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杂忆宝应“隆盛阁”

2018-9-30 11:22| 热度:25383 ℃ |作者:胡晓林|来源:宝应杂志|我要投稿

“隆盛阁”不是一座建筑,而是宝应城内的一爿专门装裱字画的裱褙店。它位于县城北门大街,地址大约就在现在的嘉定桥(大新桥)公园东边,那个小面店对过的马路中间。凡解放前出生的宝应城人,对隆盛阁或多或少都有所记忆。而我对于它的记 ...
  杂忆“隆盛阁”
  文/胡晓林
  “隆盛阁”不是一座建筑,而是宝应城内的一爿专门装裱字画的裱褙店。它位于县城北门大街,地址大约就在现在的嘉定桥(大新桥)公园东边,那个小面店对过的马路中间。
  凡解放前出生的宝应城人,对隆盛阁或多或少都有所记忆。而我对于它的记忆,不在于字画的装裱,而是源于“小画书”的出租。
  “小画书”也叫“小人书”,其正名为“连环画”。由于它以图画为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故事连贯完整,又因它开本小,便于携带翻阅,故深得群众喜爱。据说,目前发现最早的连环画,是宋嘉佑八年(1063年)刊刻的《列女传》。清光绪十年(1884年),“申报”馆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出版了《点石斋画报》,开现代连环画之先河。是摄影事业发达之前,反映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史料。解放初期,我们还经常看到那种石印本的连环画,内容多为古典小说或戏剧,画面上的人物也仿照舞台戏剧人物形象。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包公案》《施公案》《儿女英雄传》等。
  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连环画这种民众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连环画有了长足发展。一段期间,连环画作品充实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在那个没有电视,其他文化形式单调的年代,连环画不仅是我们儿童的主要课外读物,甚至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宝应籍画家鲍传韬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创作过一本儿童连环画:《外婆送我的羊》。


图/时玉清

  对于连环画,已与我们童年的记忆紧密地糅合一起,铭诸肺腑,萦怀于心。想当初,我们就是从连环画的故事里,得到人生百科知识的启蒙。成套的中外名著连环画,使我们在阅读原著前,早已谙熟其故事的梗概和情节。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儿童没看过连环画,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连环画,他们的童年是伴随着连环画度过的。
  那时期,激烈的政治运动接踵不绝,属于封资修范畴的国画和书法,很少有人敢于公开赏玩,字画裱褙业日渐萧条。聪明的隆盛阁主人就来个与时俱进,从裱褙字画转为连环画出租,循势而成功地进行了经营主题的大转换。记得当时宝应城里出租小画书的书摊有多处,南门口、南门街老银行门口、东门口、小新桥,还有大新桥东南桥爪子向河码头去的路头边,都戗放着木制的书架,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本本封面五颜六色的小画书,摊边还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几条小凳。每到课前学后,坐满了看书的“红领巾”。后来,又有人将书摊摆到了各学校的门口,于是,城中、实小、城北等小学校门口,除卖零食的糖果摊外,又增添了画书摊。而隆盛阁以有店面正规化经营的方式,令宝应城内其它书摊望尘莫及。
  隆盛阁的画书出租不知始于何时,与其他租书摊不同的是,基本属于店的格局。隆盛阁是个连家店,前进是店,后进则是店主人的住家。坐西朝东的两间门面,正对着北大街。店门是那种多块门板一字排开,可上可下的实板门。记忆中,店门从未全部打开过,只开下每间的一部分。从大街走上两级通长连砌的麻石台阶,跨进店门,只见南面一张硕大的漆案顶着南墙摆放,鲜艳的大红颜色,给每个光顾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北半边,是画书展放处,两排书架斜靠北墙,书架上满放着一本本封面朝外的小画书。紧靠书架,又一张案桌,上面挨排排放满的也是画书。穿过店堂,好像上几层阶梯,有个小阁楼。阁楼上,除店主人两位公子的卧室外,还有几箱因被长期租阅而达一定破损程度的小画书。在店主人不装裱字画的时候,大红案多作为阅览台,分置台案东西两侧的两条宽宽的长凳,便成为顾客的坐凳。我们往往拿着选择好的小画书,或一人端坐案前,或数人头靠头挤趴案上,入迷地融入图书的故事中,专注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关心书内人物的悲欢离合。每逢星期天,店内人满为患,门槛上,台阶上都坐满了未成年人。
  隆盛阁的小画书档次高,存书多、内容新。听说店主人定期到扬州、镇江,乃至上海去进货。凡当时新出版的,最为流行的小画书,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展示到他家的书架上,往往比县新华书店和文化馆还来得快。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的连环画,几十本一套,成套齐全。记得那时,在店内就读,一分钱可以看五本。隆盛阁还有个便民业务:只要你在租书记录簿上留下姓名住址,连押金都不收,就让你把书租回家。只不过由一分钱租五本减为三本,时限一天归还,每超时一天,加费一分。租出店的图书只限于旧书,刚进的新书不在其内。于是,每个周日,我们就像如今的泡网吧,多半天都赖在隆盛阁里,把一周来舍不得买零食,好不容易积攒的几个钱,毫不犹豫地挥霍在隆盛阁。
  隆盛阁的主人姓戴,老两口都是一等一的好人。譬如租书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各人租书只能自己看,不可相互传阅。而我们为了花最少的钱,看尽量多的书,或兄弟数人,或三两小友常凑在一起,私下互相传看。隆盛阁主人宽大为怀,明知几个孩子并肩同览,私下传看,则睁一眼,闭一眼,故作不闻不问。戴家二老,从我儿时认识他们起,到后来在核桃树巷为邻居,近四十年,岁月的风霜好像从未侵扰过他们,真就不见他们老过。老两口衣着永远是那么格个纫正,叠角对缝,一尘不染。且不说戴爹爹仪表如何讲究,单看戴奶奶梳的那头,盘的那鬏,真正是一丝不紊,乌黑油亮。加上她那见人含笑的面容,像似饱满芬芳的春风,和煦而温暖。
  戴家有两个儿子。二公子与我曾是“三友”:异校同届的学友,同年下乡的插友,江苏函授大学的校友。记得当年的隆盛阁,好像多半是他料理。他严格执行收费标准,绝对地秉公执法,绝不因我们相互熟悉而营私舞弊、法外施恩。假如发现书籍损坏,照价索赔,也毫不留情,不差毫分。因此,暗地里,我们多希望戴家大公子在家。大公子比我们年长几岁,我们进初中的时候,他好像已是宝中高中的学生。或忙于自己的学业,他平常对租书的业务好像不大过问,即使过问也绝不锱铢必较。他不仅仁心宅厚,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天生一个帅哥,不是一个“漂亮”二字可以了得,恐怕是当时许多女孩子的梦中情人,绝不亚于当今的“小鲜肉”。那年,我所在的安宜民中与宝中联欢。就在宝中荷花池后面的那个食堂兼礼堂内,座西面东的舞台上,宝中高中部也上演了一个节目,好像是《麒麟调》。戴大公子扮一童子,身穿彩衣,发结总角,左手握手锣,右手持小锤,随音乐节奏,敲击手锣,与二三男女学生,穿梭起舞。他那优美的舞姿,靓丽的扮相,至今仍记忆犹新。听说他因德、智、体全面发展,被选送到北京上了大学,学的是体育,专修中华武术。一般来说,学武术应从小锻炼,而他进入大学时已年近二十,要从头学起练武功,谈何容易,那得吃多少苦,淌多少汗。毕业后,原分配到上海就教,因故要求回乡,在宝应中学任体育教师。课余,组织城区少儿练武学拳,强身健体,普及中华武术。初期,他们的练武场地设在城中小学。其时,我家也住在学校大院内,闲来无事,亦常作壁上观。每日清晨和傍晚,都见戴老师指导一拨儿童踢腿拿腰,一丝不苟,极其认真。他自己的儿子亦在其中,经常看到戴老师对其严厉呵斥。未几,听说宝应武术队在多次比赛中喜获殊荣,且为家乡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武术人才。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戴老师受伤致残。就这样,他仍然为普及中华武术竭尽全力,至老不渝。其精神令人敬佩!
  1959年,隆盛阁因中大街拓宽而拆毁,如今痕迹全无。那些小画书也不知流向了何处。如保存至今,肯定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价值恐怕不菲哩!
  来源:宝应杂志;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6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