把陶林定为一个据点,一九四二年春,日本侵略者为运送弹药和伤员,修筑从宝应县城向东至陶林晴通雨阻的公路,陶林最西端原先的那座简易木桥被拆除,重建为一座宽约3.5米,长约4米的单孔木质桥梁,由于可以行驶汽车,当地百姓就叫它“汽车桥”。这座桥的桥柱和桥梁都很粗,桥面用圆木铺设、栏杆也很坚固。正当通车时,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这座所谓的“汽车桥”便名存实亡。由于年久失修,“汽车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拆除,新建了一座水泥拱桥,因紧邻国营陶林米厂,于是便命名为米厂桥,“汽车桥”由此“寿终正寝”。
  在陶林最东北端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桥先后叫遇仙桥、平安桥、陶林东大桥。明朝中后期陶林就有十景之说:“庙枕九龙,楼映双桥,桑林唤渡,榆垛春游,雪晴窑岗,月寄荷塘,一川帆影,两寺钟声,柳堤蝉韵,荻岸飞鸿”。其中“楼映双桥”就是十景之一的遇仙桥。
  据有关史料记载,遇仙桥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共有五孔,跨度二十多米,纯木结构,枯水期水面距离桥面高度约有五米,宽度约有四米,大桥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据说当初建造遇仙桥没有用一颗铁钉,都是建桥工匠通过榫卯把桥柱、横梁、桥梁和桥板以及栏杆螯合成一个整体,所有木材都经过碳化处理,起到防腐作用。中间一孔跨度较大,其桥面五米多宽,两边有连廊,连廊内侧有坐椅和茶几,连廊两端还建了四个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风雨亭,其内壁精雕细刻了二龙戏珠等多种图案,文人雅士常常在此品茶观景、吟咏诗文。站在大桥上环顾四周风景,真是美不胜收。特别是盛夏季节的午后,当雷雨散去时,在桥上凭栏眺望,如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间仙境。
  遇仙桥经几百年的沧桑,成为危桥,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春,官府下令拆除。
  为了交通方便,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官府决定在遇仙桥的东边再建造一座三孔木质桥梁,跨度为十五米左右,除了没有连廊和风雨亭之外,其余结构和原遇仙桥一样,定名为平安桥。但东边水面有一百多米宽,为了节约开支和建造方便,同时也是为了阻止东边湖荡的波浪对东庵寺庙岸边的冲击,寺庙方丈发动和尚和村里百姓在平安桥的南桥头筑起了一道近百米长的河堤与村庄连接。
  平安桥经历了近百年的沧桑之变,饱受了战火洗礼,又成为一座危桥,建国后,虽经县交通局多次修缮,但行人走在上面还是摇摇晃晃,甚至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村里百姓又形象的称之为“掉魂桥”,1968年春季拆除,平安桥从此荡然无存。1976年县交通局在原遇仙桥位置重建了一座五孔水泥大桥,命名为陶林东大桥。
  陶林村庄中部偏西有一条南北走向不宽的河流,当地人称之为夹河。在夹河偏北距离宝应大河河南约二十米左右有一座建在河流水面较为狭窄的砖拱桥,虽然形体规模不大,但显得干脆利索,美观雅致,横跨水面,像似弓开满月。
  这座桥的前身也是一座历史较长的单孔木桥。陶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我新四军与国民党还乡团展开拉锯式的争夺,尤其在一九四八年三月国民党还乡团再一次对陶林发起丧心病狂的扫荡,摧毁了很多房屋,同时这座木桥也破损严重成为危桥。
  新中国诞生不久,陶林区委区政府积极争取县交通主管部门的支持,拆除了这座危桥,新建一座砖拱桥。这座桥的桥名经县民政部门批准定名为烈士桥,不言而喻是纪念为陶林解放而献身的革命烈士。同时,由于这座桥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新建的,村里老百姓又习惯的把它称为新桥。
  据村里老人介绍这座桥是本村瓦匠根据县交通主管部门设计的图纸自行砌筑的,桥的墩基石块和石块之间是用糯米汁粘接,桥身的小青砖是用糯米汁加石灰和草木灰搅拌粘接的,前后施工用了一年时间,经组织专家鉴定验收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六十多年来,这座砖拱桥一直没有大修过,连一块砖头都未脱落,只不过由于时间较长,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导致桥面少数砖头破损,村里已在破损桥面浇筑了混凝土。
  我小时候的老家就毗邻这座砖拱桥,每到炎热夏季的晚上前来纳凉的百姓坐满了拱桥两边的砖栏杆,有讲牛郎织女故事的、有谈古论今的、有拉二胡吹笛子的等等,热闹极了。印象最深的是附近一位房姓长者,他是这里的常客,此人通古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讲话声音洪亮,口头表达非常流畅,用词极其准确,号称村子里的大师。每当他谈古论今的时候,我都爱凑在旁边听,受益匪浅。现在想想当时这座小小的砖拱桥不但是一个纳凉好去处,更是一个传播历史文化的好场所。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许多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进入新世纪以来,村里领导积极上争项目资金,加大农桥升级改造力度,现在全村共有可以承载五吨货车行驶的水泥桥梁四十三座,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横跨在后大河两座跨度近八十米的水泥大桥长虹卧波,连通村庄南北,非常壮观。
  村子里老人感慨地讲,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陶林的“汽车桥”就要真实成为日本鬼子运输屠杀百姓武器、弹药和士兵的汽车桥;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像今天各种车辆穿梭在村庄和田间地头。
  从老家桥的拆建变迁,再到现在桥梁大幅增多和质量的提高,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增强了广大百姓的获得感,也见证了我国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