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李白诗中的宝应

2017-9-13 13:18| 热度:7972 ℃ |作者:杨祥云|来源:运河儿女|我要投稿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作为《李太白集》。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开始11年的各地漫游生活。其中,诗人李白游历了家乡宝应。他的《白田马上闻莺》这首诗作写道:黄 ...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作为《李太白集》。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开始11年的各地漫游生活。其中,诗人李白游历了家乡宝应

  他的《白田马上闻莺》这首诗作写道:
  黄鹂啄紫椹,
  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
  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
  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
  扪心空自悲。
  诗中所描述的是家乡宝应当时五月蚕农缫丝的景象。
  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传说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由小姑娘变成的蚕神便亲自捧着两束洁白的丝,前来敬献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希罕的东西,现在一见,高兴得很,忙吩咐皇后嫘祖,叫她用这丝来织绢。嫘祖心灵手巧,没多久就织出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随后,她又用绢给黄帝做了一套礼服和一顶礼帽;黄帝则把剩下的绢赐给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后来,嫘祖亲自养育起蚕来,黄帝还下令他的臣民种植桑树。
  从黄帝的元妃开始养蚕缫丝,到西汉生产的精致丝绸,发展了两千多年。到了诗人李白的盛唐,丝绸的制作空前繁荣发达,许许多多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贸易到西亚,乃至欧洲。
  "白田",就是我们家乡宝应的古称。诗人李白在叫声悦耳的黄鹂鸟儿啄食紫色桑堪的五月从我县南门外的白田渡驱马进入了城内,看到蚕儿已吐丝结茧,父老乡亲们正忙于缫丝。许多人误以为春蚕生长于阳春三月,实际上它成熟于春末夏初的五月。家乡的蚕农们植树长桑,育蚕缫丝,劳作极为辛苦,诗人李白予以无比的同情和悲伤。这首诗是古体诗,又像是劳动人民的民歌。
  诗人李白还在家乡宝应的游历中写了一首《赠徐安宜》的古体诗:
  白田见楚老,
  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
  操刀良在兹。
  清风动百里,
  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
  耕种滿郊歧。
  川光净麦陇,
  日色明桑枝。
  讼息但长啸,
  宾来或解颐。
  青橙拂户牖,
  白水流园池。
  游子滞安邑,
  怀恩未忍辞。
  翳君树桃李,
  岁晚托深期。
  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家乡宝应当时是淮南楚州的安宜县。直到诗人去世的那一年,即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喜得家乡人真如送去的玉器八宝,将我县安宜改称宝应。诗人李白与我县县令徐安宜相见时,桑椹紫了,麦子黄了,家乡的许多工匠们正在忙于制作锦衣,准备送至京城长安。青色的橙子在风儿的吹拂下抚摸着门窗,明亮的日光映照着桑树的枝叶,千千万万的农桑们奋力洒汗在麦田的田头,水边的桑枝。县令徐安宜在公堂里不停地忙于公务,只有在客人来访之后才能抽空休息。他虽已年老眼花,长离家乡,还在我县辛勤教导培养青年后代。
  总之,在诗人李白游历我们家乡宝应的诗作中,他与乡亲父老们共同呼吸,心印着心。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幸福时光上一篇:心中的宝塔山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