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枯荷有意:生就为荷,枯时有意

2018-2-6 17:16| 热度:10268 ℃ |作者:王宏启|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周末,徐老师从苏中宝应来南京看病。空闲之余,我提出到医院附近的玄武湖走走,散散心。进入玄武门,路左一侧,是一片荷池,不算太大,约摸几亩田的样子。深秋之末,这一隅,与紫金山的秋色,与玄武湖的湖景,与岸边正在盛放的耀眼的菊花 ...


图∕王红霞

  枯荷有意

  王宏启

  周末,徐老师从苏中宝应来南京看病。空闲之余,我提出到医院附近的玄武湖走走,散散心。

  进入玄武门,路左一侧,是一片荷池,不算太大,约摸几亩田的样子。深秋之末,这一隅,与紫金山的秋色,与玄武湖的湖景,与岸边正在盛放的耀眼的菊花,似乎都不太协调。也许是瑟瑟的秋风吧,一阵紧似一阵,催来了寒霜,剪破了夏荷的新装,让日渐消瘦的荷叶变得枯萎残破。

  老师说:“就在这儿坐一坐,看看枯荷吧。”

  清澈的湖水,经西斜的秋阳,水面折射出瓦蓝瓦蓝的底色。那刺眼的蓝色,衬托着一片片被岁月打磨的荷叶。弯折的茎、低垂的头,宛如沧桑之后的静静反思。一根根稀疏的枝干,有的被风折断,有的仍然迎着风。

  老师问:“还记得李商隐的诗句吗?”“您是说‘留得枯荷听雨声’吧?就这一句,您曾经足足讲了一堂课呢。”“当时讲的都是书本上历史文人的境界,面对今天现实的枯荷,感受不同啊。”

  我略约懂得一些老师此时感慨的心思。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和她的一样青春的同学们,响应号召,打起背包,无视流泪母亲的叮咛,高举红旗,唱着激昂的曲子,从省城南京奔赴水乡宝应,成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一员。

  徐老师就住我家,接受我母亲的再教育。当时,我母亲是大队的党支部委员、妇联主任,虽红却不专,因为母亲不识字。于是,我们家成了有趣的家庭学校。白天,我母亲教她识庄稼、干农活。晚上,煤油灯下她教母亲和我一起识字写字。记得有一年冬天,生产队兴修水利,每个知青分得一段沟渠,标准和农民一样,宽三米深两米。徐老师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四左右,站在渠底,根本看不见她的头,她却还要一锹一锹挖出湿重的淤泥,艰难地举过头顶,再甩出地面,有时一长串泥浆会从她的头顶一直流向她的脸、她的颈她的全身。母亲看到徐老师的狼狈相,实在不忍心,常常过来替她完成任务。一年后,由于村办小学缺老师,在母亲极力推荐下,徐老师成了正式老师。几年后,徐老师从村小学调入乡初中,又调入城郊中学,再调入县中。记不清是哪一年的秋天,听说徐老师和一位当地的老师成家了。

  面对此时的枯荷,我想起四十年前老师讲枯荷听雨的情景,她专门选择一个雨天将我们带至枯荷的池塘边,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四十年后,面对眼前的枯荷,她却沉默不语。老师孤独了,带着沧桑和禅意的味道游弋出来,就像这些枯荷,它们虽也曾织出色彩斑斓的梦,可大多把绚丽和激情留给了昨天。

  此时我想,一株长在淤泥里的荷,经历了春的生长,夏的美丽,秋的成熟之后,留给冬季的是满塘枯荷。然而真正的美丽应该属于冬季,枯荷在凝寒的秋水中风骨依旧,坚守着本性中的韧性与坚毅。枯枝败叶的身躯里透露着不死的魂灵,洋溢着生命的张力,彰显着决不言弃的守望。枯荷虽无语,那长在地下的茎,正浸润着节气,承载着生命的重负,孕育着下一个新的开始。雨打残荷,那是在演奏生命的旋律;枯枝蘸水,那是在谱写崭新的乐章吧。

  临走时,我和老师不约而同地又回望了一眼池塘里的枯荷,那疏朗的脉络、雍容的叶象、深邃的莲蓬,有一种不动声色、从容不迫的力度与律动。那简约的枝干、别致的线条、自然的姿态,契合着天光水色,写意出水塘荷影、冷月花魂的经典意象。真可谓:生就为荷,枯时有意。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7年12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