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一风了去的宝应南城遗事

2012-11-29 16:52| 热度:7833 ℃ |作者:咬定青山|来源:网络|我要投稿

初夏的清晨,天亮得格外早,这个时节我天刚泛白就起床。早凉中人们还在熟睡,为我留下一片宁静,无名的意念常常驱使我去探访一下久违了的宝应老城。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目标,只为体验那心灵上的一丝微弱的震颤,找 ...
    初夏的清晨,天亮得格外早,这个时节我天刚泛白就起床。早凉中人们还在熟睡,为我留下一片宁静,无名的意念常常驱使我去探访一下久违了的宝应老城。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目标,只为体验那心灵上的一丝微弱的震颤,找寻那疑似失落的灵魂。那里避开了新城的繁华和喧嚣,长街斜阳,行人稀疏,老屋旧曾谙,仿佛一帧水墨长卷。宝应古城,一部青砖砌成的史乘大著,文章风雅,忠孝仁义,透过历史的烟雨浸润在秦砖汉瓦之间,危楼简舍诉说着艰辛和温情交织起来的生活方式。我在思索,在这千年古街上是否还能找到家国万里的归程,在绿意阑珊的深巷里是否还有我的故园家祠。
一.相见不相识的小南门与迎秀桥
    小南门在什么位置,当然在古城墙的南线,即今天南城根路第二人民医院的西侧,宝应大桥东坡北面。这里有一条向北直达泮池的古街叫小南门街,这个街口当是小南门所在。
    然而从这个街口向北约一百米处,有一处酷似门洞的建筑遗存,有人挂了一个搪瓷红牌,上面写着“小南门遗址”。小南门怎么北挪了百米到城里面来了呢,如果这是瓮城的城门应该是在南城根路的南侧啊。
    寻访年长者,都说确实不是小南门,但这个建筑遗存究竟是什么却说不上来。我仔细观察这个门洞,东侧门廓石块上曾刻有文字,今被人凿去,无一字可辩;内外没有门窝,无法安装城门;沿墙向东五米可见墙的端口,可见此墙不是太长,只有十几米。此墙如向两侧延伸,向西须跨过市河,向东是贾家巷,这显然不是城墙。
    查《县志类编》庙制:“圣殿三间、东西庑各十间、祭器库一间……泮池桥南照壁墙一道”。再看万历、康熙、道光志上的《学宫图》,在泮池桥南面,带门洞的照壁历历在目,原来这个“小南门遗址”却是学宫的照壁。
 
    这个卓尔不群的照壁,上面开了个门,居然把县里搞文物保护的人弄糊涂了。以我所知,照壁上开个洞还是有的,照壁上开了门的,尚未听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想起陕西白水县仓颉庙照壁上开洞的妙解我恍然大悟。
    宝应自筑城后,科第乏人。明万历年间,知县韩介听信风水先生建议,在正对学宫的城墙上开一个门,迎来南湖秀色,以期科举隆兴。于是韩介塞了小东门,新开小南门,取名迎秀门。明代南城根路西南一隅是一片浅湖,既然想从南面迎来湖水之灵气,那这照壁上一定要开一个门,如果没有门,这道照壁岂不挡住了风水?
    风水神话犹不可信,吊诡的是万历以来我县文风蔚然、科举绵盛却是事实。在三年一届的春闱中,明清两代共出进士54人,至嘉庆七年,我县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就齐了,本邑朱氏有兄弟三进士,刘氏家族有一榜三进士的科考佳话。
    试想去年学宫增建改造时,若对这个有门洞的照壁因其旧制,复其古貌,多么怡人心愿,这种形制的照壁在全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如今有人说状元桥也叫迎秀桥,我想这是沿袭讹误的结果。秀是指南湖秀色之秀,不是秀才的秀。没有迎秀门也就没有迎秀不迎秀之说,秀在南湖,是向南迎,而不是向北迎。迎秀桥当与迎秀门相邻,是状元桥向南四十米至今尚存的那座无名小桥,这一点可从万历县志中得到印证。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状元桥叫迎秀桥也是有根据的,《道光县志》不就是这样说的嘛。历史问题应该循古追远,探究本源,因此《万历志》比《道光志》更具说服力。《道光志》虽然在《学宫图》和《县治图》上把状元桥说成了迎秀桥,但在文字上却如是说:“迎秀桥在范水镇南首,乾隆已卯年建”、“状元桥旧名亦玉带桥,在学宫前泮池南,砖砌。道光五年邑人徐攀桂易以石。”同一部县志出现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焉能不是阙漏?
    《道光城域图》中原迎秀桥的位置没有画上桥,这并不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小南门在,那么小南门街就存在;路在则桥必在,或因年久失修,早已圮废,好事者放上几根木棍,让人将就着过河,这里实在不堪称之为桥了。
 
    桥名口口相传,讹误藉此产生。我曾问朋友你家住哪里?答曰:中港大桥。再问:中港大桥处于何方?答曰:城镇医院向西就是。我明白了,现在“港人治港”,宝应大桥也有中港人的一份。
    如何看待道光志中的阙漏,这部《道光志·跋》有一妙语,值得写文章的人与读文章的人共勉:“夫人能纠人之失,而不能自纠其失;今人能纠前人之失,而不能保后人不更纠今人之失,著述之通病也。然唯恐人纠我之失,而遂不纠人之失;唯恐后人更纠今人之失,而遂不敢纠前人之失,抑又私矣。”道光县志计有十册,卷帙浩繁,出非一手,言不一家,亦属正常。
    有错误是正常的,坚持错误不去改正才不正常。状元桥用上了迎秀桥的名称,真正的迎秀桥却没有桥名这更不正常。一座古桥的名称弄错了是小事,也不是小事;古桥是地理标志、也是历史坐标,如果宝应古城没有这些小桥,文化风情会逊色不少。
    写到这里,我一声叹息——历史并不遥远,而我们却已是模糊不清矣,我们的视线永远无法穿越那苍茫的岁月。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