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宝应学者:伯夷叔齐墓就在射阳湖

2013-12-6 11:17| 热度:6100 ℃ |来源:扬州晚报|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上,帝尧“禅让”的美德一直为后人所赞颂。商末周初,伯夷、叔齐主动“让位”,也为后世称道。有关伯夷、叔齐墓的争议一直没有定论。宝应知名学者、县历史研究会主席梁鼎成先生,经过长期考证,最终确认射阳 ...

中国历史上,帝尧“禅让”的美德一直为后人所赞颂。商末周初,伯夷、叔齐主动“让位”,也为后世称道。有关伯夷、叔齐墓的争议一直没有定论。宝应知名学者、县历史研究会主席梁鼎成先生,经过长期考证,最终确认射阳湖“九里一千墩”中的“双墩”就是伯夷、叔齐墓。

史料记载

伯夷叔齐并未饿死首阳

梁鼎成介绍,古往今来,有关伯夷、叔齐墓的讹传源于《辞源》中的释条:商末周初,孤竹君驾崩后,其子伯夷和叔齐皆相让而不愿登位,先后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两人曾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此中所说的首阳山,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县内。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孔子只说这对兄弟“饿于首阳”,并没有说饿死。《吕氏春秋·诚廉》曰“二人北行,至首阳山而饿焉”,也没说他们饿死。清经学大师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夷齐不食周粟,非绝粒不食也,粟或不足,有时采薇以充之,未也止食薇也。《秦记》谓伯夷叔齐食薇三年,颜色不改,诞矣。由此可见,伯夷、叔齐二人当时在首阳仅是挨饿,并没有饿死。那么他们后来到底到哪儿去了呢?

学者亲历

伯夷叔齐墓就在射阳湖

梁鼎成考证,他们二人后来来到淮河下游临海处的三阿地域,即今宝应县射阳湖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扬州学派学者之一朱彬发现射阳汉石门画像,引起全国学术界关注。他在《平家庄石阙记》中写道:“岁癸卯,余行田之射阳,日下春,至平家庄,土人曰,前数十步有冈,上有伯夷叔齐墓。余从之往,见石卧墓上,广尺许,半埋土中,上有老子、孔子、弟子三行并列,复有伯夷叔齐字,当是墓道石阙。”亲临平家庄实地考察的著名学者翁方纲在《西汉金石记》中称,“江南宝应县地名射阳者有古墓焉,土人呼为夷齐墓”。学者钱大昕在《金石文跋尾续》中不但说自己听到土人呼为夷齐墓,还见过镌有伯夷叔齐文字和画像的另一扇石门。亲见伯夷叔齐墓断碑的刘中柱(1641年—1708年)在《宝应名胜纪略·射阳墩》中说:“墩以数千记,不一其形,有若悬盂,有若覆釜,中一小墩,有断碑,镌曰‘伯夷叔齐墓’。”

伯夷叔齐

追随帝尧精神来到宝应

梁鼎成介绍,鲁迅先生曾在北京琉璃厂购得伯夷叔齐墓门拓片一副,从画面上看,孔子、老子等画像清晰。那么为何在伯夷叔齐墓门上出现孔子、老子等画像呢?翻阅《史记》可知晓,太史公不但把老子和伯夷叔齐这两位道德家并列,还将《伯夷列传》排在各传之首,故画面内容和墓主身份是匹配的。那么伯夷叔齐为何要选择在“三阿”落脚呢?《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中说:“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走出三阿的帝尧,把泱泱神州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被视为一代明君的尧最终“禅让”,使不愿继承“王位”的伯夷叔齐也跟着“让位”,成为帝尧精神的追随者。因此,帝尧故里成为他俩向往的地方也在情理之中。记者于长荣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