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忆父亲扶危济困二三事

2018-12-1 14:28| 热度:5795 ℃ |作者:张新村|来源:宝应杂志|我要投稿

命运多舛。他幼年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我父中年时,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我的母亲不幸离世。当时我们姊妹五人一个还没有成家,是他老人家把我们一个个娶亲生子。祸不单行,雪上加霜,就在我母亲去世的当年,父亲又受文革冲击被 ...
  忆父亲扶危济困二三事
  文图/张新村
  命运多舛。他幼年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我父中年时,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我的母亲不幸离世。当时我们姊妹五人一个还没有成家,是他老人家把我们一个个娶亲生子。祸不单行,雪上加霜,就在我母亲去世的当年,父亲又受文革冲击被押到原獐狮荡公社北沙大队劳动改造,翌年春天下放到陶林老家,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监督劳动。父亲下放在老家,年年冬季参加大队水利工程,负责土方测量,工作勤恳、认真、严谨,获得蹲点公社干部好评,1971年秋天被借用到鲁垛公社上山下乡办公室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父亲仍然兢兢业业,严于律己。1972年隆冬的一天下午,他乘坐水泥船到边远大队看望下放户和插队知青时双膝受到严重撞击受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日久无法治愈。

  正当父亲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时,父亲不能行走了,七十岁左右只好坐轮椅。七十八岁那年,也就是1994年深秋的一天深夜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虽然父亲去世已经二十四年了,但他生前关心他人、同情弱势、资助贫者的品质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在老家乡亲父老中一直传为美谈。
  老家陶林是典型的水乡,过去芦苇荡特别多。每年到了冬季,生产队按照各个家庭全年工分多少通过抓阄的办法把柴滩分给各家各户,由各家各户自行砍芦柴回来,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里,分柴滩砍芦柴对水乡农民来说是全年最大的福利。砍回来的芦苇经整理后,我二哥和几家联合起来,把最好的芦苇用木船划到阜宁、涟水等地兑换山芋、山芋干和胡萝卜等,来去十多天,风餐露宿。他们出去十天左右,我每天放晚学回来饥肠辘辘,一放下书包立马奔到后大河边上(现在叫宝应大河)向东、西眺望,急切盼望我二哥他们划着装载山芋、山芋干和胡萝卜的木船回来,这样就能填肠塞肚解决饥饿问题。当时差些的芦苇(俗称茅草屁股)大多数作为冬、春两季的燃料,有时也拿一小捆跟小渔船的渔民兑换小鱼、小虾改善一下生活,有时晚上我二哥扛一捆茅草屁股搀着我到陶林浴室充抵浴资洗把澡。
  父亲尽管在外地工作,但每到寒冬季节,他都很牵挂此事,每次他回来或者家里有人去他那里,他首先问生产队的陈大爷和闵二爷两家阄子抓得如何。陈大爷和闵二爷家是我们生产队非常突出的贫困户。当父亲得知他们两家阄子抓得好时,总是笑容满面地说:“好好好!”然后再问家里的情况。其实,我父亲在外地从事教育工作虽然拿点工资,可是家中不但有年迈的祖母,而且我的母亲也常年生病,再加之我们姊妹几个还要上学读书,全年挣得的工分很少。平时生产队分口粮,劳动力多的人家总是要两人抬或者一人挑回去,我家劳动工分挣得少,口粮分得也不多,二哥一人就扛回来了,生活难以维系。每年冬季分得的柴滩量在生产队总是倒数,有时手气也不好,分得的柴滩要么芦苇长得矮,要么长得不稠密。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父亲仍然表现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家为重的情怀。
  我1971年春天读初一,当时学费和课本费一个学期只有五元钱,现在看五元钱是区区小事,可是在当年,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五元钱一次性拿出来也是不容易的。我清楚地记得在这一学期中,我曾先后分三次才把五元学费和课本费交完,家庭经济拮据到何等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记得当年,父亲曾经在我姐姐面前嘀咕过,1968年冬天,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某某某的大儿子结婚,找我父亲借钱,我们家经济本身就捉襟见肘,父亲出于同情,又和其他亲戚朋友临时借了几元钱,一共凑了10元借给某某某家,可是至今没有还,父亲也不想和他要。姐姐把此事悄悄地告诉我,伙同我准备到某某某家要钱,被父亲得知后,他立即阻止我们姐弟俩,并板着面孔严肃地说:“共产党发给我的一点工资不完全是给我用的,某某某家比我们家更困难,就算接济他家的吧,决不允许你们到他家要钱。”家庭经济到了牵萝补屋地步,父亲还如此同情人,表现出大容大度的品质。
  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各类商品都很匮乏,建筑材料更是十分短缺。在那个年代,农民的房子主要是简易的土坯房,房樑是用茅竹(民间也叫茅头)或者是自家长的树木。记得1976年初春,生产队沈家在砌两间茅草房子,一天上午,正当瓦匠在屋面上施工时,突然“嘎啦”一声,一侧屋面瞬间坍塌下来,原来是两根旧茅竹承受不了压力断裂所致,幸亏施工人员没有受伤。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把当事人急得团团直转,难过得潸然泪下。施工人员和观望者面对断壁残垣的场景,短叹长吁、面面相觑。因我家为四哥结婚正在准备砌两间小锅屋,父亲常来沈二爷家看看施工情况,恰巧此时父亲也在现场,便毅然决定把贮备在家里的两根茅竹奉献给沈二爷家用,解决了沈二爷的燃眉之急,对沈二爷家来说是雪中送炭,主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父亲急人所急,解人之难的善举令众人赞叹不已。
  父亲生前时常在茶余饭后用古人的一段话教育我们:“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传承父亲所倡导的扶危济困家风,同情弱者,乐于助人,但愿父亲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大家庭中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以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9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盲人”称秤上一篇:玫瑰园的春天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