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王渔洋与蒲松龄,两座文学巅峰的考量

2014-4-14 08:42| 热度:6634 ℃ |作者:徐铭强|来源:新浪博客|我要投稿

  泱泱齐国,今之淄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依巍峨之泰山,北偎雄浑之黄河,东临浩瀚之渤海,西接山湖之泉城。昔齐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春秋首霸,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孔子闻韶,不知肉味,梓橦鬼谷,纵横天 ...
  泱泱齐国,今之淄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依巍峨之泰山,北偎雄浑之黄河,东临浩瀚之渤海,西接山湖之泉城。昔齐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春秋首霸,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孔子闻韶,不知肉味,梓橦鬼谷,纵横天下,诸国商贾,流水归齐。
  自秦灭六国后,齐文化之强势渐微,圣贤少现。孰料,明末清初,齐国故地又诞生两位文学巨匠王渔洋与蒲松龄。一个是一代诗宗,一个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彪炳文坛,世人瞩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先生曾有诗云:“清初文坛两巨匠,盛传留仙与渔洋。新城神韵今犹在,仙气缭绕蒲家庄。”,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王渔洋与蒲松龄的生平艺术成就。但生活在同时代的两位文学家在人生境遇、文风追求、著作价值上有着巨大的反差与对比,颇具戏剧性。尽管飞鸿往来的王渔洋与蒲松龄,在人际交往、文学追求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惺惺相惜的意向,但作为文学巨匠的他们,因为文学的被考量是主客观因素都存在的,从最初至当前一直没有停止过,有趣而又耐人寻味。
  一、人生境遇,天上人间。
  王渔洋名王士缜,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后因避雍正(胤缜)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缜”相差太远,诏改士祯,补谥“文简”。
  王渔洋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先祖王贵,元朝末年从青州诸城迁至淄博桓台新城。其四世祖王重光在家族中第一个中进士,王渔洋是第八世。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家族历代人才济济,科甲蝉联,高官迭出,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百余人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
  王渔洋家学深厚,耳濡目染,自小聪慧超人。其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落笺堂初稿》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
  王渔洋二十二岁考中进士,二十六岁以新科进士出任扬州府推官。掌管司法,勘问刑狱,公正干练,免民株连之苦。因其清正廉洁,政绩显赫,擢升京城。又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了康熙的赏识,征其精华诗作三百首,定名为《御览集》,其之待遇在朝士中极为罕见。王渔洋自扬州府推官历任十六任,累官至刑部尚书。71岁时他因案被罢官,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新城。
  由于他才学出众,政绩赫赫,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在他七十七岁高龄时,又诏他官复原职。此时王渔洋重病在身,不能前往,使子辈扶掖向阙谢恩。七十八岁故于新城。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博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父蒲槃经商,也曾广读经史。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30多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归后,在淄川西铺毕际有家教书为生,东家藏书丰富且建有万卷楼,使他得以广泛涉猎,大部分《聊斋志异》文稿的写作都在此完成。71岁撤帐归家。其一生困苦清贫,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
  王渔洋一生著述浩瀚,诗论“神韵说”独树一帜,领导诗坛风雅50年,再加上入仕45年,官至刑部尚书,地位显赫,冠绝当代。蒲松龄则一生功名不显,穷困潦倒。两人一在京城做官,一在乡间为民,犹如萤火与日月争辉,天上与人间之别。
  虽然造物弄人,尘世戏情,但没有湮灭蒲松龄在文学上的追求,他的坚持最终使他与王渔洋并驾齐驱,成为那个时代两座不可逾越的文学巅峰。
  二、文风迥异,各领风骚。
  王渔洋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若明若暗的包含着故国之思。《秋柳》诗一问世,其名声大噪,立即引起大江南北之唱和,和者有顾炎武等数十人,该诗的影响力为王渔洋后来的诗坛领袖地位奠定了基础。他的中期诗歌则以《蜀道集》为代表。晚年,自选精华口授成92卷4000余首的《带经堂集》。
  他建构的神韵诗论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后一个重要学说,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主张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神韵说,是以诗人对自我人格的追求与文学价值的完善为目标,以自然山水为情感载体,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美学价值和审美意愿的总结与倡导,对于古典诗学和古典美学传统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王渔洋是古典诗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王渔洋一生留下了数量丰富的诗学著述,收录《四库全书》的有11种,分别是《居易录》《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精华录》《二家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渔洋诗话》和《衍波词》;列入《四库全书存目》的25种,分别是:《古欢录》《蜀道驿程记》《南来志》《北归志》《秦蜀驿程后记》《浯溪考》《长白山录》《广州游览小志》《琉球人太学始末》《国朝谥法考》《陇蜀余闻》《皇华纪闻》《华泉集选》《精华录训纂》《渔洋诗集、续集》《渔洋文略》《蚕尾集、续集、后集》《南海集》《雍益集》《萧亭诗选》《二家诗抄》《古诗选》《十种唐诗选》《载书图诗》和《五代诗话》;还不包括失传未列的著述。
  蒲松龄,一生致力于短篇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写作。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聊斋志异》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除《聊斋志异》(491篇)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俚曲14种,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字。
  三、斗转星移,传世惊殊。
  司马迁曾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讲的是:古往今来君王贤人不少,在生时显赫一世,风光一时,但是死后就消声匿迹。孔子一生并不显赫,可谓坎坷,死后却十分尊荣。由此,观王渔洋与蒲松龄之遇,犹若与此。
  王渔洋当年是大江南北莫不敬仰的“文坛领袖”,蒲松龄则偏居一隅,闻者甚少。有趣的是,经历400余年的历史沉淀,两个人在文坛、社会上的知名度却颠倒过来,王渔洋尘封于少数文学研究家的笔下,而蒲松龄则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其实,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经得起当代的眼光,还要经得起历史的眼光。王渔洋并非空负一代诗宗之名,但是由于作品过于迎合时风,所以只取一时的尊荣。蒲松龄文学意识反叛超前,虽生活穷困寂寞,但却妙手著文章,“国朝小说家谈狐论鬼之书,以淄川蒲留仙松龄《聊斋志异》为第一”,最终赢得了历代的传诵。
  四、恃才放旷,雅士斗文。
  文人相轻,斗文之风,自古有之。精彩的文斗,在于高水平的文人极尽文采之能事,运用超凡的思想与语言,使对方现场落败的一种竞赛方式。这些在不少文学作品以及现在的影视剧中都很常见。文斗的内容往往与所涉文人的作品一样,被人所津津乐道,奉为经典。王渔洋与蒲松龄,两位诞生于齐地有过交往的文学巨匠当然也少不了这样的段子,以彰显他们犀利睿智的文字锋芒。不管其为后人杜撰,或是的确有之。
  故事一当年,西铺毕家与桓台新城王家联姻,毕际有(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仲子)是王渔洋的从姑父。王渔洋回乡省亲,来西铺毕家看望姑母。毕际有设宴招待,并请在毕家设馆授徒的蒲松龄作陪。王渔洋对蒲松龄的才识早有耳闻,却从未领教过。王看到桌前有只狗在啃骨头,便装作醉酒大喊:“什么东西,我看必是狼(毕侍郎)!”毕际有闻后尴尬,却无言作答。蒲松龄见状,也装作很认真的样子看了看那只狗说:“大人错矣!这东西尾巴往上竖(王尚书),就是只狗啊!”王渔洋闹了个大红脸,心里暗叹:“蒲松龄果然才智过人,名不虚传。”
  故事二有一年,王渔洋过生日,拿什么作为祝寿礼物,蒲松龄有些犯愁。曾在清朝任过刑部尚书的王渔洋有很多官场的朋友,祝寿所带的贺礼肯定金贵。但蒲松龄却别出心裁,用两个瓷瓶装了水当酒作为贺礼。于是,穿着破旧的长袍戴一顶瓜皮帽,骑着他那头瘦驴从淄川赶往桓台新城。
  见到蒲松龄前来贺寿,王渔洋向在座的达官贵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好友蒲松龄先生。并且让人给在座的人斟上他带来的“酒”,带头举杯一饮而尽,众人也都跟着喝了。看到酒席上的人异样的表情,王渔洋就说:“什么是好酒,不辣不上头就是好酒。”
  过了一段时间,王渔洋回访蒲松龄。王渔洋前往淄川时,只骑着一匹马,带一个马童。蒲松龄就在王渔洋到来的前天晚上到村边的小河中钓了些鲫鱼,然后把自己养的羊杀了。等好友王渔洋到了,就把鱼和羊肉一起做汤,然后又做了四个青菜,与好友对饮。席间,蒲松龄耍起了小聪明,问王有鱼和羊肉的是道什么菜?王渔洋早知蒲松龄这道菜的寓意,答曰“鲜汤”。其实,蒲松龄原本是巧设一局,用“水煮鱼羊(与渔洋谐音)戏弄一下好友,可王渔洋也是聪明之人,用了“鲜汤”(鲜字,有鱼有羊),巧妙地回应了蒲松龄。
  故事三一天,毕际有宴请王渔洋,特请蒲松龄作陪。东家一时高兴,便提议说:“在座皆为饱学之士,何不对诗以助酒兴?”。以客为先,王渔洋见蒲松龄衣着寒酸,出口吟道:“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络纱,要穿绫络纱,须得官宦家。”
  蒲松龄笑了笑,顺口道:“三字共旁稻秫稷,三字同头屎尿屁,吃进稻秫稷,放出屎尿屁。”东家一听,赶紧打圆场道: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清淡酒,都是左右友,同饮清淡酒。吟罢举杯说:“来,咱们喝酒,喝酒!”一场妙对,王渔洋与蒲松龄结为知己。
  故事四某日,蒲松龄去王渔洋府上拜访,王渔洋自恃清高,有意刁难,便叮嘱门人讲:“就说我不在家”。蒲松龄闻后,在门上写了个‘午’字便走,门人不得其解,请示王渔洋,王渔洋说:“其义是牛不出头,骂我呢?速请来见!”
  在民间流传的这些段子中,人们往往同情弱者,所以在人生境遇中实际处于弱势的蒲松龄在文中表现的都比王渔洋更聪慧。
  五、互敬其才,风雅唱和。
  其实,在实际交往中,王渔洋“虽有台阁位望,无改名士风流。”,他与蒲松龄,敬重彼此的文学造诣,知己唱酬。对于这一点,著名蒲学专家袁世硕先生有评曰:“在王渔洋一方,他是以一位朝官、文学名流的身分,对一位本来不出名的文学作者发生了兴趣,赞赏其文字,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在蒲松龄一方,他是由于在怀才不遇和文学创作的困惑中,受到了这位高官、文坛泰斗的褒誉,使其在文坛地位有所提升,而感到非常欣慰,颇有知己之感,自然对王渔洋的为官清正与诗文造诣非常钦敬。”如此而已。
  我们从王渔洋与蒲松龄的诗文互酬中也可窥一斑。《聊斋志异》成书后,王渔洋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首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蒲松龄则作《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绝句,是为《聊斋志异》而作,也是王渔洋诗作最为流传的一首,初作此诗以其在文坛的地位对蒲松龄著作有推广提拔之意,后则因《聊斋志异》的流芳而得以永记其名其诗。
  王渔洋去世之际,蒲松龄以《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为题,含泪写下四首挽诗。其中第一首写道:“昨宵犹自梦渔洋,谁料乘云入帝乡。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儒林道丧典型尽,大雅风衰文献亡。薤露一声关塞黑,斗南名士俱沾裳。”极尽对这位恩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其治学的推崇。
  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掀起了一个研究蒲松龄的热潮,并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为主要内容的专门学科-蒲学。蒲松龄研究所、蒲松龄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于此时相继建立,蒲学专业学术刊物《蒲松龄研究》季刊创刊。全国蒲学讨论会相继召开了两次,淄博市蒲学讨论会已经召开了十多届。特别是2001年4月份召开的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更是取得丰硕成果。会议与会专家学者100多人,国外专家来自美、英、德、俄、日、意大利、加拿大、韩国、印度等九个国家。
  相比之下,王渔洋的相关影响与推介,无疑是落伍了。作为淄博人,我们当然也希望有类似“王渔洋研究会”这样的组织也擎“渔洋学”之大旗,将王渔洋先生的文学精神宣之海内外,从而使得这两座文学巅峰的考量得以续展。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