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五月,劳动者的盛节。宝应天元大酒店日月潭厅,热闹非凡,近百名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人人神采飞扬,容光焕发。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忆青春岁月,叙(续)广洋友谊”联谊会,纪念宝应县塑料厂建厂四十五周年。文革时期,有过“五·七”干校、“五·七”学校,这群人却是宝应“五·七”工厂的特殊劳动者。他们既不是工人,又不是农民;既不是军人,又不是知青。特殊时期造就了特殊人群。因为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经历把他们相聚到这里。 1970年5月, 县政府出文组建“五·七” 式工厂—宝应县塑料厂, 一群城市里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在到农村去的热潮中,满怀着青春的梦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高喊着“炼一颗红心, 磨两手老茧”的口号踏上了天苍苍,地茫茫,举目望去皆鱼塘的广洋水产养殖一场。在军事化管理模式下,开始了半工半农的劳作生涯,由此翻开了青春时代的新篇章。 这群人在这里吃过忆苦饭,干过农家活,睡过稻草铺。白天繁重的劳作冲淡了对家的思念,夜晚,女生或抱团痛哭或蒙被抽泣;男生或二胡弹唱或聚集聊天。一时间,歌声、二胡声、吵闹声、欢笑声打破了夜空的宁静,淹没了女生的哭泣声。 清晨,青年男女在操场上一圈圈奔跑,“一、二、三、四”的操练声响彻天空。夜间,哨声一响,男男女女必须在五分钟之内打好背包跑步到操场集中。男生被指派到漆黑阴森的坟堆里取回“情报”;女生被命令到大圩上查看“敌情”、站岗放哨。 烈日炎炎的酷暑留下这群人在田野里耕种的身影;寒风凄冽的夜晚留下这群人破冰中趟水抢收芦苇的割柴声音;狭窄陡峭的翘板上留下这群人搬运塑料卷的足迹;深夜,灯火通明的车间里留下这群人紧张忙碌的生产场景。 这群人学会了种菜、喂猪、养鱼、割麦、栽秧、摘棉花,男生还学会了撑船、捕鱼捉虾。每当收获成果的时候,男男女女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像炸开了锅一样,真是乐开了花,忘记了又红又肿的肩膀和满是血泡的手掌。闲余之时,男生打篮球、练举重、玩单杠;女生纳鞋底、织毛衣、拉家常。有人去集镇理发、洗澡、采购生活用品;有人在宿舍里写家书给亲人汇报工作生活情况;有人在学习文化知识;有人在会堂里紧张地排练京剧曲目。在物质、文化馈乏的年代,这群人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丰富了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 广洋湖,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无边无际;绚丽多彩的晚霞映红了大地,这群人扛着锹、抬着筐、唱着歌儿走在回归的路上,那时的场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生活虽然艰苦,但吃的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呼吸的是清新、无污染的空气;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田野;相伴的是纯真无瑕、朝气蓬勃的年青人群。此情此景,恰似一幅现实版的“桃花源”。 这群人在军事化管理,“五· 七”化的劳作,集体化的生活环境中磨练了意志、 健壮了体魄、塑造了品格、积累了经验、增进了友谊。这群人的五年青春时光,在广洋湖畔用汗水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梅香扑鼻皆自苦寒来,经过社会变革,这群人中产生了大学教授、企业家、政府官员、企业老板和企业高管、生产骨干、技术骨干、宝应好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改制下岗、买断工龄、面对挫折的时候,这群人不依不靠、不屈不挠,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开拓出一片适应自身生存的新天地。有人经过打拼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有人成为收入颇丰的私营老板。不寻常的经历成为一笔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经过45年的风雨洗礼,这群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平凡中见伟大,他们这种逆境崛起的拼搏精神值得学习,值得点赞,更值得后代传承。 谨以此文纪念“五·七”工厂——宝应县塑料厂建厂四十五周年。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