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宝应刘氏五之堂

2013-12-18 11:13| 热度:13384 ℃ |作者:胡晓林|我要投稿

  宝应县城西三元巷北段,与姜家巷平行,有一短巷口,向西走到底,可见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清代民居。门口有一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标牌,上写“刘氏‘五之堂’”。根据记忆,现在钉有红色标牌的门是这组建 ...
  宝应县城西三元巷北段,与姜家巷平行,有一短巷口,向西走到底,可见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清代民居。门口有一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标牌,上写“刘氏‘五之堂’”。根据记忆,现在钉有红色标牌的门是这组建筑的最后一进。它面南的正大门在姜家巷。儿时,跨过高门槛,进大宅门,抬头便看见高悬于梁上的“太史第”匾。穿过门厅,转弯向东,沿着一条与面西侧厢相对的冗长的火巷向北,依次可见四进院落,每进都有院门开关。第一进的门常锁着,据说那是宗祠,里面放着先人牌位,听父辈讲,这就是“五之堂”。这森严的大院,当年给我留下诸多的谜:为何大门楼高悬“太史第”匾额,祠堂为何叫“五之堂”,它与痘神庙街内的“五子堂”巷有何联系?它是何人所建?建于何时?……直到目下退休后,才有暇试探其源,经多方走访与查索,逐步剖剥开这心中的悬疑。
  宝应刘氏,为江淮旺族。据传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之裔,上溯自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县政协文史委刘世昌先生言:“明洪武年间,苏州阊门刘寿,迁来宝应,其后子孙繁盛,称为宝应‘东刘’。……刘寿第十二世孙刘彦矩,以四书中的《中庸•问政篇》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子孙,在宝应建了新堂号。此为“五之堂”之始。久之,便成为家族与其产业的代称了。在宝应的“五之堂”有东、西、中三处。东“五之堂”是刘氏老宅,大门在五子堂巷十五号,现在的影剧院宿舍区内,旧屋原貌仍依稀可辨。五子堂巷因东“五之堂”而称名,那巷名标牌上的“子”字错了,应为“五之堂巷”才是。西“五之堂”即为姜家巷“太史第”。而原位于城中小学范围内的中“五之堂”,则已鲜为人知了。
  西“五之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扩建于清嘉道年间。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五进,总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整体布局气势恢弘。花窗雕檐,内部结构十分精致。前四进砌有廊轩,后一进还是两层的楼式建筑。楼房的后面是堆放柴草和作仓库之用的平房。正方的东西两边分别为花园、学堂、厨房和佣房。原大门上刻有一副楹联:“东林理学,西汉文章”字体粗壮,苍劲雄厚,可能是太史公刘彦矩的手迹。刘彦矩,刘永沁昆孙,幼孤贫,长益攻苦,博综群书。清嘉庆己巳年(1809)进士,官国子监学录,后升博士。居官勤慎、治学严谨,接物温裕,教人宛微。据《刘氏“五之堂”家谱新编》云:“太史公,累次考绩被貤封达十级之多,累级官阶至太史有余。暮年,钦命彦矩退归林下,拨款建造府第,颐养天年。府第建成后,赐‘太史第’金字巨匾一桢。”这就是刘氏并未有人任过太史而堂悬“太史第”匾的由来。其实,清代修史书是翰林院的职掌之一,所以习惯称翰林为太史。
  刘氏家族,人才辈出,明末即初显头角。明万历间,刘永澄是刘氏第一个进士,也是明朝刘氏惟一的进士。任顺天府教授,国子监学正,迁兵部职方司主事,未及赴任,病卒于家,年仅三十六岁。他是东林党重要成员,“宋学”造诣殊深,北方学者称他为“淮南夫子”。大门楹联的前句指的即是他,而后句指的该是刘向了。永澄弟永沁,虽为贡生,亦治“宋学”,以程朱为宗,人称“淮海先生”,与其兄有“安宜二刘”之誉。清季,刘氏科贡最为发达。宝应登科的三十九名进士中,刘氏竟占十二名,中式的举人有二十一人,为朱刘乔王四大家之冠。其中,刘台拱,刘履恂,刘宝楠均为乾嘉学派最具影响的权威人物。还出现刘无非、刘文芳、刘文兰、刘淑曾等女诗人。最辉煌的时刻,当数光绪十二年(1886),宝应一榜中了三个进士,且全为刘氏“五之堂”的子孙。他们是刘岳云(彦矩从孙),刘启彤、刘启襄兄弟(彦矩嫡曾孙)。想当初,龙榜捷报频传,报卒走马流水,“五之堂”前热闹非常,姜家巷内人流如织。这不仅是刘氏门中的荣耀,就是宝应城内的百姓,也为之欣然,其场景,当不亚于嘉道年间朱氏兄弟三进士的盛况。刘岳云,师出成孺,与成肇麟,冯煦被誉为成门三俊。1909年任绍兴府知府,为人中伤,在任三个月罢官而归。青年时,英俊气盛,文章翩翩,有不可一世之气概。经史诸子,天文地理,经济政治,诗歌词赋,数理医药,无所不通。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通才。一生著书五十余部,二百余卷,著作之多,猎涉之广,文采之丰,为宝应著者之冠。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刘震,以示与旧王朝决裂。由冯煦亲撰的刘岳云墓志铭于1970年在黄浦出土。文中不仅叙述了刘岳云的生平事迹,还真实地记叙了成门三俊之间真挚的友情,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感叹不已。
  刘启彤是清末宝应惟一的外交家,青年时好游历,登第后曾任兵部主事,分管职方司。光绪丁亥(1887)春,奉诏先后赴英、法、印度、东南亚等地考察,成《星輶考辙》、《英法政概》两书,记述了国外资本主义发展的实况,对当时推进改良,实行维新,提倡洋务起了积极作用。光绪癸巳(1893)春,随李鸿章前往晋北、永平、遵化等地放赈救灾,全活无算。同时修浚北运河、凤河诸工,是个颇能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的干才。
  改革开放后,欣逢盛世,刘氏后人于九十年代费尽劳力,重修了刘氏“五之堂”族谱,让我们对“五之堂”历史有了系统的了解。现在,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奉献力量。我们祝愿“五之堂”的后人,和全国人民一样,与幸福和谐的社会同步,蓬勃日上再创辉煌。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