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大运河,流淌在两千五百年的时光里

2017-12-18 10:09| 热度:9499 ℃ |来源:新华日报|我要投稿

《马可波罗游记》里也记载了他游历大运河沿线淮安、宝应、扬州、镇江、杭州等城市的故事,他写宝应:“货币为纸币……有丝甚饶,用织金锦丝绢,各类多而且美。”他写高邮:“生活所需之物皆丰饶。产鱼过度,野味中之鸟兽亦伙。”写泰州: ...
  一条河,流淌着千年诗意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人们纷纷逃离长安。唐玄宗踏上了崎岖的蜀道,仓皇奔向成都。更多的人则通过大运河前往相对安定的江南,其中就包括进士及第刚刚两年的诗人张继。
  避乱的日子里,张继的小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眼前的景象让诗人心有所动,传唱千古的《枫桥夜泊》由此诞生在这运河的孤舟上。
  大运河在古代不仅是漕运之河,更是来往南北的“水上高速公路”。在这条河流上,有踌躇满志的赶考举子,有春风得意的上任官员,有行走四方的商贾巨富,也有落拓寂寥的失意文人,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催生了一首首叹惋咏怀的诗篇。崔颢、皮日休、许浑、林逋、张先、汤显祖、归有光,甚至包括清代两位风雅皇帝康熙和乾隆,均有大量写大运河的诗词流传至今。
  大运河,真的是一条流淌着诗意的河流。
  有人在运河的旅途上思恋故土。北宋熙宁八年,退隐南京多年的王安石又一次被起用,进京拜相。他在京口(镇江)北渡长江,由瓜洲转入运河水系直达汴京。停留瓜洲时,王安石写下《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中有对政治前途的忐忑和期望,更包含着对故土江宁(南京)的留恋和不舍。
  有人在运河边重逢暌违多年的故友。元丰二年(1079年),诗人苏辙受乌台诗案牵连,遭贬为监筠州(江西高安)盐酒税。他顺着运河南下,老友秦观早已等候在高邮运河边。盘桓数日,相送六十里,细雨中,苏辙赠给友人三首《高邮别秦观》,“蒙蒙春雨湿邗沟,篷底安眠昼拥裘。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将诗卷洗闲愁”,水上流淌出的诗句,负载的是诗人的萧索离愁和对友人的眷恋。
  有人在运河上悠游,用诗句留下珍贵的古运河写生。明内阁重臣杨士奇作有《发淮安》一诗:“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蓼草淡红,荇草青青。美丽的运河女儿梳着双鬟,羞涩可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自采菱。明初仁宣盛世期间,清新静谧的运河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运河作为重要的文学意象,或者文学作品展开的“背景舞台”,也频频出现在宋词、元曲、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之中。
  《红楼梦》开篇始于苏州城外运河边的阊门,结束于宝玉出家。穿一件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宝玉在毗陵驿拜别父亲贾政,地点就在常州老西门古运河北岸。《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由贾雨村陪同从扬州启程,则是沿着大运河北上进京。
  《水浒传》也完结于运河边,宋江的最后归宿“楚州”是运河重镇淮安,“蓼儿洼”则是楚州城外的一大片水泊。众所周知,《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来自楚州古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鹿鼎记》等名著中也有大量情节发生在运河之上或者运河两岸。
  大运河还是一位大文豪人生的终点。苏轼曾14次来到常州,几乎都是沿着运河坐船而来。公元1101年,被贬谪在岭南的苏东坡获赦,带着全家北归,经运河在常州上岸,却因水土不服逝于藤花旧馆。
  一条河,孕育了灿烂“非遗”
  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御舟从扬州驶向镇江时,远远见到岸边有一个硕大无比的桃子,看起来红翠欲滴。船驶近时,岸上焰火齐发,这时桃子裂开,露出了一个容纳数百人的剧场,开始表演起新排的福山寿海戏,场面极为壮观。
  这很可能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国家级戏曲汇演。当时为了迎驾,各地有绝活的戏曲班子会集扬州,除在御驾所过之处各展绝技,还连续多日为市民演出。当皇帝继续南行时,各戏班带着“御演”的激动沿运河一路北上演出,1782年,船队到达京城再次“汇演”时,奇迹发生了:昆曲、弋阳腔同班,雅戏与花戏杂陈,徽戏中融进了二簧腔、昆曲等各类声腔以及弋阳戏的武打做功……像用水和面一样,运河水把各曲种融合在一起,一个新剧种呼之欲出。
  8年之后,乾隆皇帝80寿辰,四大徽班晋京,国粹京剧就这样诞生了。
  大运河用水的灵秀滋养着两岸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戏剧、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民俗歌谣……今天它们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列出江苏与大运河相关的非遗,那将是一串长长的名单:昆曲通过运河风靡大江南北,进入京师;苏州陆慕的金砖通过运河北上,被铺在故宫太和殿的大殿里;“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清代苏州织造府每年农历七月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描绘古代四大美女图的高级梳篦,在十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用贡船沿大运河一路北上送到紫禁城;“和田玉,扬州工”,北京故宫现藏的重达5000公斤的玉石作品《大禹治水图》,便是通过运河把玉料送到扬州,耗时6年完成后,再通过运河送到紫禁城……
  大运河流淌千年,留下了很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很多历史事件在街头巷尾却有另一个版本。例如隋炀帝死于宇文化及发动的叛乱,因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荒淫残暴的恶名,所以民间传说他下葬时突然间暴雨倾盆,雷电劈开了他的坟墓,炀帝被抛尸于外,墓地也被击成一个深塘。如此迁葬三次,他的葬地被称作雷塘;明清两代蓄清刷黄、保运济漕政策形成了中国最大人工湖洪泽湖,但在民间故事中,传说水母娘娘挑着两桶水,水量相当于汪洋大海,张果老骑着小毛驴经过时,小毛驴口渴几乎喝光两桶水,水母娘娘慌忙去抢,却被小黑驴碰翻水桶,顿时浊浪涛天,淹没了泗州城和明祖陵。
  江苏最广为人知的非遗之一就是淮扬菜。淮扬地区因河而盛,高官巨贾云集,挥金如土,淮扬菜一度烹天煮海极度奢靡,直至运河衰落才返璞归真,以羊易鹿,用鸡当鹄,蟹脂代熊掌,乳猪替豹胎,以出神入化技艺调制家常肉蔬,形成了“和精清新”的烹饪风格。1949年9月30日,中央政府招待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外宾客,所用即是淮扬菜,率先上桌的就是淮扬名菜“软兜长鱼”,从此这道菜被称为“共和国第一菜”。
  一条河,是一座建筑博物馆
  运河水滋养了两岸生活,也留下了园林、住宅、行宫、会馆等建筑遗存,数量之多、门类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说,一条河就是一座建筑博物馆。
  扬州个园,以园内修竹涌浪、幽篁叠翠而闻名,袁枚诗曰:“月映竹成千个字”,这竹叶的形状不就是“个”字吗?“一石则见太华千寻”,个园的魅力还在春夏秋冬四座假山上。主体建筑抱山楼,西牵夏山,东携秋山。夏山宜看,用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叠成;秋山宜登,用黄石搭就,高大挺拔,峰回路转。
  “扬州本不产石,但扬州园林中的大量假山石从何而来?正是通过大运河和长江运来的!”扬州著名文化学者韦明铧说,一掷千金,采购奇石,在绿杨城郭内建造园墅的人,和大运河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是盐商。
  列入大运河遗产点的扬州古建筑,如汪鲁门宅、卢绍绪宅、盐宗庙、天宁寺等,无不与“盐”有关。盐商“有钱任性”的故事,还发生在瘦西湖。传说乾隆游览瘦西湖时竟恍如身处京师的“琼岛绿阴”(北海),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扬州盐业八大总商之一的江春听说此事后,连夜从运河上运来食盐,搭建了一座高大白塔。乾隆第二天见到后大为惊叹:“盐商之财力伟哉!”这座盐做的白塔就是如今瘦西湖景区内莲性寺白塔的前身。
  高邮城外,一侧是碧波万顷的高邮湖,一侧是如高速公路一般繁忙的京杭大运河,中间小小的河心岛上,巍然屹立着高邮镇国寺塔。这座高达35米、逐级收分的七层古塔,为南下北上的船只标识着方向。
  大运河江苏段两岸,分布着众多古塔,如扬州文峰塔、镇江僧伽塔、丹阳万善塔、常州文笔塔、无锡妙光塔、苏州云岩寺塔和瑞光寺塔等,它们不仅有佛塔,而且有风水塔,还有的客串灯塔。运河沟通南北的独特便利,使这些古塔博采各地特色,其中有和北方大雁塔极其相似的镇国寺塔,也有在南方极其罕见的密檐式塔——淮安文通塔。
  大运河是古代的“商务通道”,因商而生的行会组织建筑——会馆便应运而生。
  清代,晋商富甲天下,“人间天堂”般的苏州城自然不会少了他们的身影。史载,乾隆三十年(1765),旅苏的晋商集资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外山塘街创设全晋会馆,可惜这座运河边的会馆于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光绪五年,晋商又在平江路中张家巷重建全晋会馆,地点同样坐落于古运河之畔。
  全晋会馆是晋商们举办庆典,交流商机,调剂资金的所在,如今基本保存完好,整体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尤其是中路的戏楼是会馆的精粹所在。戏楼台上有穹隆藻井,构造精巧,有汇聚声波,使余音久久绕梁的效果。如今,全晋会馆已改为昆曲博物馆,成为运河遗产点——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
  一条河,沟通中国与世界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第二次从南京出发,沿着大运河向梦寐以求的北京进发。他惦记着皇帝的灵魂——向万历传教,而皇帝惦记着玩具——听说有个外国人要进贡自鸣钟。
  但是他们都没想到,这趟运河之行,拉开了长达200年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幕,一方面是西方传教士出入宫廷,带来西方科技,甚至担任中国外交官出使西方;另一方面是欧洲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穿丝绸衣服、喝中国红茶、陈设青花瓷器成为上流社会的集体时尚,中国儒家思想还滋养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文化巨匠伏尔泰甚至主张欧洲应该全盘中国化。
  利玛窦的运河之行只是大运河通向世界宏阔画卷的一个细节,在更早的时候,运河一头向西北通向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头向东南连接扬州、宁波这样的大港,通向海外。
  早在唐代,扬州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发达的国际港口城市,当都城长安在宵禁中进入夜晚时,扬州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夜市千灯照碧树,高楼红袖客纷纷”就是这种场景的生动写照。史料记载,当时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外国商人有上万人,他们经营着珍宝、贵重药材、象牙、犀角等生意,而中国的瓷器、金银器和铜镜等也由此出发,运往海外。公元9世纪上半叶,一艘阿拉伯双桅帆船满载货物从扬州出发,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海域沉没。1100多年后的1998年,这艘船被打捞出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石号”,其中仅中国瓷器就达6.7万件。
  《马可波罗游记》里也记载了他游历大运河沿线淮安、宝应、扬州、镇江、杭州等城市的故事,他写宝应:“货币为纸币……有丝甚饶,用织金锦丝绢,各类多而且美。”他写高邮:“生活所需之物皆丰饶。产鱼过度,野味中之鸟兽亦伙。”写泰州:“自海至于此城,制盐甚多,盖其地有最良之盐池也。”写位于长江内的瓜洲:“此城屯聚有谷稻甚多,预备运往汗八里城(注:北京城)以作大汗朝廷之用。”……他甚至写道,自己曾在扬州为官三年。
  在古代,江苏通往世界最著名的事件,要数唐代鉴真东渡和明代郑和下西洋,他们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他们行经的路线,了解的人却并不多。鉴真第六次东渡的出海口在今天张家港的黄泗浦,而郑河下西洋的出海口则是今天太仓的刘家港,当年南来北往的货物经运河、长江和海岸线集中到当地,再运往世界各地。
  如今,苏州博物馆考古队正在太仓的樊村泾元代遗址上进行考古发掘,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照根告诉记者,东发掘区内发现了大量元代龙泉窑青瓷片和少量枢府瓷,总重超过了40吨,那里的建筑基址可能是库房一类的瓷器仓储地点,而西区则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区遗迹。在元代,太仓被称为“六国码头”,除了中国船只,还有日本、琉球、高丽、安南等国的商船集结于此,樊村泾遗址是太仓历史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一条运河,把中国南北连为一体的同时,也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通道。今天,千年大运河重新焕发光彩,对江苏段来说,运河是江苏文化的活态展厅、生态优美的绿色长廊、世界遗产的璀璨明珠,而江苏也将为千年运河留下时代华章,为中华文化传承留下江苏印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人们即将看到“一河尽显江苏文化之美”。
  本报记者 王宏伟 通讯员 于锋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