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宝应清官王有容

2019-9-26 17:12| 热度:12681 ℃ |作者:王强|来源:运河儿女|我要投稿

王有容,江苏宝应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五(1587)年,卒于清康熙四(1665)年。王有容年轻时学习很认真,每读书至丙夜不倦。十七岁,父亲去世,母亲欲令他辍读,弃学从商,王有容执书泣誓,坚不改业。从此,他更加努力,穷极研讨,终成一家 ...

  宝应清官王有容

  文/王强

  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下了关于廉吏的一段唱词:“贪吏而可为而不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披褐而卖薪。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这段关于贪吏和廉吏的唱词,表达了人民对廉吏的向往,贪吏的顾忌,害怕受赇枉法,身死而家灭。古往今来,清廉者寥若晨星,贪腐者前覆后继。因追求清廉而家破人亡的清官王有容将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王有容,江苏宝应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五(1587)年,卒于清康熙四(1665)年。王有容年轻时学习很认真,每读书至丙夜不倦。十七岁,父亲去世,母亲欲令他辍读,弃学从商,王有容执书泣誓,坚不改业。从此,他更加努力,穷极研讨,终成一家言。不与俗俯仰,一时名宿,俱为折服。

  王有容平时自治甚严,“座右勒功过格,日自检点”,不义之财,纤毫不取,所自资给,力耕而为,从无他入。尝语人曰:“此关不破,无话可说;所谓讲学,讲此而已;所谓力行,力此而已。”

  王有容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顺治九、十年(1653),宝应连续大旱,颗粒无收,邑中流亡日众。王有容思以拯之,苦力薄,乃竭所有为之。首倡同善会,里中好义者,起而应焉。设粥厂于北郊泰山殿,日自往视,全活凡数千人。

  康熙二年,王有容被选任江西泰和县知县,时已七十八岁,子孙阻其行。王有容说:“不然,余志存利物,今得作亲民官,敢以老辞耶”。

  为了表明自己“志存利物”的主张,王有容专门作文宣誓:“古人不能学而愿学,惟矢志之在余;廉吏不可为而必为,愿神明之鉴我”,并在《自盟》文章中公开表达自己的决心:每诵《论语》诸章、《循良列传》,有感于中,尊闻行知,此正其时。勉借一官,以证体用合一之学。倘能于棘手处得手,苦心处慊心,则道在是矣;如其不能,即功令见宽,而学未优,斯未信,愧汗良多,誓当乞归林下,以忏过愆。必不苟图温饱,冒躐犯讳,敢暴腹心,用公指视。(《厚庵存稿》卷七)

  在另一篇《友告》中,王有容则遍告亲友,铁面无私:倘亲友过廑远怀,漫劳台驾,非但不敢浚民膏以共游槖,亦不能勺溪水以洗行尘。功令可畏,情面难狥,且亲暱请托,暮夜获金,知入谁手;瓜李稍疑,何颜民上。是一官之升沉不足计,而一生之名节深可惜也。于此推心,自当裹足。(同上)

  王有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扬州嘉庆重修府志》记载:“王有容治泰和县一年多,却耗羡,薄徭役,修葺学宫,泰和之人讴思之”。

  何为 “却耗羡”?就是因为官俸低,地方官普遍在正额外加征耗羡,额外增加百姓的负担。清代初期,官员的工资普遍很低,七品知县年薪俸银45两,当时的米价,大约一两银子买一石米,一石为现在的180斤,以前的米都是指没有加工的的粗粮,45两也就只买到8000多斤稻谷。一个知县如果仅靠此俸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

  耗羡银又称火耗银,各地征收银两成色不同,而上交户部要求成色有定,熔成定银的过程中产生损耗。地方官员为了补偿损耗就多征一些,轻者钱余,重者数钱,而征收后抵补实际损耗后的盈余就叫“耗羡”。而多收“耗羡”就成了各级官员的灰色收入,康熙皇帝曾经说过:“州县官只取一分耗羡,此外不取,便称好官”,就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到了雍正二年,皇帝干脆明确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同时明确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即在原薪俸外按官位高低加给数额不等的津贴,知县少的给500至600两,多的达2000两。

  而王有容轸念地方,却耗羡, 薄徭役。坚持不多取百姓一分钱,“绝不忍一取之于民”,比雍正皇帝推行耗羡归公早行了六十年。那怎么办呢?“宁以身当之”,“所谓东支西应,有皆家乡产业称贷而来者也,抵任不一月,即遇上台巡历、兵马过县、上台散马以及一切额外征求”。“于时地方不知有役,民不知有官,而官之产破矣”(《先考文林郎泰和县知县私谥清惠府君行实》)。

  为什么说“官之产破矣”?王有容长子王凝鼎在《厚庵存稿》一书中记载了王有容赴任前借贷高利贷资金的情况:出发前 “以重利贷五百金”,“复假淮人田贷三百金”,中途,囊已罄矣,会施元白,获贷四十金;婺人王克济见行李萧然,慨贷三十金;第二年,典房三百,还债二百;年冬十二月,又自泰遣人来取二百金;遂至破产。

  王有容赴泰和县上任一年余,鞠躬尽瘁,公而无私,最后家破人亡,于大年初五累死在泰和县知县任上。

  王有容去世后,“泰和人闻讣,悉为罢市,受恩深者至奔赴号恸不能已,邑属僚友诸先生采舆论私谥曰:清惠。远近闻之,皆以为称情焉”。在贪墨盛行的清代初年,王有容用一生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志存利物”,并以“家破人亡”的代价换来了“清白”的英名。

  王有容儿子王凝鼎对于父亲的志向和父亲因为做官而“破产”的行为不仅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言,相反,他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王凝鼎在《未为无所遗说》的家书中写道:“宦于外者,类皆积金钱,以归遗子孙。而吾父夙禀古学,坚持介节,作令一朞风清两袖。予也读父书,而粗识“清白”字,幸亦知仰承先志,助成德美,前者家邮往复,“清白”二字相告诫外,迄无他语。吾父虽百念未伸,而惠心冰操,万口同声,身虽逝,固凛凛有生气焉,其自遗厚矣。在予兄弟诚得人目为清白吏子孙,则虽流离率野,饥饿土地,亦复何憾?岂第不憾,且有余荣,则所以遗予兄弟者亦厚矣。”《宝应县志·笃行》中盛赞王凝鼎的行为,称“有容子,康熙九年岁贡生,乡里号为长者。宝邑叠罹水灾,邑令孙蕙访以救灾弭患之计,凝鼎条列数万言,有《申水灾》、《论旱蝗》、《请蠲赈》诸书,又有《请比高、兴求协济河夫》、《纤夫》以及《论建子婴堤》等书,蕙一一申请施行。灾民渐以苏息,合邑赖之。”

  在王有容“清白”家风的言传身教下,孙子王式丹更是一生将“清白”作为高尚的品德来塑造、追求、传承。王式丹在考取状元并在翰林院做官十年后,乃是身无十金,宅无一椽。晚年王式丹僦(租)屋邗江,甘守清贫,家族中子孙后辈每考取举人、进士,必谆谆教诲:“必勉为清白吏,砥节守公,以无负泰和公之遗教”。以“清白吏子孙”为荣的理念,根植于宝应王氏子孙后代的血液之中。

  本文系运河儿女(ID:yunhernv)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