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宝应射阳九里一千墩的传说

2013-9-18 15:00| 热度:11173 ℃ |我要投稿

  宝应县东天平、射阳两镇,绵延九华里所在,土墩累累,数以千计,历年出土大量汉代文物,甚至“农人耕古遂,拾得汉铜虎。”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曾多次组织对这里进行考古调查,尚不能知其详——   ...
   宝应县东天平、射阳两镇,绵延九华里所在,土墩累累,数以千计,历年出土大量汉代文物,甚至“农人耕古遂,拾得汉铜虎。”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曾多次组织对这里进行考古调查,尚不能知其详——

  千古之谜:九里一千墩
  从宝应射阳湖镇赵家村至天平镇天平庄。田野里散布有许多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土墩子。它们似乎与周围的农田没有两样,夏天秧苗吐翠,秋日稻谷飘香。可是,对这里的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块令人瞩目的胜地,土墩子里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这就是被称为“史籍的记载,文明的象征”的“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众说起因
  关于“九里一千墩”的形成,民间有很多奇妙的传说。天平镇大王村虎墩组王姓老汉向我们讲述了其中一种。
  相传当年秦王赶山填海,挥舞神鞭把西边的群山赶到这里时,因疲惫困顿,酣然而睡。东海龙王惧怕秦王填海会殃及龙宫,便派机灵的三公主趁秦王熟睡之机偷偷换走了神鞭。第二天秦王醒来,挥鞭赶山,山却纹丝不动,定在了这里,经过千百年风雨剥蚀,成了一座座土墩子。
  天平镇吉乐村因有庄名“箕山墩”,则对千墩形成另有一说。认为“箕山”是远古山岳的遗迹,陆沉以后,山体下陷,山脊露出水面,天长日久,逐步被风化为平陆,而为后来天平射阳之地。
  《万历宝应志》记载:“(墩)数以千计,若悬盂覆釜,大小夹持,间有经如列延隧,又其下或洞然,叩之有声如谷音。耕夫牧竖,时于其间得铜器、瓦釜之类,制甚古。谚日:射阳三干六百墩,不知谁是楚王坟。”走路走得好好的,一脚就可能踢出个宝贝来,可见当时墩内墓葬之丰富。令我们不解的是,明万历时有“三千六百墩”,为何今日只剩“一千墩”?宝应县政协文史委刘主任解释说,明至清,时荒时垦,墩日渐减少,明代称“三千六百墩”,清代以后则“九里一千墩”了。
  “天平、射阳地下水位较高,掘地尺许即见水,所以这里墓葬不能掘坑深埋,只能是浅穴葬或平地起封。” ——摘自扬州博物馆馆藏资料
  1960年宝应县有关部门统计,仅天平境内,就有大小土墩八百余座(不包括单、双丘坟和无茔盘坟),占地面积1280亩,故依然号称“九里一千墩”。
  历史的一页
  专家考证,今天的射阳湖镇是汉代射阳县城的遗址。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就出生在这里,另据史书记载,项伯墓亦在此。当我们站立在今日依旧有丈余高的巨大的坟冢前,脑中存满了疑惑:即使是有一些本邑的大人物葬在此地,但短短的西汉一朝,怎么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一齐葬于射阳、天平这么一个小地方的道理?
  为什么推测坟冢的主人是些大人物?我们所寻访的几个“墩”,个个巨大,长宽都达二、三米,高皆超三米,因是建造于两千年前,当年的规模绝对更大于此。
  我们所观赏到的出土文物图片,有“汉铜虎”、“千金镫”、“双玉铜洗”等,个个古拙精美,当为稀世珍品。更有一枚“淮陵玺印”,当属皇室所有,另有前走马墩出土七枚印章,皆龟钮“王姓”,“龟钮者,非王相之印不能铸也。”还有鼎、钫、铜镜、七子套、熏炉、玉壁等奢侈品,非常人所用,件件印证着坟冢主人的身份。 
  据说有一件“孔子见老子”石门画像石,发现于“双墩”,道光年间嵌于县中画川书院讲室,抗日战争时期此书院成了鬼子的巢穴,画像石从此下落不明。幸而此画像拓片鲁迅先生曾经收藏过,现为南京博物院珍藏。我们在1994出版的《宝应县志》彩页中阅读到此石拓片,果然笔法古拙,格调高雅,确乎非同凡响。 天平、射阳民间,汉器收藏者众多 叫我们感兴趣的,是公元14年王莽新朝中的墓葬在汉墓群中占有重要地位。前走马里“王”氏家族墓葬群,出土文物尤丰。我们并不敢臆断这里葬的都是王莽的亲戚,但封建王朝帝王赐姓成风,将这里归葬的人疑为王莽的亲信大臣当不为过。在天平镇西的一户人家,我们拜访了高建础这位业余文物研究者,他的解释也许能够说明身份显赫的“一千墩”主人为何只聚居此“九里”的原因。高建础其人 “当年秦始皇修邗沟,射阳湖处即为第一大邗沟,古运河河道宽敞,西安、洛阳的船只可直达此处。又加之这里东南西北分别是射阳湖、广洋湖、火盆荡和孙家荡,为旱地中一块绿洲,属阴阳学中一块‘风水宝地’。风水好加之交通便利,促成了这里成为汉朝皇室非亲近人员的最佳归葬地。” 高建础的解释令我们非常满意,“九里一千墩”的形成传说是虚幻的,“九里一千墩”的地体下陷学说更属久远,高建础的历史观研究使我们寻找到了一种能够安然徜徉千墩间进行寻觅和眺望的心情。 55岁的高建础现为天平镇成人中心校校长,早在1976年他做高墩初中校长时就喜欢上了文物收藏、保护和研究。他曾带着他的学生对吉乐、射南两个村的所有墩阜进行了一次调查和测量,虽不十分科学但不失为一种对历史的补缺,如他发现新朝王莽时期所铸钱为“大泉五十”;“吉乐”村的原名应叫“极乐”,意指“极乐世界”,所以新朝王公属意此地归葬。
   高建础自著《前走马墩遗址探索》 因兴修水利、田地方整化改造和盗墓恶行的屡禁不止,最近二十年来墩内大量文物流失民间。高建础举一人之力遍访散失之宝,先后集得战国时期青铜剑、汉代龟钮印章、唐代海马葡萄镜等珍贵文物119件,悉数捐赠国家,同时配合这119件文物撰写了五万多字的《前走马墩遗址探索》一书。失落的古文明 文献记载:“汉高祖6年,项伯为射阳侯,食邑射阳湖。”由此可见。汉初的射阳,已具有封侯立国的相当规模。 然而,古文明正在渐渐失落。 扬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副研究员印志华自1975年开始研究“九里一千墩”以来,已数十次至天平、射阳两镇步跨目量。眼见墩阜年复一年的减少,不觉忧心忡忡。 “1960年的统计为八百余座,据我们1999年调查实际只剩一百余墩阜了。”墩阜锐减除平坟还田、修桥筑路等原因外,印志华为我们指出墩阜迅速消失的另一重要原因:“许多墩里实际上建有一座小轮窑。更有一些七、八十年代建成的中、小型砖瓦厂,是吞噬这些墩阜的罪魁祸首。” 旗竿墩一角已遭人为破坏 因为取土、卖土方便而得利,使1962年调查尚在的一些巨大而著名的墩阜消失了踪影。这些墩是:八角墩、狗牙墩、前走马墩、后走马墩、高墩、凤凰墩、虎墩、双墩、秦王墩……借助1964年1月出版的《考古》杂志对“九里一千墩”的片语介绍,我们尚能对当年的“千墩”规模作一想象。“竹墩,7米高;鸭蛋墩,8米高;鸡蛋墩,7米高。”实际情况是,竹墩、鸡蛋墩现已夷为平地,8米高的鸭蛋墩今天仅剩1.5米高! 位于天平镇元通村的金牛墩,1962年调查时面积为6000平方米,我们今天去看它的时候已不足1300平方米。2000年3月中旬印志华赴宝应对金牛墩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时候,居然听到某村干部这样说:1999年我们村委会研究决定保留金牛墩、大坟墩、大徐墩三个墩子,今年呢打算保留金牛墩和大坟墩两个墩子。言下之意,大徐墩今年不保矣!印志华在一旁听得瞠目结舌:享有盛名的“九里一千墩”遗址中的一处,存留仅在一村干部口中耳! 1998年11月下旬,九里一千墩标志墩之一※(上大下面)墩遭盗,东北角被掘一长3米、宽2米、深3.5米的盗洞,文物或盗或毁。现场留下手套、饮料瓶、烟头等。盗洞位置选择之准确,挖掘技术之熟练,令专业考古人员吃惊。——摘自宝应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报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恰恰是这句壮阔得几乎流于俗俚的词赋能够表达我们的心情,文臣武将成为历史,近百个大墩静默留驻。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九里一千墩”,历经风霜,屡被伤害,留给后人的至今仍是一个没被完全解开的谜。
  链接:
  汉代的宝应 
  宝应地区分属于四县,西为东阳县,西北为石鳖县,中部为平安县,东为射阳县。春秋时期吴王开邗沟经射阳湖入淮,富饶的射阳湖又得交通之利促成了古射阳的兴起,楚汉相争以后这里成了藏龙卧虎之地,一时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彪炳于宝应史册。汉高祖6年刘邦封项羽的季父项伯为射阳候,食邑于此,称射阳国。后其子项睢犯罪不嗣,汉惠帝3年国除改射阳县。元狩6年广陵王刘胥霸射阳,宣帝令其退还。建安5年广陵太守陈登将广陵府置射阳。东汉末年射阳又出了著名外交家使匈奴中郎将(官名)臧旻,出使西域36国。其子臧洪任东郡太守,与同乡东郡丞陈容是三国初著名的二烈士。古射阳不仅联系着楚汉相争的激荡风云,也联系着三国初期的文治武功,这不能不说是宝应早期历史光辉的一页。  ;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