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闲话“筷”之俗

2015-3-30 18:02| 热度:5049 ℃ |作者:黎眀旣起|来源:金湖论坛|我要投稿

  华夏大地是筷子的故乡,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筷子文化充满神秘的东方色彩。远古时期,人类祖先“茹毛饮血”时,主要靠手抓撕禽兽生吃。火发明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由于火焰炽热,需借助 ...
  华夏大地是筷子的故乡,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筷子文化充满神秘的东方色彩。远古时期,人类祖先“茹毛饮血”时,主要靠手抓撕禽兽生吃。火发明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由于火焰炽热,需借助竹枝、树枝一类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久而久之,先民逐渐学会用两根细长的竹条或木棍来夹取食物,这竹条或木棍便是“筷子”的最早雏形。
  筷,古名曰箸。《礼记·典礼》有“饭黍毋以箸”之语,《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也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箸”者,饭危支也”。饭危支即倾侧之意,吃饭持箸,自然倾侧,故称之。明代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不停地往前行,以捷足先登码头最为得意。而“箸”同“住”谐音,住又有停止的意思,故谓不吉利之语。在船上吃饭时,人们自然而然地反其义而用之,改住为快了。又因箸这种工具大都以竹制成,便在“快”字上头冠以“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多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个“子”字,于是“筷子”一词应运而生,沿用至今。
  筷子源远流长,种类甚多,制材也琳琅满目。殷商时期有象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还有光可鉴人的漆器工艺箸;魏晋南北朝时,帝王常以金丝镶嵌红木箸赏赐百官;唐代宫廷宴饮多用金箸;五代的后蜀则用贵重的沉香木制成木质箸是为珍品;宋代的铜、玉箸闻名遐迩;明清两代用箸,不仅用料考究多样,而且在工艺上也是精品迭出,蔚为大观;民国初年,杭州筷匠潘阿四别出心裁,将有名的特产天竺筷,镶包银质如意头,又在筷上烙、印不同造型的“喜”、“寿”字样,更加招人喜爱。小小两根筷子上可题诗刻联、绘画,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更是繁多,色彩、图案、造型亦五彩纷呈。“筷子世界”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古老的筷子,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给我们留下众多的咏筷诗文和历史掌故。如诗人李白《行路难》中写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离京时食不下咽心情忧郁的真实写照。文人程良规吟诗,对筷子作维妙维肖的描绘:“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诗句对筷子那种甘愿做人嫁衣的境界,发出由衷地赞叹!朱淑贞有《咏箸》诗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两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用的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云:“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诗句说的是西汉谋士张良“借箸”帮汉高祖谋划天下大局一事,道出自己的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赏识。诗人赵凯写《西餐》诗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支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蓝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流传于世的楹联众多,其中有一幅咏筷联:“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钦。”
  民间还流传有以筷子为谜底的谜语:“姐俩一般高,吃饭就摔跤,谁的脾气大,洗洗气全消。”、“兄弟二人一般长,进出厨房总成双。酸甜苦辣千种味,都是他们先来尝。”《魏书》中有一则谜语:“眠则俱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脏不入己。”形象逼真,诙谐有趣。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用筷子作喻的:“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折不断。”喻团结有力量;“电线杆子作筷子——大材小用”喻才非所用。形容光棍汉:“筷子夹骨头——三条光棍。”说一个人支撑局面:“一只筷子吃面条——独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古往今来,有关筷子的趣闻逸事甚多。“击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薳在《春诸记闻》卷八中记载的一则佳话:南朝刘宋时的柳恽一次赋诗,正在酝酿之时,用笔敲琴,门客中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生活中,借筷子为乐器的例子在文艺舞台上迄今有见。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之一,系清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多由一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里,筷子又被作为舞蹈表演的用具。这种舞蹈历史久远,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起初只为男子独舞,解放后发展成男女群舞。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执一束红漆筷,伴随乐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脚等部位,并时而击地,时而互击,时而旋转,时而跪蹲,两肩和腰随之相互扭动,边打边舞,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场面动人,具有浓厚草原气息,是牧民欢乐生活的反映。民间还有用筷子敲击碟子的舞蹈,碟声悦耳,舞姿优美,别有韵味。杂技节目中,亦有借筷子为表演道具的。在传统戏曲舞台上,也能见其踪影。“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娱乐活动,《刘氏出嫁》便是蜀人“搬目连”所必不可少的开场戏,戏中新娘上轿时,就要撒二十四双筷子并唱“撒筷歌”。此乃民间借筷子讨口彩以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心理在戏曲中的艺术再现。
  筷子跟绘画、雕刻联姻,经艺人之手巧妙点化,又可制成高级精美而魅力独具的工艺品。小小筷子,方圆有致,式样精巧,或烙画,或镂刻,让人观赏把玩,爱不释手。例如,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桂林的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还有广东的乌木筷、福建的漆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山东潍坊的嵌银丝硬木筷、杭州的天竺筷等等,皆是中国筷子大家族的名品。清代,云南武定县出了个烙画筷子的名艺人武恬,他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瀛州十八学图》,所绘人物须眉衣饰,一一生动,其技艺号称天下无双,出自他手的工艺筷亦是身价百倍。四川江安的竹簧筷驰名中外,一九一九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优胜奖章。此筷创制于明末清初,以节长壁厚之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所刻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余个品种。据说,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簧筷,单是两个狮头,有时竟要雕上三百至四百刀才能完成。其做工之细,技艺之精,委实令人叹服。这筷画、筷雕,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殿堂中独具民间特色的一员。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筷子的身影时见,小说家常借它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的目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世人熟知。其中写道:曹操宴请刘备,席间对刘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很警觉,意识到这是对方在试探他,忙趁窗外惊雷炸响之际,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胆小怕事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操的戒心,化险为夷,保全了自己。
  据《寝馔古今谈》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将金筷子赐给宰相宋璟,赞扬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唐宣宗曾打算把永福公主许配给臣子于琮,可是永福公主不愿意,又不敢直说,于是在吃饭的时候,将一根筷子折断,宣宗见筷子不成双,遂知公主不情愿而作罢,成为历史上“折筷断婚”的典故。至于《红楼梦》中王熙凤用四楞象牙镶金筷夹蛋戏弄刘姥姥,就更是广为流传的趣话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描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还配有“银镶杯箸”,范进却退前缩后不肯入席。汤知县不解其故,经张静斋点拨,“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箸”,范进仍不进餐。再换上一双白色竹筷,“居丧尽礼”的范进才用之在燕窝碗里捡了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原来,在这个装腔作势的守孝举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反倒是无关紧要的了。通过这段不动声色的“换箸进食”的描写,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满口“诗云”、“子曰”的白发举人,其实都是蝇营狗苟的伪君子。诸如此类在文学作品中举不胜举。
  筷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特产,一种古老而文明的就餐用具,魔力般印在人民心中,在文化领域具有奇特的影响力。为感谢筷子一日三餐无悔无怨地为人类服务,域内城乡在播种、插秧、收获、乔迁、过生日、婚嫁的喜庆宴席上,都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本境是礼仪之乡,人们的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餐时,筷子一定要对齐,码放在饭碗右侧,不可横七竖八地随意堆放。并有多种用筷禁忌,罗列于下:
  一忌,击盏敲盅。在菜肴没有上桌前,一定要耐心坐等,不可用筷子敲击盘碗。
  二忌半途筷。就是不能把夹住的菜又放下,再夹另一种。
  三忌游动筷。即手持筷子,在菜盘中间来回挑拣。
  四忌吮筷出声。在进餐时不可用嘴反复嘬筷子并发出声响。
  五忌剌筷。指以筷代叉,插菜进食。
  六忌窥筷。指手持筷子,东张西望。
  七忌签筷。指以筷子当牙签,挑剔牙缝。
  八忌泪筷。指夹菜途中,筷头上的汤汁象泪珠一样滴落不停。
  九忌筷插饭中。指帮别人盛饭时,把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犹如上供的做法。
  十忌点筷。即用筷子指点主人、客人或厨师,这是对他人极大的不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间用筷禁忌仍具有参考价值。一个人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就应在进餐用筷时有所讲究,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否则会被周围的人视为缺乏教养,贻笑大方。
  面对这人人都离不开的进餐用具,可以引发很多感悟,从中能学到一些看似平常且又深奥的科学知识。使用筷子全靠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挑、拨、拌、扒、戳食物,不仅五个手指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控制手和面部肌肉要比其他运动区域复杂得多,肌肉活动剌激了脑细胞,从而有助于大脑的发育。科学家们经过多年悉心研究和测定,从生理学观点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筷子的理想长度为使用者身高的百分之十五,或者为食指与拇指间张开距离的一点五倍。用筷子进食时,能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这说明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具风采。
  此外,时事报道中的筷子问题,已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一次性筷子的泛滥。有专门从事环境问题研究的专家调查统计,如果按一棵成材树能加工一万双筷子计算,中国每年仅对日本出口的二百多亿双一次性筷子,至少需要二百五十万棵树,砍伐数万平方千米的森林。而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百分之十三,排世界第一百二十一位,却大量砍伐林木生产一次性筷子换取外汇,这实在值得人们深思。
  作为一种循环资源,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是一种非常好的再生产原料,这方面日本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每回收三双筷子就可制造出一张明信片或一张A4复印纸。一些不能用于生产纸张的筷子,可与其他材料混合加工后,作为燃料提供给火力发电厂。中国要使筷子持续发展的话,就要考虑资源的再生。因此我国有专家建议:
  一是在砍伐树木的同时加强对采伐后的树苗补植,以保持森林面积不变;
  二是有计划地推行“间伐”式作业;
  三是应以竹子为原材料制一次性筷子,因为竹子生长周期短,栽种面积大;
  四是尽快建立回收措施,以防资源浪费。这些是筷子事业向前发展的最佳选择。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父亲的目光上一篇:清明时节忆父亲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