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宝应县人社局团委组织开展了以学习研讨《已耕岁月》励志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交流演讲活动。并对演讲稿件进行了评选,激发团员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耕耘、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励志有为青年。(优秀稿件选登一) 一蓑烟雨任平生 干娅萍 岁月是一段漫长的旅行,路上除了鲜花与掌声,还或多或少有陪伴你成长的磨难与曲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受尽凌辱,夹缝生存的司马迁,卧薪尝胆,才奏响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绝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杜少陵,翻越困难,才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几经波折,多次被贬的苏东坡,迎接风雨,才生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境。 苦难,是成长的动力,是人生的考验。《已耕岁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激扬迸发的情感,真实直面的向我们讲述了周以耕先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敢于拼搏的一生;记录了周以耕先生在不同时期、经历苦难、勇闯难关、收获成功的事迹,催人奋进,引我深思。同在宝应生活工作,同饮大运河的甘甜乳汁,同赏荷乡的万里荷花,书中的一切一切让我身临其境。读起来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停。掩卷遐思之间,又影响深远,振聋发聩。于心灵以抚慰,于生活以激励,于工作以榜样学习。 作为一名90后,生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在祖国的庇佑与呵护下,吃喝无忧,接受教育,享受着和平发展带给我们的种种甜果。苦难于我而言,似乎模糊且空洞,但在人生的道路上,谁又会一帆风顺?谁又不会经历风雨?生活上遇到的坎坷,工作上面临的难题,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压力……于我们而言,都是新时期下甜蜜的“苦难”。 面对苦难,有人自怨自艾、随波逐流、虚度光阴;有人被困枷锁、精神崩溃、选择轻生;更有甚者,生出仇恨社会,报复社会的阴暗心理,违反社会公德,知法犯法,给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每每看到这些新闻,心里很是难过,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已耕岁月》不仅仅是一本自传,更是一碗心灵的鸡汤,它给在苦恼中徘徊的人带来抚慰;给身陷困难的人带来一剂良药;给面临苦难的人带来一份激励。使人直面困难,战胜苦难,让人生的弱者成长为人生的强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黑夜固其漫长,但黎明终会到来。 于宝应而言,我亦是一位外乡者。我的第一家乡是安徽马鞍山市。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机会,考到宝应县,初到宝应,感到很孤单,没有亲人朋友的陪伴,听不懂宝应方言,工作上更是陌生,刚跨出校门的我甚至还没有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角色上的转变。初来乍到,一切生疏,碰了一鼻子灰。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极力告诫自己,一切都不可怕,只要你够努力,够认真,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首先我摆正心态,努力适应宝应的新生活,听不懂宝应方言,我就主动跟房东交流,下班回家多同他们交流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应话虽不会说,渐渐已能听个十之八九。接下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不但听懂还要会说宝应话,我意识到,讲好宝应话是生存发展、干好工作的基础;其次工作上,我积极主动,多听多看多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谦虚的向领导、同事请教,很快适应了本部门的工作节奏。 宝应这方热土,到处都有热心的好人,帮我联系食堂,解决我的吃饭问题;小伙伴们,更是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丰富了我工作之外的业余生活,让我更快的融入了宝应这个新环境。如今,偶能为自己努力工作带来的收获感到一丝自豪,偶能为自己在宝应闲适生活感到一些满足。我已在宝应成家落根,宝应已是我的第二家乡,宝应滋润着我成长发展。 走过了20多年的岁月并不算长,我的工作生涯也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更大的难题,但我并不畏惧,因为《已耕岁月》这本书,给了我前进的动力,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境,向困难斗争,向作者学习,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一步一个脚印,耕耘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宝应县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 干娅萍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