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淮巨观”重现宝地 专访宝应泰山殿重建工作规划设计相关负责人 备受瞩目的宝应泰山殿重建工程即将动工建设,为弘扬宝应历史文化,打造宝应新的旅游环境,推动泰山殿重建工程建设,《宝应日报》将辟专栏宣传泰山殿重建工作。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该报将择优采用。 重建宝应泰山殿有何重大意义?重建后的宝应泰山殿又是怎样?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宝应泰山殿重建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规划设计部相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泰山殿是有史记载的江淮区域最大的庙宇,原址位于县城北门大街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100余亩,有前后八进,殿堂310余间,运河岸边瑰丽的皇华亭是专为迎接明清帝王驾临而建造的,“天下第一名山”山门匾额系乾隆皇帝所题。中国古典十大情缘小说之一的《明珠缘》第一回对其宏伟规模作了详尽的描述:“宝应县城北泰山庙,香烟最盛,四季皆是,挨挤不开,香气尝闻四五十里。”历代《宝应县志》则称其“飞檐高耸,金碧辉煌,气势宏大,香火之盛为东南冠”,有关泰山殿建筑的佳话和传奇轶事则名闻遐迩。然而这座江淮巨观、神州宝刹却因屡遭战乱和火灾,至二十世纪中叶,除了门前的一对石狮和山门廊柱外,已荡然无存,成了九十三万宝应人民和广大宗教界人士以及海内外宝应游子心中永远的思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再现宝应泰山殿昔日辉煌的因缘已经成熟,秉广大市民之宏愿,特提出重建宝应泰山殿,逐步恢复其宏伟规模,为运河名城增添亮点,为生态宝应再造景观。一是重建有利于落实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打造运河文化的战略决策,以实际行动支持大运河申遗工作;二是有利于推进老城区改造工作,治理环境污染,提高老城区居民生活水平;三是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三产服务业的经济增长。以泰山殿核心景区,与古城、古街区、古城河、古桥、古建筑相联,与运河风光带构成古文化板块,让游客到宝应留得住、有得看;四是有利于凝结全县人民和海内外赤子的宝应情结,焕发宝应古城宏伟建筑的光彩,推动古城保护工作;五是有利于弘扬宝应古文化,重振汉唐旺邑的雄风,使中国荷乡、生态宝应的美名传扬天下,为子孙万代造福。 “重建后的泰山殿历史文化景区,将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千里京杭大运河上一道靓丽的历史人文景观。去年,委托上海大学数码工程学院进行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并融入社会大讨论,反复修改提交政府讨论后,目前,已批准进入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该负责人介绍说。 “泰山殿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位于古城正北端,临京杭运河,依托泰山殿古寺,总占地面积180多亩,总建筑面积94000平方米,分佛文化展示区和综合文化服务区两大板块。 佛文化展示区以历史传承为据,融天、地、人为体,汇儒、释、道为寺,圆千年舍利于塔,通佛、法、僧三宝地。经六渡桥,乾隆皇帝御笔“天下第一名山”牌匾悬挂于山门牌坊之上,穿过波若门,便是7744平米的山门广场。正北是山门殿,主供奉弥勒、韦陀,四周为四大天王守护,山门殿左右售票厅、接待厅、游客接待中心和法物流通处。第二进正殿文殊殿,左右十殿阎罗殿。第三进为普贤殿(无梁殿),殿内供奉二十八宿神像,东西陈列历代名人书画碑廊各530平米。第四进正殿为碧霞宫,长廊与两翼建筑群相通。第五进正殿为三圣殿,左右偏殿各200平米,院落东西两侧为菩萨殿325平米。第六进正殿为大雄宝殿,左右为菩萨殿、卧佛殿。过丹墀桥是第七进为观音阁。第八进院中耸立着高61.9米七层佛祖舍利子塔,塔身主体由楠木构建而成,塔下地宫供奉着尊贵的佛祖释迦摩尼佛真身舍利。泰山殿重建,利用运河古道低洼地形,在泰山殿寺庙建筑群地下设万佛堂,其东侧为门市用房、佛艺礼品、佛缘产业、佛韵茶街,东侧综合文化展示区,由南至北,依次为法物流通处,九曲廊桥、休闲茶社、博物馆、管理用房、美术馆、办公用房、碑林及绿化用地、上客房、佛学院、斋房、寮房、方丈室和藏经楼。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