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人物故事:宝应麻爷

2019-6-14 13:46| 热度:5921 ℃ |作者:而已|来源:晚安宝应|我要投稿

麻爷高高的个子,细长的身材,从背面看很挺拔,夸张点可以用玉树临风形容。从正面看,麻爷脸上的麻子不是一般的多,坑的面积绝对大于平地,如果说麻爷的脸是一张围棋盘,那脸就是两位对弈者棋罐里都没几个子儿时的情景。麻爷家住在实小西 ...

  麻爷高高的个子,细长的身材,从背面看很挺拔,夸张点可以用玉树临风形容。从正面看,麻爷脸上的麻子不是一般的多,坑的面积绝对大于平地,如果说麻爷的脸是一张围棋盘,那脸就是两位对弈者棋罐里都没几个子儿时的情景。

  麻爷家住在实小西南角小桥庵身底下,宋泾河穿过麻爷家,直向南给麻爷家门前留下一片广阔的空间,他家就有了一块不小的自留地。麻爷的老母亲就种点瓜豆蔬菜补贴生活,春天菜花黄,夏天番茄红,秋天豆荚绿,冬天“黑桃乌”,很有点田园风味。麻爷常说,我家世代住在这里,皇帝开河也得给我留点场面,这是麻爷的资本。麻爷家确实是那种老式七架梁房子,大门口有一对石头狮子也是事实,不过究竟祖上是宝应哪个大家族不得而知。

  麻爷的脾气是极好的。谁叫他麻爷都不生气,而且答应的爽快,很中肯。以至于朋友同事不记他大名,不熟悉他的不需要打听他的大名,他就是实实在在的他自己也确认的麻爷。

  麻爷着装是非常讲究的。春秋两季一件非常板正的藏青呢子中山装,夏季里面白汗衫背心,罩白的确凉衬衫,冬天一定是黑色直贡呢大衣,一条格子围巾塞入领口,脚上永远是白袜子。俗话说,男不露脐,女不露皮,麻爷从来都是以一妙龄本份女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穿着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春秋王洪文,夏天郭建光,冬天乔冠华。最值得一提的是麻爷的裤子,两条火车道在他修长的双腿上平行,永不相交。麻爷的头发和皮鞋永远是雪亮的,他解释这叫“人要噱头,不要蹩脚”。接近麻爷的人都知道,每天用个大号搪瓷缸加满热水熨烫裤子一次和每过半小时左右用一小截报纸吐口吐沫擦皮鞋是他的习惯。

  麻爷的讲究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他手上时常攥着一方手帕,你只要靠近他,会发现这方手帕永远像从百货公司货架上刚拿出来的,手帕一角上的产品标志总是都粘在上面,“上海国棉×厂”几个字清清楚楚。麻爷是翻砂工,他上班换上工作服,衣袖裤脚都用皮筋扎的严严实实,下班后你想在他身上找到一粒砂子是不容易的。

  麻爷是工人阶级一员,在当时还是很风光的。但是他不屑于他的工作,他常说他爸在世教导过他:身为家雀也要有鸿鹄之志。可见他也许是名门世家之后,只不过落魄了而已。

  麻爷懂文学。他很认真地跟我说过《海岛女民兵》与《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不能比,还说《金光大道》不如《艳阳天》写的好,问他为什么,他说:庸俗!

  麻爷懂体育。他是小体育场灯光球场的常客,每有比赛,麻爷都自带凳子(球场旁的水泥板凳他是不会坐的)坐在记分牌这边,他坐下后手臂总是抬起频频看他那块上海手表三厂出品的宝石花手表,慢慢地就成了场外裁判的角色。在比赛暂停,中场休息时,总会有人高喊:麻爷,时间到了吗?他会很认真的回应:还差21秒!哪个球员打手犯规了,他总是最先看出来,常常是裁判的哨音尾随着麻爷的“×号,庸俗”响起。麻爷也常到公园去观望晨练(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公园叫纵棹园),每每看到有人打太极拳、玩武术,他会站在旁边点评,指出这是金鸡独立、白鹤亮翅,那叫仙人指路、青龙出水。有人就说,麻爷,你也露一手,他会笑着摆摆手:这些我都会,就是不玩,不得玩头。那人又说我看你是吹牛,麻爷回一句:庸俗!

  麻爷懂艺术。他告诉过我,京剧的唱腔起源于茶馆的吆喝,他还评价我同学的父亲临摹的毛体“形似神不似”,我问他何为神似,他说:不能庸俗!

  麻爷对自信是执着的。将近三十岁了,还没有对象,他妈妈可没少烦神,周围的大妈大婶们也没少操心。尽管女孩子们都知道麻爷无数的优点,但是看到他那张脸就望而却步。麻爷自己的观点是:看人要看本质,我是什么本质?她们看得懂吗?再说了,晚上灯一关,什么都看不见,还看得见脸上几个坑?然后就是一句结论性口头禅:庸俗!

  说完这一长串的庸俗,麻爷总是先抬起左脚,用大拇指和食指掸掸皮鞋上似有似无的灰尘,再交换一只脚,重复掸尘动作大概一两个回合,随后把一头乌发往后撸撸,继续前行。

  麻爷究竟有多少学问不知道,也没见过他写过一篇像样文章,写过一幅像样的字,参加过哪怕一项体育活动,但是他自诩“宝应竹林七贤”,而且许多宝应城人都喜欢他、尊重他。原因是他有一肚子关于宝应的人文传说和故事,还有他自命清高、刚正不阿的秉性。他用宝应话说的评书堪称一绝;和一些朋友们在一起聊到他,总会有人讲到他不喜欢麻烦人,再困难也不求人的君子风度;讲到他如何对一些不正之风的嫉恶如仇,对一些昏官贪官议论时的义正辞严,当然也有说他特爱面子,说大话吹破牛的笑柄。

  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能从自己和一些朋友身上或多或少看到麻爷的影子。

  作者简介:而已,宝应朱家巷人,60年代宝应实验小学毕业生,四十多年和书本打交道的高校老职工。

  编审/黄河

  主编/阿紫

  责编/念一

  视觉/空青

  本文系晚安宝应(ID:waby2019)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