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月光下的诗——中秋摭谈“月意象”

2014-9-19 11:03| 热度:7358 ℃ |作者:水仙花|来源:宝应文艺论坛|我要投稿

  玉宇澄清,素蛾皎洁,月到中秋分外明。唐代的刘禹锡诗云“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我忽然想起在南大读书时,我的老师,诗人赵瑞蕻给我们开诗歌课,他说,诗歌分两种,一种 ...
  玉宇澄清,素蛾皎洁,月到中秋分外明。唐代的刘禹锡诗云“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我忽然想起在南大读书时,我的老师,诗人赵瑞蕻给我们开诗歌课,他说,诗歌分两种,一种是阳光下诗,一种是月光下的诗……今晚,庭院如积水空明,月光下的诗向我奔涌而来……
  古代诗人喜欢咏月,把月当作美的象征,就是因为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基本特色是一种女性情绪,说得更形象一点,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一种充满女性魅力的“永恒的微笑”。
  说到月亮,不能不提到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嫦娥的丈夫后羿射下天上九日后,变得狂妄自大。西王母赏后羿一包不死之药,美丽善良的嫦娥害怕百姓长期受后羿的祸害,就偷吃了后羿的仙药,飞升月宫。老百姓都认为嫦娥是得道仙子,可以在人间天上自由飞升出入,寄托了人们的浪漫情思。“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那只是诗人的寂寞,老百姓可不这样想。
  人们按照人间的面貌塑造了月亮世界,那么温馨,可亲,富有人情味,月亮成为人的审美观照对象。月亮明亮,美丽,温和,高洁,富于阴晴圆缺的变化,多姿多彩的月宫和嫦娥玉免的想像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阴柔之美和中和之德的源头。人们到中秋拜谢月神赐予的收获,五谷丰登,花好月圆,家人团圆,天伦尽享,福寿绵长,中国人天人相合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所以,月亮就成了中华文化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中国人特别钟情澄明而不耀眼,安谧而不沉寂的月亮,月光也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中国文人的心里。月亮的别称就有玉免,银钩,斜轮,蟾宫,桂魄,广寒,瑶镜,金镜,嫦娥,婵娟,玉环等七十多个美称。人们爱月,邀月,待月,赏月,祭月,拜月,追月,玩月,问月,吟月,对月,送月,并根据不同的情境称之为新月,霁月,弦月,眉月,蛾月,朗月,魄月,泻月,慧月,盈月,亏月,珑月,孤月,残月,缺月,晕月,寒月,冷月,恶月等,把月亮人化了,诗化了,赞美它,吟咏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月神文化,它传达千年不变的情怀,与中国山水画一样,含蓄,蕴籍,清逸,淡远,宁静,空灵,妙悟,没有色彩的喧嚣,而富于心灵的深远,成了一个永恒而美丽的话题。
  吟诵中秋诗词,不能不提起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把对亲人的思念又上升到普世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久负盛名。
  月亮在古今中外的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外国文艺理论把这称作为“移情”,中国古人把这曾经唤做“移世界”。南朝的周祗的《月赋》:“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写出了月的美感: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晋代的陶渊明在《闲情赋》说“月媚景于云端”,月不仅本身是美的,她还能为景物增添美丽。明朝文人张大复在他的《梅花草堂笔谈》里记述着:
  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荒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戏书此以信邵茂齐之语,时十月十六日,万历丙午三十四年也。
  月亮真是一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替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现在眼前。其实,月亮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形象的意义在于,每当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喟叹审美的感情无从表达时,就常常借助月亮意象去传达,感悟。月亮能移世界,首先移动的人的心灵世界。人们把爱和怨说成都是月亮惹的“祸”,究其原因,是“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即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但中国文人产生了“月亮心象”:
  月亮是美女的象征,“东方之日”和“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美貌,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月与佳人,构成了同性相配的稳定关系,也由此产生了许多月下怀思美人的情歌,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鲺……”皓月当空,清辉万里,诗人想念一位佳人,她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使诗人忧思焦虑,难以安静。《诗经》源头,形成了用月比喻美人的传统。宋玉的《神女赋》描写道:“其始来也,耀如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乐府有“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苏轼有“此时模样,算来是秋天月”“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的佳句。当然月亮也是美好纯洁的爱情的象征。潘漠华的《月光》诗描写在月光下等待,失望,含泪而归,“我垂着头儿,噙着泪珠,双手裹着裳儿,踏地茂草,交月光也踏碎了”暗喻主人公的心也碎了。著名的有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反复吟唱,情深意长。
  夜因月而有了生气,月因夜而尽显其意。月亮创造了空间美的境界真是气象万千。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有“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清丽,有“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朦胧,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相恋,有“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缠绵,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变幻。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的凄迷,有“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的恐怖等等。
  月亮照耀下的澄澈,宁静的境界,寄托了诗人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刘禹锡《八月十王日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亦心闲,况是清秋仙府间。陆游《〈长相思〉五》:“悟浮生,厌浮名,加视千钟一发轻。从今心太平,爱松声,爱乐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十分的洒脱和通透。
  月亮是故园的象征。故乡不仅仅是个地理位置,它是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诞生地,是母亲的外延。月神记录首往古岁月的云烟,反映着寻找母亲温暖怀抱的文化主题。望月思乡的诗耳熟能详的有谢庄的《月赋》中的“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徐祯卿的:“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屈大均的“吹笛关河夜,衣裳清露滋。谁能见秋月,不起故乡思。”李洞的《客亭对月》:“游子离魂陇上花,风飘浪卷绕天涯。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令人吹嘘不已。现代诗人沙鸥的《新月》诗:“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如梦如幻的意境,溢出的是浓郁的思乡情愫。人们望月思乡,从深层次来讲,它实质上反映着人们思念母亲重温旧梦之情,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和谐统一的心理。
  由望月思乡而生团圆和思亲怀人之情,是顺理成章的,曹植有“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我悲思,绵绵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写了对妻儿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白居易的“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说得一往情深。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悠远绵长。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描写了时值中秋,他却不能与自己苦苦思念的伊人相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还有一个“边塞月”,它是征人的乡愁,历史的见证。边塞荒凉,如霜的月色更撩人愁思,王昌龄在《从军行》歌吟:“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的苍凉不悲怆。至于李白的《关山月》则更撼人心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地,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声。
  月亮又赋予了人离愁别恨的意义。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男女分别,怅然伤怀,遥寄心曲。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王安石的“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苏轼的“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吕本中的“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学亏,待到团圆是几时?”真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然是孤独的,人生也是孤独的。月亮还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白居易的《中秋月》云:“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它几许人肠断,玉锡银蟾远不知”的隔漠,孟浩然的“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孤寂,秦观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迷茫无助,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幽居寂寞的痛苦。
  皎月横陈,普照乾坤,引发的是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人生如寄,年命迫促的主题一旦纳入月亮宇宙和历史意识中,就增添了一层神秘开阔的魅力。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范仲淹的“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自然宇宙的永恒,真实和清楚,更让人产生人生的短暂,空虚和迷惘。所以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词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匆匆,且为那永恒的江中明月祭拜一杯吧。
  “好诗多在明月中”,月亮激发了古今中外多少诗人的丰富的想像和情感啊。可我读这些诗,总感到一分忧伤。这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治世少,乱世多,善政少,恶政多。作为社会良心的诗人的咏唱的精神气质是伤感,这伤感是个概念,它拥有更丰富的内容,并不简单等同于情绪上的悲伤。它包含对人生短暂无常的空漠感,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世事沧桑,国家兴亡的感叹,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骄奢淫逸的控诉,对生灵涂炭,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恶丑的鞭挞……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有人生忧患和忧国忧民的情结,就借助月亮抒发出来。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是曹植在处境危难后借月下愁妇来抒发他心中的悲苦。一生坎坷多难的苏轼在《阳关曲》中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寄寓了对自己的行踪萍寄之感。现代诗人冯乃超的《苍黄的古月》诗:“苍黄的古月地平线上泣粉红的夜色邑露湿漫着野边有暮烟掩我心头的忧郁……用沉重的笔调抒写了古月的苍黄,“我”心头沉重的忧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没落,文化衰微的哀伤。当然这些诗是一种伤感的美,它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所以更能动人心魄,传唱不衰。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番瓜琐忆上一篇:回忆有花香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