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宝应县内水系的形成与发展

2015-2-26 08:22| 热度:16641 ℃ |作者:杨学年|我要投稿

  宝应县的内部水系,随着水源的变化和流域性河道的变迁,几经变更。明代以后,逐步形成灌排体系,经过四、五百年的治理,日趋完善。建国以后,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兴办了大量的防洪 ...
  宝应县的内部水系,随着水源的变化和流域性河道的变迁,几经变更。明代以后,逐步形成灌排体系,经过四、五百年的治理,日趋完善。建国以后,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兴办了大量的防洪、灌溉、排涝等中大型工程,同时,对县内水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使水利事业得到飞跃发展,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
  一、唐宋时期的水系,陂塘之利,甲于天下。
  唐代以前(公元六世纪),我县靠引塘水灌溉。当时西有白水塘、羡塘,中有津湖、白马湖,东有射阳湖、博支湖,据《淮南水道变迁史》记述:“陂塘之利,莫盛于此。”是水利条件最好的时期。那时,县内的河道,主要是连结湖泊陂塘,然后分布到田间。较大的河道有黄浦溪河,古称“夹耶”,是沟通射阳、白马二湖的邗沟故道。另一条河道,就是津湖、白马之间的支渠,经宝应穿城而过,就是现在的城市河。南有潼河,宽数十丈,于潼口寺出口入湖,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唐王朝在射阳湖屯垦,建立了射阳、天平一片的内河水系。宝应运堤最早只有湖边单堤,为宋江淮发运使张纶所筑,具体年份,旧志记载有差异,《明嘉靖宝应志》说天禧年间《民国宝应志》说元祐年间,两者相差七十年,均在公元十世纪。当时湖堤上建石埝斗门,以泄水为主,结合灌溉。宋泾河开凿于南宋嘉定八年,以朝代命名。泾河也是一条很早就有的河道,三国、隋、唐时,就是沟通东西的主要河道。其河尾太仓,就是隋文帝的粮仓。据《山阳志》记载:“明正统五年(1440年)修泾河坝,以通舟楫,景泰初知府邱陵建闸置仓,交兑盐城诸县漕粮。”
  二、明清以后的水系,建闸开河,发展灌溉。
  现有运河线路,是从明朝开始形成的,从明朝初年(公元十四世纪)到万历四十一年的二百四十六年中,先后在湖外开挖了宏济河作漕运,筑成全县九十里运河东西堤,并陆续建成子婴闸、沥清闸、江桥闸、氾水闸、瓦甸闸、朱马闸、刘堡闸、蔡桥洞、宋泾闸(即跃龙关)、城北滚水坝、三里沟闸、五里铺民闸、七里沟闸、十里铺民闸、八浅王家洞,九浅李家洞、黄浦闸、泾河闸等东堤闸洞十九座,西堤窑沟闸一座。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知县韩介上报开支河。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知县耿随龙筹官银白金数千两,募夫开东路沟渠,并捐助奉金及公费余款二百七十两,开运西阴骘河(现金湖至宝应航道),万历十七年(1589年)知县陈煃疏浚各支河通海口。从此,初步建立了县内排、灌水系。清康熙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将运堤闸洞进行整理,自南而北,归并为子婴闸、王家洞、张家洞、军河洞、王家洞、乔家洞(氾水以南)成家洞、张家洞(氾水附近)从家洞、范家洞,丘家洞(瓦甸附近)杜家洞、汤家洞(刘堡附近)跃龙关、儒学洞、李家洞(宝应附近)、黄浦闸、泾河闸(宝应以北),及西堤北闸。清代中叶以后,又相继建成小涵洞,泾河耳洞、三浅四洞、三浅五洞(即前涵洞、双涵洞,原淮安县命名)、黄浦耳洞及西堤叶云闸、叶云洞、王鼐洞、梁淮洞、三里沟上下石闸(又叫通湖闸)南窑闸、瓦甸闸、七里闸、民国时期又新建朱马耳洞、新民洞。前后几经调整归并,到建国前为止,东岸有子婴闸、风水洞、军民洞、永安闸、胡成洞、张成洞、郎儿洞、从家洞、朱马耳洞、朱马闸、汤问洞、新民洞、跃龙关、孙家洞、学洞、乔洞、黄浦闸、黄浦耳洞、双涵洞、钱涵洞、泾河闸、泾河耳洞、小涵洞。西岸有叶云洞、叶云闸、王鼐洞、梁淮洞、北闸、南闸、七里闸等闸洞三十座,并配有相适应的灌排水系。那时的河道大多是灌排不分,或上排下灌,也有少数专用的排水河道。
  我县的入海去路,原来全部排入新洋港支脉,经盐城北门天妃闸入海。从历史痕迹来看,我县旧有水系全部是东西向,汇集于广洋、射阳等湖,经黄土沟、宝应大河,经过水洪等口门输入新洋港水系。后因沿海垦区逐渐东移,新洋港线路加长,加之1931年以后,盐城筑起大圩,堵塞了部分河道,向东去路受阻,因而部分地区被迫压向东北射阳港。那里北有淮阜高水压境,且入海线路又加长,所以排水条件日趋恶化。关于这一点,我县关心水利的先辈早有察觉,他们认为:“各闸洞以河为喉,以广洋、射阳诸湖为腹,以串场和为尾闾,以海口为归墟,海口不通,则串场河不流,则诸湖高仰,诸湖高仰,则支河旁溢。……不浚海口是为引水占田,不浚支河,是为设阱自陷”。
  三、旧水系的布局及其特点:淤浅弯曲,机会均等。
  明清王朝早有规定,运堤水闸官建官修,以泄水为主,兼以灌溉沿运以东大面积民田。涵洞民建民修,专为灌溉沿运高地,有的是地主专为灌溉自己的土地而修建的。灌溉水系基本上灌排不分,但在总的布局上也有相对的分工。以泾河溪河为例,钱涵、小涵灌溉沿运高地,退水入泾河,到蔡桥段以下又以泾河作灌河,两岸分别排水入水位较低的绿草荡、邵家沟;双涵洞和乔家洞,灌溉溪河上游高地,排水入溪河,小垛以下,又以溪河作灌河,排水入邵家沟、中心荡等排河。为划分高低排水区,紧靠溪河北岸,又有一条和它相平行的地龙河,以便将低水通过小垛地龙排入邵家沟。这样高低地排涝分开,使回归水得以充分利用。
  其次,旧有河道的特点是浅窄弯曲,沟河相通。其作用是抬高上游水位,以降低提水扬程,排涝时亦可滞纳高地涝水。一般沿运高地涝水两三天才到东荡。照顾到圩田积水抢排入荡。同时沿运地区,也安置了一部分湖泊洼地调蓄雨水。如灶户荡、刘家潭、胡网子等,这些土地,荒而不废,生长芦苇蒲藕等经济作物,以发展沿运地区副业生产。各条河道,以湾道代替节制建筑物,翻开旧地图,在地面高差0.5米左右的地方,都有较大的湾道,有的象S形。如泾河的余家湾、溪河的吴家湾,郎儿河的大官庄,永安河的毛家湾等。采用“三湾抵一坝”的方法,调和上灌下排的矛盾。各干支河道形成坡地水网,舟楫四通八达,既方便运输取肥,又促进农工商的综合发展。以南乡涵子河为例,沿线小尹庄、王通河、氾水镇碾坊、米厂、粮行林立,成为南部粮食集散市场,兴盛时期,这三处碾坊机米厂近三十家、以出产糯米著称,吸引了通、如、海、启、泰、靖等地粮商,旺季粮船靠镇停泊达数里之遥。在里下河素来享有“卖不尽东南,买不尽西北”的盛誉。这一带还是粮、油、棉、布交流的场所,经济比较活跃。在农业生产方面,农船也是田头作业的主要运输工具,运肥、运粮、运把都靠农船。一般种田十亩以上的农户,都少不了农船,因为船只能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
12下一页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林溪旧事上一篇:宝应文史的三个错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