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最后的捕鱼队:千年生产方式的遗存

2013-10-27 17:38| 热度:12516 ℃ |作者:河之崴|来源:把精彩告诉世界|我要投稿

一些东西诞生,一些东西灭失,构成了这个世界。 宝应湖的鸬鹚捕鱼,就是千年生产方式的遗存。 2012年6月26日,冒着大雨,我从扬州出发。两个小时左右,抵达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宝应湖有190多平方公里,一个狭长的 ...

  一些东西诞生,一些东西灭失,构成了这个世界。

  宝应湖的鸬鹚捕鱼,就是千年生产方式的遗存。

  2012年6月26日,冒着大雨,我从扬州出发。两个小时左右,抵达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宝应湖有190多平方公里,一个狭长的水道,介于高邮湖与白马湖之间。

  鸬鹚捕鱼谁都愿看,那么凶猛的大鸟平时就稀罕,捕鱼场面就更是新鲜刺激。但是,鸬鹚捕鱼这个老行当,宛若濒危物种,随时会失传。

  究竟是喜还是悲?

  最后的捕鱼队,我的这些图片,会成为一片片弥足珍贵的“化石”么......

  爷爷辈的渔夫---宝应的安宜镇上,现存唯一的一支鸬鹚捕鱼队,仅剩4位渔夫,平均年龄已经是62岁。

  看这位大爷,面容和善,总是笑吟吟的。

  该退休的年龄,他还坚守着这个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行当。

  每条小船,一般要承载10多只鸬鹚。

  鸬鹚都是自家是自家孵化,精心饲养、逐步训化的。10只鸬鹚,一般捕鱼产量为10来斤,冬季有时一天能捕获上百斤,为渔夫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活来源。

  物产丰饶的宝应湖---湖荡密布、鸥鸟飞翔。杉木成林、莲藕飘香。

  湿漉漉的蜻蜓---当天适逢持续降雨,蜻蜓浑身也湿漉漉的。

  湿地还有这样的网---缀满水晶球的蜘蛛网。

  这样唯美的景观在湿地比比皆是,可见那里的生态非常协调。

  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往往视而不见。人们的社会生活秩序,其实就是一张无形而力量巨大的网,为了生活,我们都在沿着这样的网,不知疲倦的忙碌。

  蜘蛛用这样的丝网捕猎小昆虫。

  鸬鹚与人合作果腹,人利用鸬鹚挣钱度日。这些都是湿地各种各样的生态,活色生香,绚烂多姿。

  欢腾的水面---人与鸬鹚的合作,像是一个航母战斗群:

  渔夫的口令、敲击船帮的节奏,都是一道道清晰的战斗指令。

  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配合的默契程度,都令人惊叹!

  战鼓已经敲响,部队已出发---大雨滂沱,鸬鹚们纷纷冒雨跃入水中,渔夫们划船紧跟在后,不断地用木浆击打水面,把鱼儿赶往鸬鹚所在的水域......

  那铿锵的战鼓,低沉有力,紧张激越,扣人心弦!

  鸬鹚们跃跃欲试,迅疾钻入水下,开始充满激情的捕猎。

  雨中情---同行的老夫妻,冒雨拍摄这个难得的场景。

  充满野性的场景---战斗打响,很快鸬鹚就俘获了一条大约二斤多重的花鲢。

  凶猛的鸬鹚大概是冒雨捕猎,体能消耗很快,早已经饥肠辘辘了,激烈的争抢中,那鱼头都撕碎了,太残忍了......

  水上飞---掉队的战士,快速归队,投入战斗。

  湿地农家---他们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湿地的农民,怡然自得地过着平静甚至是寡薄的生活。

  他们和颜悦色,对我专门来此湿地拍摄,表示出一种懵懵懂懂的理解。

  与他们的邂逅、短暂交谈,那种难得的简单与纯朴,至今我还能感受到那种久违的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透明......

  其实,他们与那些渔夫一样,祖祖辈辈靠湿地生存,干着各自的营生,这一切天经地义,似乎亘古不变。

  我忽然发现,他们淡定的笑容,竟是那样的美丽灿烂。

  激烈的角逐---鸬鹚在宝应地区也叫水老鸦,是鹈形目鸬鹚科的一属,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捕鱼时能够下潜到10多米的深度,而且水下视力极其锐利。

  鸬鹚那弯钩一样的喙,非常锐利,可以轻而易举的戳进鱼的身体。

  对于一些大鱼,鸬鹚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作战。

  鸬鹚捕鱼,目前这个行当已经日渐萎缩,难以为继。大概不出5年,在当地就会消失。

  因为,他们的子女都没有人愿意继承。

  见者有份---鸬鹚的社会,也存在均贫富、分田亩的习惯!

  藕丝炒雪菜---湿地里的名菜,藕丝清脆甘甜,咸淡适口,风味独特。

  得胜归来的战士---鸬鹚体长约 80cm,翼展超过1米。喉咙里有一处能膨胀很大的食囊,像个袋子似的,可以把捕到的鱼存放其中,然后整个吞下。

  因为这条昂刺鱼背上有非常坚硬的棘刺,所以鸬鹚巧妙地用嘴尖叼着,避免扎伤自己的喉咙,迅速游向小船。

  好伙计---鸬鹚驯服地跳到老渔夫的竹竿上,把战利品交给主人。

  我们看到老渔夫那欣喜、慈祥的笑容,他那长满茧子的手是去抚摩亲爱的鸬鹚么?

  既是也不是。

  鸬鹚捕鱼,主人会用细绳勒住鸬鹚的脖子,迫使它将捉到的鱼吐出。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

  乌鬼就是鸬鹚,可见这种捕鱼方式确实延续了千年。

  湿漉漉的水杉树小径

  讨要战果的鸬鹚---对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审视,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我们看到鸬鹚的矫健与凶猛,也看到她们因为被驯化而产生的某种扭曲。

  人的智慧能够预见事情的结果,去完成自己的目标;鸬鹚却是一次次获得,一次次被剥夺。

  这样的思考,是源于鸬鹚,她们应该在广袤的大地上自由自在生活,或者孤独的伫立于航标灯上,眺望远方,晾晒羽毛;或是黑压压的一大群上百只聚集,骄傲地掠过江河湖海,掠过岸边那些高耸的楼宇。

  对于宝应湖的这些驯养鸬鹚,我有了一丝恻隐之心。

  对于祖先留下这老行当,开始了我的一点点质疑。

  黄豆烧小鱼---湿地的水产,嫩嫩的肉,淡淡的鲜,细细的品,一道让我齿颊留香、记忆犹新的小菜。

  估计,那些渔夫、那个村民家里也能吃上这样的菜吧。

  渐行渐远的捕鱼队---宝应湖,烟雨蒙蒙的景色,既充满诗情画意,也容易让我瞎琢磨:

  我在漓江、在西塘等地都看到过鸬鹚,最初的感觉与现在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

  据说,凡是存在鸬鹚捕鱼的地方,据说都难以为继。

  也有的媒体为保留鸬鹚捕鱼而进行呼吁,也有的地方政府决定资助这样的老行当,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整合。

  或许,我们这个国家,当所有人都被GDP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就忽略了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湿地星级宾馆临湖杉庄---太极表演的老人们,像一朵朵绽开的粉色荷花

  这样体现地域风情的策划,阐述着湿地的内涵之美,让我不禁眼前一亮。

  影友在热议---最后的捕鱼队,千年传承的老行当,让她顺其自然,寿终正寝地淡出历史舞台吗?

  就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我们的老祖宗利用鸬鹚捕鱼是具备合理性的。渔夫与鸬鹚,最终也成为两厢情愿的合作,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去责难。

  但是,现今的我们,如果是为了取乐,为了某种商业利益,还有必要继续去拯救这样一种濒临失传的产业吗?

  这似乎有悖于我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也许我们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举全社会之力、持续地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我们身边有了许多大大咧咧的鸟儿。哪一天,有野生鸬鹚捕猎的精彩场景出现,那才是真正的人间胜景。

  广袤的宝应湖湿地,最后的捕鱼队留下的思考还在继续......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