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铁桥口忆旧

2016-10-5 09:14| 热度:6294 ℃ |作者:梁鼎成|来源:宝应文化|我要投稿

1956年残冬,天气严寒,河湖冰封。宝中放寒假,同学们个个归心似箭,纷纷步行回家。因下河帮船停航,年仅12岁的我无法成行。寄居南门外大街的谭大舅爹爹家。小住三日,眼看春节将近,化冻开河无望,只好选择陆路。腊月二十五日早晨,大舅 ...
  1956年残冬,天气严寒,河湖冰封。宝中放寒假,同学们个个归心似箭,纷纷步行回家。因下河帮船停航,年仅12岁的我无法成行。寄居南门外大街的谭大舅爹爹家。小住三日,眼看春节将近,化冻开河无望,只好选择陆路。腊月二十五日早晨,大舅爹爹携我去宝应城北铁桥口,准备雇毛驴,把我送到曹甸,然后再跑头二十里回安丰。
  当时的铁桥口,除东边连接农田和土路外,长度和现在差不多。从头到尾,宽度2~3米不等。两边低矮的草房瓦屋相间,大多是前店后院加住房。南货店、百货店、磁麻店、锅席店、茶食店、裁缝店、理发店、银匠店、铁匠铺、竹匠铺、洗澡堂、六陈粮行、客栈、面馆、饭店,还有佛寺道观等等,一家挨着一家;炸油条的、打烧饼的、开肉案的、烀烂藕的、卖柴草的,见缝插针摆摊设点;挑担子的、扛笆斗的、推独轮车的、牵毛驴的,东奔西走,来来往往。正好家家忙着置办年货,一路上人头攒动,人声嘈杂,呈现出一派商贸兴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切至今仍是不时在我脑海中闪回的镜头。
  铁桥口作为地名,源自明代邑人郑牧。史书上说他“读书探精,作事循矩,轻财好施”。其曾祖郑得官至高州知府。朱元璋大败张士诚,欲屠苏州。郑得致书好友刘基和宋濂,请二人劝驾,使苏州免遭劫难。其祖其父,亦有不俗建树。某年春日,郑得过北郊历坛东,半路(五里沟)河水漫溢,过往极艰。为方便行旅,他捐二百金修桥。《史记·平准书》中说:“马一匹则百金”,良马价格不菲,可见出手不低。县令议起夫役,郑得不愿劳役百姓,又出钱募夫。桥成,名曰:铁桥。为此,我借晨练之机,请教已届米寿的陈玉泉老人。他家在城北,常去铁桥口。他说,铁桥为砖拱桥,宽约2米,并非铁构件筑成。命名铁桥,可能是取“坚固似铁”之意。事实证明,此桥历数百年而不毁,并非豆腐渣工程。
  铁桥口原有两座桥。西边是跨越窑河的通海桥,东边是架设在五里沟上的铁桥。如今,通海桥下可见流水潺湲,而铁桥则难觅踪影。缘何如此?久居当地的市民说,铁桥早就埋在地下。二十多年前,五里沟全都被水泥预制板覆盖,上面建了一幢幢楼房,铁桥也就难以幸免了。亏好“铁桥口”三个字还在,让人们追思郑牧当年独资建桥的义举。这就如同黄土垅中掩埋着的英雄一样,坟墓也许圮毁了,他们的大名和功勋,依然芳香着人间。
  铁桥口全长一华里以上,是城区几个带“口”通道中最长的一条,曾作为城乡的界限,横亘在县城的北缘。然而,时过势迁,它早被向北不远处又宽又长的泰山路取而代之。如今在泰山路上以北,相继出现了大昌路、北河路、宝胜路等一条又一条平行线。宝应县城必将越来越大,越变越美。身居其中的铁桥口,也会与时俱进,同步发展。我以为,铁桥口也是口,是口就要唱歌,在奔赴未来的大道上,定会唱出更加悦耳的歌!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宝应的戏园子上一篇:孝义井巷口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