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吴征镒与宝应“五之堂“

2013-12-9 09:48| 热度:7840 ℃ |作者:橘子洲头|来源:扬州晚报|我要投稿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于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在一般报道主要讲吴征镒等“吴氏四杰”受祖父吴筠孙及测海楼藏书的影响。其实他外祖父刘家对他们的影响也挺大的。吴征镒在他的《九十自述》 ...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于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在一般报道主要讲吴征镒等“吴氏四杰”受祖父吴筠孙及测海楼藏书的影响。其实他外祖父刘家对他们的影响也挺大的。吴征镒在他的《九十自述》中说:“我信奉的人生格言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我母亲家的堂名‘五之堂’的由来,是《大学》中的一句儒家的话。”九十多年来,吴征镒一直恪守母亲“五之堂”的家训,并将这一治学格言传给后辈科学家。
       一、吴征镒母亲乃“五之堂”后人
       宝应刘氏,为江淮旺族。据传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之裔,上朔自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据宝应县政协文史委刘世昌先生讲:“明洪武年间,苏州阊门刘寿,迁来宝应,其后子孙繁盛,称为宝应‘东刘’……刘寿第十二世孙刘彦矩,以四书中的《中庸·问政篇》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子孙,在宝应建了新堂号。”此为“五之堂”之始。此后,“五之堂”便成为家族与其产业的代称了。
刘彦矩,字稚常,号芷裳。乾隆三十五年(1770)生,道光二年(1822)卒。幼孤贫,依母十指供食,荒年仅日食一餐,然长益攻苦,博览群书,终获成功。清嘉庆十四年 (1809)进士,官国子监学录,后升博士,病卒于任。居官勤慎、治学严谨,接物温裕,教人宛微。据《刘氏“五之堂”家谱新编》云:“太史公,累次考绩被封达十级之多,累级官阶至太史有余。暮年,钦命彦矩退归林下,拨款建造府第,颐养天年。府第建成后,赐‘太史第’金字巨匾一帧。” 著有《研秋斋诗略》、《研秋斋文略》、《研秋斋笔记》等。
       二、吴征镒外祖是我国第一代外交家
       刘彦矩嫡曾孙、吴征镒的外祖父刘启彤,字丹廷,出生在宝应的一个书香门第。刘启彤是同治年间和詹天佑一起被派往美国学习的幼童。刘启彤中进士后,曾任驻法使馆参赞,是我国第一代外交家。
       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光绪皇帝亲自朱笔圈定傅云龙、缪祐孙、顾厚焜、李秉瑞、李瀛瑞、孔昭乾、陈燨唐、洪勋、徐宗培、金鹏和刘启彤12人为游历使,派遣他们分别游历亚洲、欧洲及南北美洲各国。根据《光绪朝朱批奏折》中总理衙门1887年8月28日(光绪十三年七月初十)的奏报,总理衙门把12名钦定游历使分成5组,其中第二组刘启彤、李瀛瑞、孔昭乾、陈燨唐,前往英吉利国及印度等处之英国属地,法兰西国及阿尔吉利(即阿尔及利亚)等处之法国属地游历。
       刘启彤游历西欧,对英法政治和铁路建设均有钻研及论著,可惜英年早逝,不能发挥更大作用。刘启彤所著游历欧洲考察英法政治的著作《英法政概》,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广百宋斋排印出版,6卷1册。《英法政概》,在中国较早地系统介绍西方的三权分立和议会制度,却由于政治环境的制约,也没引起清政府当权者的兴趣。直到十多年之后清政府要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才急忙派大员出国考察外国宪政。可以说,《英法政概》是维新运动的先声。
       同时他对各国铁路建设也非常关心,专门撰写了《欧洲各国火轮车道纪略》,《英国火轮车道编年纪略》、《英国各属地车道纪略》、《印度车道纪略》、《美国车道纪略》、《火车运客贷考略》等文,编为《星輶考辙》4卷。该书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所写水平最高的关于铁路建设的著作。不仅有助于普及铁路知识,对在中国修建铁路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刘启彤对父母极为孝顺,海外游历回国不久,因父亲去世,哀伤成疾,并报丁忧守丧。父亲去世后丁忧回国,赴津会办海防支应局。山西赈灾回来又遭母亲病逝。“启彤奔丧归里,毁痛吐血,年四十有四卒。”
       刘启彤等海外游历使尽管出洋后经历了两年艰辛历程,开眼界,长见识,并积累了不少外交活动的阅历和经验,但是回国后却没有真正得到重用,几乎没有一人被任命为出使外国使臣和各级外交官,在外交岗位上发挥作用。刘启彤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实在是很大的人才浪费和埋没。
       三、母亲非常重视吴氏兄弟的教育
       吴征镒的母亲刘钟璇受父亲刘启彤的影响,思想比较开明,也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吴家境每况愈下,入不敷出,坐吃山空。刘钟璇为了让子女受到现代教育,聘请了一位教英语、数学的老师,帮助他们接受新的文化知识。1921年后,吴白匋和他的四个兄弟,先后考上了扬州的美汉和扬州中学,1937年,并在抗战以前分别完成了大学阶段的学习。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们分别离开了家乡到了四川、云南等地,这时家中唯有最小的儿子在扬州震旦中学读书。1939年,八叔高中毕业后,吴征镒的父亲吴启贤已重病缠身,家中需要一个年轻人照应。但刘钟璇仍然支持她最小的儿子离开日伪统治下的扬州,于1940年辗转到了贵州。
       1940年冬天,吴启贤因病去逝。刘钟璇挑起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一方面靠变卖财物度日,最初卖铜器、瓷器,后来又卖衣服和家具;另一方面在对面的芜园,利用一些空地种植粮食和蔬菜,挖竹笋,找野菜,才将生活维持下来。那时尽管生活贫寒,但刘钟璇仍然送子孙去读书,并规定不许读当时日伪办的公立学校。因此,吴家子孙在小学阶段先读的是美汉中学的附小惠民小学;珍珠港事件后,又去读法国天主教开办的达德小学。1946年春夏之间,吴白匋弟兄都先后回扬州和母亲刘钟璇短期团聚,之后又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母亲的谆谆教诲却是一辈子都没有忘。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