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厅社会教育处处长张鲤鲤率检查组一行来到我县,对宝应县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情况进行现场考评。 近年来,我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贴近县情、科学规划,落实政策、强化保障,奋力走出一条发展创业、服务创新、质量创优的职成教育发展之路,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政府主导、强化保障,着力健全职成教育体制机制 围绕全县各级各类教育一盘棋思想,强化政府职责,注重规划指引,完善机制保障,确保职成教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宝应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构建集约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构建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目标要求。二是调整专业设置。逐年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着力培养服务地方工业企业和“三农”人才,致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三是落实政策要求。先后出台《宝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成人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宝应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保障职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职成教育发展定位要求,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改革发展及涉农培养培训工作支持力度。四是优化普职占比。着力深化高中招生改革,新招生、在校生普职比大体相当,学校办学规模、质态、效益居扬州市同类学校前列。 2.坚持加大投入。县财政对非义务段学校实行定额拨款,每年安排职校经费470.2万元;开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调整教育附加支出结构,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2012年县、镇两级财政投入达150多万元,人均社区教育经费1元以上。 3.坚持完善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二是督查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全县职成教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总结部署,通报反馈,督查推进。三是考核激励机制。将职成教育发展纳入正常考核之中,对主动干事、实绩显著的学校干部优先提拔使用。 二、夯实基础、合理配置,大力提高职成教育建设水平 突出师资队伍、培训网络、实训基地等要素和环节,不断推进全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建设水平。 1.重视师资建设。近年来,40多人获第五批市县骨干教师称号,8人在市文化课“两课评比”教学中获奖,另有3人获省技能“两课评比”参赛资格,近20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现有省立项研究课题4个,市立项研究课题7个。 2.构建培训网络。近年来,我县积极构建以县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镇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主体,以村(居)社区教育服务站(成人分校)为补充的三级职成教育培训网络。全县14个镇均建有独立校园的市级以上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建成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2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6所,建有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2个,建好“宝应学习在线”网站。 3.完善实训基地。县政府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力度,加强保障,积极改善职校实训条件。全县实训基地建设总额为3000多万元,学校设备总值3769.24万元,生均设备值达7778元,基本满足校内教学和地方“三农”人才培养培训的要求。数控技术和电子与信息技术均建成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数控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400万数控设备支持,建成我县首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三、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奋力打造职成教育质量高地 通过实行资源重组、强强联合,抓实培训、提升质量,职成教发展水平和办学效益持续提升。 1.整合职教资源。2012年9月,在回收宝应县工业学校基础上,顺应职教发展形势,将工业学校与商贸学校进行整合重组,组建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形成宝应职业教育新“航母”。目前宝应中等专业学校占地324亩,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教职工30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生4846人,非全日制(即新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退役士兵)学员2148人。建有6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的优美学校。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等称号。 2.紧密对接产业。在职教方面,根据我县“一主两特一新”(一主:输变电产业;两特:泵阀管件和压力容器、有机食品制造;一新: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对接全县“七大产业”需求,主要设置机械加工、电工与电子、金属压力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食品加工等30多个专业。在成教方面,本着“要什么,培什么”,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新型农民,发展一镇一品”总体思路,积极调研宝应就业市场,关注返乡农民工就业需求,科学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农村经济管理、种养殖技术等数十个专业。其中,2010—2012年侧重开设、打造乱针刺绣、水晶工艺、水产养殖、荷藕种植等重点培训项目18个。 3.分层分类培训。按照职教与成教、县镇村各级成校的功能划分,分层分类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培训,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因地制宜、主动创新,全力创建职成教育示范品牌 在执行上级政策要求、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同时,因地制宜、创新突破,力争自选动作有特色、上档次、重实效,全力创建职成教育的区域示范品牌。 1.强化阵地建设。各镇围绕“四独立”要求,通过资产置换、联合共建、功能升级等多种途径,切实建好成人教育中心校的阵地和基础设施。目前,全县14个镇均有独立校园,且均建成硬件设施好、图书音像资料丰富、使用效益高的合格农民科技图书室,制作包括“政策导航”、“科技信息”、“市场信息”、“转移培训”、“社区教育”等多个网页的成人教育网站,供农民上网阅览。各镇成校还自办或联办“科技小报”,结合农时定期出刊。 2.优化品牌培训。围绕实用技术需求,做好“技术播种机”,全县每年举办各类农副业培训班2000多期,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2009年启动新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教育,通过三年半工半读,使广大返乡农民、在乡农民、企业职工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和中等学历证书。开展“新型农民网上行”项目培训,利用“宝应学习在线”网站,组织双提升学员网上注册学习农村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2011年,《中国农村教育》以“谋在胸中,路在脚下”为题对我县新型农民培训品牌项目创建工作的做法进行专题报道。2009—2012年全县14个镇成校共举办农村经济管理、水产养殖、农艺、园林等职业中专班120多个,招收学员近5000人,目前毕业1000多人。围绕产业化需求,做好“产业化加速器”,本着做大做强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要求,组织经营行家、能工巧匠做示范、作向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催生了曹甸镇史定丰、望直港镇万兆荣等一大批农业致富能手。围绕劳动力转移需求,做好“外出旅行社”,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近万人,转移输出7000多人,其中每年到国外从事建筑业、缝纫业的达800多人。围绕服务“三农”新需求,做好“信息传输带”,通过农民科技图书室、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向农民传递种植、养殖致富技术和信息,开展科技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泾河镇省级农科教结合棚式西瓜栽培示范基地,引进了“特小凤”等8个优良西瓜品种,推广葫芦苗嫁接等4项育苗、防病治病新技术,辐射本镇及周边乡镇400多农户、农田万亩以上。 3.深化产教合作。充分依托县内行业、企业、区域优势,深入开展产教对话,加快建立产教合作机制。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校企联办、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等办学模式,使学校真正成为企业的技工摇篮、劳资保姆、发展参谋、文化伙伴。近年来,宝应中专校共与20多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开办江苏宝胜集团等10多个冠名班,通过联合招生、定向培养、专业共建,不断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在党委、政府支持下,主动加强与劳动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合作,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落实培训师资和基地,建立远阳制衣、顺益电子等一批培养培训基地,形成“荷藕种植技术”、“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西瓜种植技术”、“麦套稻种植技术”、“生猪养殖技术”、“蛋鸡饲养技术”和“四季鹅饲养技术”等一批“产教一体化”特色培训项目和基地。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