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明代宝应人物论稿

2018-3-12 09:12| 热度:45273 ℃ |作者:赵昌智|来源:绿杨|我要投稿

清代宝应人物荟萃,儒林、文苑均不乏佼佼者。特别是清初,这里出了状元王式丹、翰林院侍读乔莱、一代大儒王懋竑、朱泽沄,还有众多悲歌慷慨之士,如成明义、施光祖、潘煜如、王玫、徐宗道、孙世勋、郑在湄、王岩、乔迈、朱宣、丁敦等一应 ...

  吴敏道,字曰华,号南华。万历间岁贡。天性孝友,曾割股愈亲病,让田于弟,弟弟把田卖掉,又为之治上。九岁属文,十二岁补博士员。十上考场,未遇。于是绝意功名,筑清隐草堂,觞咏自娱。一时海内外文士,无不乐交。当时宝应县令耿随龙对他尤其敬重。朝廷要求各地修方志,耿侯把这件事托付给他。吴敏道尽心尽力,笔削之公,百年来,无有议其是非失实者。日常登高眺远,临流赋诗,耿侯也都同行,但吴敏道从不语及公门之事。著有《观槿稿》《竹西稿》《白云稿》《折麻稿》《水影堂编》《月舫集》等。王世贞在为他的诗集作序时说:吾不知于大历、贞元如何,但置之隆万之间,卓然巨擘也。文取材尤古雅,虽降而就时趣,左、马翩翩之步,自不能掩,且能兼朱参政应登父子之长云云。宝应乡贤朱日藩也说:余求友天下四十年矣,岂知千里风骨,近在家东。遂订忘年交。县里大兴除、大创建,一切碑版记载之文,皆其手笔。吴敏道十分关注民间疾苦,《康熙宝应县志》载《宝应叹》一首,写尽了地处水乡、饱经水灾之苦的宝应百姓之感慨。不惮其赘,照录如下:“淮安城外两条汊,南河北河相荡射。宝应近接淮安城,淮水南奔疾如马。西望地形高入云,千山万山水齐下。我东其亩皆腴田,江涛淼淼溟渤连。农夫腰镰行刈稻,晨起极目心茫然。岂惟禾黍委浩渺,老树亦已没其颠。狂飚掀舞浪十丈,急呼艇子操三桨。牛羊坡作蛟龙窟,榆草村为绿草荡。云愁日惨无人烟,鳌挚鲸翻动哀响。城门未开水关闭,三更城中惊水至。宛如兵破蔡州城,半夜噪声震天地。又如水灌智伯军,狼藉浮尸任漂弃。邻鸡夜哭候天明,亲朋相见如更生。堂中白发襁中儿,左提右挈波中行。屋堕垣倾四望尽,江号海啸何时平?水夷傲睨阳侯立,万弩迎潮射不得。城中摇裔苍隼舟,城外横行绿林贼。凶年桂玉煎人肠,十个人家九无食。野老相传自古无,伤哉宝应真何辜!浩川忽没空桑里,赤水俄沉历阳都。死者已矣生者存,诏书早晚宽民租。”
  隐士并非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有着大悲情怀的文人。他们不仅独善其身,而且爱及乡党。郑牧,字汝谦。读书探精义,做事循规矩,性格温和,有慈悲心,轻财好施。凡县里兴办事情,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他都慷慨捐金,以襄厥成。净土庵旁,一下雨便漫水,行人不便,他捐款建了一座桥,名“铁桥”。
  范畲,字耕夫,为人倜傥质直。对父母孝顺,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兄弟之间友爱,虽然分家了,但尽可能予以照顾,有的不善营生,破产了,给予周济。与乡邻相处,重然诺,好施予。所以大家都很敬爱他,宴请宾朋时往往推他为上座。八十八岁卒。
  张礼,邑诸生,就是前边提到的张旦、张习的父亲,张礼事继母丁氏以孝闻。有一年岁试,按例张礼当得廪饩,因为友人病且笃,竟不忍代其廪。他的女婿家贫,尚未纳采,想解除婚约,他从侧面了解这一原因,以丰厚的嫁奁把女儿嫁过去,并帮助他治理营生,里人号为长者。他两个儿子踏上仕途后,清廉正直,与他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郑之熊,字仲祥,一字怀谷,号小五。宅心仁厚,制行光明。遇饥者、寒者、老者、艰难困苦、求告无门者,一概心怀同情,如痛苦、疾病在自己身上一样,总是率先给予帮助。邑有兴作,如筑文峰、改水关、建渡桥、创烈女祠等,关乎地方利害、万古纲常的事情,也都带头捐款,积极倡议。同宗同族,有鳏寡孤独的,都尽力帮扶。对寡妇艰苦无依的,多方周恤以完其节;对一些垂老之人,提前备好槥衾;对孤儿、女孩子收到自己家里,像自己的女儿一样抚养,男孩子则延师教之,与自己小孩的塾师一样待遇;还有的打光棍的,则助其娶妻,老婆死了帮他再娶。
  还有个乔梦斗,财力比较丰厚,为人温纯敦朴,乐善好施。崇祯末年,连续大旱,江淮大地,赤地千里,人相食。乔梦斗一如既往,捐资赈灾。此前,每遇荒年,他都在北关外的泰山殿开棚设灶,自冬至到开春,灾民赖以存活的有数万人。他每年慈善费用不少于千金。寒天助棉衣棉被,丧葬的助棺木寿衣。曾经在途中遇到光身子的,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人穿上,自己忍冻回家。有乞丐叩门,也和颜询问:是不是饿了,亲自端饭菜给他们。可以说终身不懈,人称长者。其实在宝应,为善者甚多,以明代言,正统五年(1440)江淮饥馑,英宗命户部主事邹来学赈灾,募民出粟一千石,勒旌为义民,官员登门祝贺。宝应陈纲,出粟一千五百石,皇上赐玺书旌之。嘉靖二十八年,宝应遭受异灾,饿死很多人,有个叫陈言的,出粟一千石赈灾,扬州知府亲自登门表彰。而乔梦斗的出钱出粟数倍于前人,大概处于末世,朝廷、官府已顾不上这些,“旌门、复家之典,未之见也。”但话又说回来,乡间的大量慈善家并不在乎这些,更不是为了这些,这正是他们影响民风民俗的力量所在。
  同时,从史料中,我还注意到,活跃在民间的高蹈卓荦之士,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范石礼,字思敬,邑诸生。似乎科场也不太顺利,与陶成、施瑛等诗酒翰绘相娱。陶成曾为之绘《东皋别业图》,高昭作记。施瑛到曹州任别驾,送别时,吴郡张琥作《送别图》,进士张穟作序,范石礼与张稷等十人用杜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分韵作诗。范石礼诗载家乘和《两朝诗选》中,诗云:“天远鸿高翔,帆飞波汗漫。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可看出,此次分韵作诗,范石礼当为第一首②(范士龄《宝应耆旧传·家东皋公传》案:“《明诗综》《明诗别裁》俱载此诗。首二句写:酒尽津鼓宣,风生蒲帆乱,下十字同。人称范澄作。澄,吾族惟清公也。景泰间举人,未知孰是。”)。但在天顺七年,范石礼干了一件大事,出赀造学官及圣贤先儒像。这件极有远见且有大胸襟的事,不当以一般善事视之。可惜在县志中却不见记载。
  柏丛桂称得上一位高人、奇人。宝应运河,自黄浦至界首八十里,即唐李吉甫新筑的平津堰;宋天禧中,发运使张纶筑;重和元年,发运使杨廷俊修;明洪武九年,诏修高邮、宝应湖堤六十余里;洪武二十年,堤崩地淤漫。柏丛桂建议,筑塘岸四十里,有关方面不予理睬。柏丛桂自己去测量,遇到沼泽地人无法行,则以牛代步,竟无差异,同时对工程材料、用工一一进行测算,分析各种利弊,画成图奏于朝。诏发淮扬丁夫五万六千人,令知州赵原督甃砖堤,柏老人董其役。即整个工程由柏丛桂总负责。期月功成,自槐楼至界首,四十里,乡人称柏氏旧堤。实际上,明初,宝应水患还不十分严重,而柏老人已经深谋远虑,诚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嘉靖年间,宝应曾出现一位抗倭英雄,名叫丁効恭。他膂力过人,能举五百斤。曾经一只手拎一只肥猪挂到梁上去,玩一二百斤的石锁如转球。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从海上突袭扬州,长驱直北,当时宝应无城,无法抵御,居民逃避一空。倭寇烧杀抢掠七昼夜,公私庐舍化为灰烬。丁効恭说:“难道城里就没有一个大丈夫?”于是在乡间聚集了数十人,手持大刀长矛,在南郊外堤上迎击倭寇,他挥刀连毙数敌,倭寇纷纷退却。但因为丁効恭等人事前准备不充分,临时召集的人又没有经过训练,号令不齐,加上斗杀时间久了,又饥又乏,而一些埋伏的倭寇趁机跃起,丁効恭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在宝应还有个侠士,叫花荣,善骑射,里有盗数百人,打家劫舍,百姓惧之。花荣与好友郁信二人商议:士,有个责任,就是庇佑百姓。现在盗贼横行,我们不如齐心协力,铲除他们。于是请于当政,募集民丁,协同捕缉。在战斗中,花荣发弩射中贼魁袁九四的胸膛,将之活捉,余党也很快平息了。因为捕盗有功,花荣被授为安丰镇巡检,郁信被授时保镇巡检。
  后有识见者,对这两件事做了些考察比较,认为:倭寇犯我中华已有年头,嘉庆壬子年始犯台州,到丁巳犯扬州,如果当局早作准备,缮修城池,招募民兵,讲明纪律,以効恭辈为之哨长,迎击倭奴,效死不去,则宝应未必不能守。不懂用人,让効恭等鼓匹夫之勇,真是可惜。
  但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慷慨赴难者还是层出不穷的。郑鸣鹿便是其中一位。他从小对于读书兴趣不浓,而喜爱武术,削竹弓,弹檐雀,往往应弦而殒。一日山行,忽然一阵狂风,声若巨雷,一只猛虎向他扑来,连忙张弓射箭,中虎左颊,再发一箭,中其鼻端,趁着老虎跳跃挠箭,伺机逃脱,幸免于难。南明弘光元年(1645),史可法督师扬州,招募死士,郑鸣鹿踊跃参与。时须燃炮,情况危急,没有人敢向前,郑鸣鹿独自策马燃炮,史公壮之,赐银五十两。再次命他燃炮,因为躲避不及,连人带马都同归于尽。其七世孙郑邦彦有诗,云:“匹马当先报国恩,将军勇气至今存。可怜阁部祠边骨,万古谁招郑子魂?”对于为国家、为民族捐躯的英雄,历史、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出处多学丰艺绝之奇才
  明代宝应人物,无论是入仕的还是隐居的,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点,不仅学殖深厚,而且多才多艺。
  有明一代,文学总体上不太繁盛,尤其是诗歌创作,前不及唐宋,后不及清。而宝应似乎有些例外。
  朱应登,字升之,号凌溪,海内称凌溪先生。生而荦奇,童时即解声律,谙词章,肆力于古,不屑习举子业。父亲朱讷约束他,在十四岁那年写了篇《申臆赋》,谈自己的志趣,父亲很高兴,于是不再强制要求他。二十岁举进士。与顾璘等交游,称四大家,一时操觚之士,争与相交。又与李梦阳、康对山等相呼应,昌明古学,号“弘正十才子”。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刘健,因与李梦阳等提倡馆阁体文学主张不同,千方百计打压他们。刘健是北方人,性格质朴,耻乏黻黼,以经学自文,说:“后生不务实学,即诗到李杜,亦酒徒耳!”看到朱应登的古文更怒,贬之曰:是卖平天冠者。于是号称文学之士的,一概得不到重用,安排清衔。朱应登那一科的主考是李东阳,作为门生,非但得不到照应,反而遭遇更大打击。开始安排他任南京户部主事,目的是用钱粮琐务束缚其才,谁知朱应登剸棼断错,厘剔诸奸,户弊肃清,南部翕然称之。首辅不悦,想户曹困不住你,再用州郡吏来绊你,升为延平知府。延平居闽上游,地瘠民贫,朱应登到任后扶绥鞠育,爱民如子,百姓颂为神明。还好,京口杨一清掌吏部铨政,擢他为陕西提学,修复了杨一清创办的正学书院,选拔秦地优秀人才深造,置官设徒,申廪严约,讲经论道,风教大行。所以秦人建三学宪祠以祀之,杨、朱均在其列。秦之士大夫,过宝应必把香、拜墓。当然这是后话。他做事认真,个性挺直,不假词色于人,绝竿牍,禁请托,因此遭人忌憎,恨不得把他推到坑里。又调到云南,不久升左参政。年把时间,又遭同僚见妒,布置矛阱,绎绎不辍,即谢政归。时年四十,隐居不出,精研经史,著有《凌溪先生集》,卒之年才五十岁。对于他的早逝,朋友都深为惋惜。刑部尚书顾璘说,应登不善瓦合,时失人意,尝在宴次赋诗,有客在侧,竟日不得交一言,故蜚语自显贵腾起,影附声和,各快谗嫉。又说:其诗上准风雅,下采沈宋,磅礴蕴藉,郁兴一代之体,功亦伟乎!然位不至公辅,天年早终。明代中期文坛领袖人物李梦阳则说:“凌溪以文崇其身,所谓世人皆欲杀之者,乃天亦忌之耶?”当时文坛传闻,孝宗朱祐樘对左右说:“江南两才子陆深、朱应登,陆深已成进士,应登未卜若何?”榜发,朱亦高中,皇上大悦:“两才子,皆朕获矣!”朱应登有皇上之知遇,竟不得侍侧左右,其所遭遇可想而知了。
  在朱应登的之前和之后,宝应古人中写得好诗的大有人在。如周安,字邦泰,与施汝深、朱圆笠先生偕隐,以诗名景泰间。诗多闲适之情。如《忆春写怀诗》:“正惜春归思渺茫,忍看巨絮乱颠狂。数茎短发因诗老,一片闲心为酒忙。野鸟有情随意适,落花无语傍谁看?钩镰试问双飞燕,还怀东风旧草堂。”
  祁稳,字文石,与刘春宇为香山老友,晨夕唱和不衰。《答练江外翰以所刻杂集惠教》诗云:“瑶篇一过洒然凉,洗尽时流俗肺肠。骨相须求天厩马,针砭多述古人方。剪来琼树枝枝宝。截出檀旃片片香。立德立言俱实际,更于何处说官常。”
  刘春宇,名继善,字元卿,工制艺,名噪邑中。这倒是个精通八股文的,所以执经问业的,户外屦满。自宦游京口,始学赋诗,于金、焦、北固间,得江山之助,故词调多清婉。如《宿湛上人房》诗云:“晚渡金山寺,僧房抱影眠。灯前传佛偈,窗外泊渔船。树色千峰暗,潮声一枕连。妙高台未上,梦里试清泉。”惜所著诗稿未刻,藏于家,今已不存。
  郑大山,名尔忠,字孝初,工诗,性嗜酒。董其昌十分器重他,说:“诸生中有此逸才,应是鸡群一鹤。”所著《淮海集》《西游集》《柿叶漫吟》皆不存,惟《莺音草》传世。其《游侠诗》云:“平生高义在,杯酒托深盟。肝胆千金重,头颅一诺轻。杀仇偏道姓,救难反藏名。却笑荆轲辈,图秦事不成。”游侠的形象跃然纸上。《中秋对月诗》云:“家在淮南父在燕,孤身又滞海东边。可怜今夜团圆月,三处同看各惨然。”一家分三处,凄楚之情令人泪下。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