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文化随笔——宝应荷文化

2012-11-29 16:41| 热度:19445 ℃ |作者:人在宝应|我要投稿

一、宝应荷文化的形成历史 宝应地区古为东海,由于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积,至秦汉以来逐步发育为古泻湖沼泽平原。建国以前全县有几十个湖荡星罗棋布,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沃泥肥,自古以来就是种植荷藕的天 ...
  一、宝应荷文化的形成历史
  宝应地区古为东海,由于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积,至秦汉以来逐步发育为古泻湖沼泽平原。建国以前全县有几十个湖荡星罗棋布,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沃泥肥,自古以来就是种植荷藕的天然佳地。宝应植藕早在唐朝已见于文字记载,唐代诗人储嗣宗《宿范水》一诗云:“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可以令人想象出当时莲叶接天,芙蓉映日,姑娘们一面采莲,一面唱歌的秀美的水乡风光。
  至明代荷藕已成为宝应大宗生产的土特产品,《万历志》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清代《康熙志》列“宝应十二景”中有“莲叶接天”,植荷盛况可知。明清时期的宝应画家如陶成、刁锐、陈务人等都喜欢画荷花。宝应诗人咏及荷花的诗词更不胜枚举,如乔莱诗“莼丝绕翠频留棹,荷盖分青远送人”。乔大鸿诗“十里尽荷蒲,迷漫失溪口”。陈钰诗“沦涟水照白菡萏,萧疏苇立红蜻蜓。”朱雯“霜稻几畦镰似月,风荷一片藕如船。”王孙晋诗“赤脚捕鱼何处郎,素手卖藕谁家女?”等等,这些诗句都散发着荷藕之乡的一片清香。
  明清时期宝应科举兴盛,达官贵人纷纷在宝应城郊修筑园林,其中有不少都是以荷置景的。如纵棹园湖泊,昔为一片荷塘,学宫前原有爱莲池。城东莲池庵,“高朗雅洁,竹梧疏密相错,庵前有池,池种藕,春则田田绿叶,夏则亭亭红蕖,秋则离离碧莲,致足乐也。”其附近有刘家珍藕花书屋,“绛纱浮水朝霞起,翠盖凭栏落日低”,别是一番景色。城南迎秀门外有朱曰藩之白莲堂,荡舟荷花荡中,清香馥郁,又名花园庄。运西宝应湖边又有朱曰藩的镜心楼,旁有水乐亭,“楼下有荷花荡,可数百亩,夏日棹小舟采莲,莲高于叶,叶高于人,前后皆不可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湖滨又有吴礼的蓼花庄,有诗云:“荷花香里双兰桨,杨柳荫中一草亭。”在宝应最大的园林——纵棹园中,有“竹深荷净堂”,盖取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之诗意也。
  二、当代宝应——中国荷藕之乡
  1933年《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刊》载:“宝应植藕85000亩,亩产1500斤,年产藕12750万斤;藕粉2000担,品质纯真,性粘味美,富营养质。”
  建国后“沤改旱”,水位下降,宝应湖荡减少,但至目前尚有“五湖四荡”,即宝应湖、白马湖、汜光湖、广洋湖、射阳湖、獐狮荡、绿草荡、和平荡、三里荡,共90万亩滩涂水面。宝应是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水质优于国家Ⅱ类标准,土沃泥肥,有机质丰富,最宜荷藕生长。宝应所产之藕为全国最优质的个头最大的白莲藕,形成了“美人红”、“大紫红”、“小雁红”等系列优良品种,顶芽嫩红,藕皮米白,藕肉亮白,鲜藕单枝一般四至五节,径5--7cm,长达80--100cm,重可达2--4公斤。7月上市为花香藕,清甜爽脆,嫩如鸭梨;9月采收为中秋藕,适宜制作各类藕菜;霜降前采收为红锈霜,适宜蒸煮烂藕;冬至前后采收的叫白锈藕,含粉量高,最宜制作藕粉。
  如今宝应万亩藕田连成一片,百里荷花飘溢清香。“宝应荷藕”被列为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无公害莲藕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宝应常年种植荷藕近20万亩,商品藕年产量30多万吨,农产品产值7.2亿元。宝应县成了全国最大的荷藕产业化基地,无论是鲜藕生产还是加工的藕制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全国之冠,堪称中华之最。加工规模和加工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荷藕产业已成为宝应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农业。全县已形成以江苏荷仙食品集团为核心的30多家荷藕加工企业群。重点企业有蓝宝石、华贵、花扇、天禾等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藕制品6万多吨,总产值5.9亿元,年出口创汇3000余万美元,形成了以盐渍、水煮、保鲜、速冻、藕粉、藕汁饮料、碧荷茶、传统藕制品(捶藕、藕粉圆、香糯甜藕)等八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的加工产品。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及东南亚地区,宝应藕制品占日本市场的70%以上份额,水煮藕等产品已直接进入日本超市。江苏荷仙集团已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享有自营出口权。
  1998年,宝应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独特的荷藕文化,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2004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宝应荷藕实施原产地域保护。自2000年以来,宝应每年8月8日都举办“中国宝应荷藕节”,以荷藕为龙头,推动招商引资,促进宝应经济不断发展。
  三、宝应当代荷乡风光
  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来瑶池散步,他们拨开云层,遥望人间,只见宝应东荡百里方圆,万顷碧波,水光连天,好一派湖荡风光,恰似人间仙境,但缺少花卉点缀,便命荷花仙子捧出一把瑶池莲子,撒向宝应的金湖银荡。从此,这里莲叶田田,荷花盛开,一片清香,宛如天上的瑶池仙境。
  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这人间仙境拍摄了电影《柳堡的故事》,风靡国内外数十年,一曲“九九艳阳天”传唱了我国几代人。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又来我县獐狮荡拍摄了神话故事片《八仙的传说》,从此,这里便被人们称为荷仙姑的家乡。九十年代,宝应将荷花定为县花,并逐步形成以水泗荷园和荷仙生态园为中心的旅游观光景点,被纳入运河旅游风光带。
  位于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的宝应东荡水泗荷园,占地2万亩,其中植藕15000亩,另有芦苇、蒲草等水生作物,并盛产鱼虾蟹鳖,园有曲桥、风车、沙鸥浮游,白鹭翱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被誉为“苏中沙家浜”。每年荷藕节期间,迎来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2002年荷花盛开时期,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法国公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到荷园取景,拍摄专题片,并在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播放,产生了国际影响。
  四、宝应当代荷文化著作
  宝应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县,秦建东阳县、汉为平安县、射阳“九里一千墩”是汉文明的象征,隋称安宜县,唐改宝应县。宋代文天祥留下军师庙。元代马可.波罗将宝应写入了他的游记,明代泰山殿号称“天下第一名山”,清代又出了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三鼎甲”,水巷口3号是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历史名人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诗人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京剧鼻祖高朗亭、经学大师刘宝楠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在宝应停舟策马,题匾赋诗,这里是吴风汉韵的交汇处,淮扬文化的融合区,民风淳朴,尤具水乡情韵。
  当代宝应人不但爱荷、赏荷,而且对荷文化也颇有研究。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县文联副主席刘世昌同志,在中国荷花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早在1992年就出版了近20万字的《中国荷文化》一书,《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词典》评价说:“《中国荷文化》一书分为荷花概论、荷花之美、品种辨异、芙蓉轶事、莲花与美女名人、莲花与佛教名山、莲花与文学艺术、全国荷景揽胜及历届荷展共8章93篇,并附咏荷诗文选萃。花卉界认为此书实为我国首本系统研究荷花历史文化现象的专著。”这本书曾在第七届全国荷展上交流,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中华诗词学会会刊主编晨崧先生赠诗曰:“轻吟重唱醉荷花,玉洁凌波濯万家。二十四番春信后,泛舟争向世昌夸。”1994年10月,刘世昌的论文《孙中山、郭沫若与“中日友谊莲”》又获“中国现代史优秀研究成果奖”,为此他还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荣誉状》。2004年他又为县质监局编写了《荷之舞》画册,为荷藕节礼品书。
  1993年,陈宗道、陈跃父子编著出版了《莲藕世界》,分“涉足莲藕世界、摸熟莲藕脾气、结识莲藕家族、发展莲藕生产、开拓莲藕领域”等五章,详细介绍了宝应莲藕的栽培方法。
  2002年,刘海鹏、薛水利出版了《荷之恋》摄影作品集。2004年邓连俊出版了《荷趣》摄影作品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荷花的自然之美,玉洁冰清、活色生香,迎阳带露,娇艳无比,令人赏心悦目,得到无穷的艺术享受。
  五、宝应莲藕美食
  宝应是中国荷藕之乡,宝应人自然以吃藕为乐,自古以来吃法甚多。夏季上市的花香藕,清甜脆嫩,如同上等水果,藕片登盘,可待嘉宾。即是简单的一碟韭菜炒藕丝,也是香味满屋,令外地人赞不绝口。中秋时节吃成熟的藕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富有地方特色的“藕饼”,是在特制的带有齿纹的“藕旋子”中将藕擦成藕泥,用糯米面参和,加上葱末,用油煎熟,这种饼香糯可口,非常好吃。还有“藕夹子”,是用藕片夹上肉馅,外面滚一层干面糊,在油锅里炸熟,吃起来又香又脆。中秋节晚上敬月公的供桌上,都要有一枝完整的“连枝藕”,象征子孙昌盛,当然供桌上还有月饼、石榴、莲蓬、菱角、鸡头等应时果品。冬天吃烂藕更是一种滋补食品,将老藕洗净,在藕孔里灌入糯米,糯米中最好参些糖桂花,蒸熟的烂藕又香又粘,老少咸宜,无人不爱。
  宝应白莲藕粉,质地优良纯洁,营养价值很高。乾隆年间的宝应知县吴春,亲自研究藕粉制作工艺,写下长篇《藕粉诗》。宝应藕粉呈片状,洁如霜雪,白似鹅毛,如碎琼乱玉,闪闪发光,素有“鹅毛雪片”之美誉,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已驰名中外,并被指定为敬献皇上的朝廷贡品,和邵伯老菱、高邮双黄蛋并称为“古运河上的三元及第”。《宝应县志》载:“宝应特产甚多,其方贡有白布、淮白鱼、藕粉。他邑藕多红莲,本邑独白莲,粉尤精洁,故采办作贡。每年头八九月发价,市新白莲藕,于常平仓设厂,雇夫督办,取藕去皮节,擦滤浆晒,削成粉,名鹅毛雪片,质轻粹差不凝也。正贡八十斛,装解知府衙门,照价结领,与民无与云。”
  用藕粉制作的“藕粉圆子”,又是宝应的一道特色名菜。它用腌渍的糖油丁、金桔饼、桂花、枣泥、核桃仁等制成馅心,用优质藕粉在匾子里滚十几次而成,入滚汤煮熟后上席的藕粉圆子,外层均匀圆润,色泽半透明,呈深咖啡色,汤汁有浓郁的桂花清香。原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教授到我县射阳湖镇调查小城镇建设时,当他品尝了宝应藕粉圆子后在《中国烹饪杂志》上撰文说:“藕粉圆子形如弹丸,娇嫩肥泽,色似一颗颗没有去壳的鲜荔枝。入口着舌,甜而不腻,厚而不实,不脆不酥,非浆非固,嚼及其核,桂香满口。”
  “蜜饯捶藕”是宝应的又一道著名藕菜。传说明代某皇帝过生日,宫里要各位御膳厨师每人制作一道新菜,其中一位宝应籍厨师,把家乡藕菜和宫廷八宝甜菜合而为一,将老藕孔内塞满糯米,蒸熟后用干小粉捶扁,反复蒸捶十余次,以鸡蛋糊、桂花卤、蜂蜜、白糖、熟荤油上笼蒸,并加上青梅、金桔饼、蜜饯、樱桃、蜜枣、白莲、桔片等配料,制成“蜜饯捶藕”。这道甜菜色香味俱佳,妙不可言,而且有滋阴补阳、治亏益肾、润肺生津的功效,皇上大加赞赏,定为皇宫御膳。改革开放以来这道宝应独家名菜入选《中华名菜谱》,并被列入国宴用菜。
  要品尝宝应藕食,最佳莫过于“全藕席”,厨师们以藕为主料,配以鱼、虾、鸡、肉等,通过炒、煎、蒸、烩等各种烹饪方法,能制作出吉利藕、响铃藕、素排骨、藕粉饺、糖醋藕片、桂花香莲泥、莲菜八宝饭、藕粉金针木耳汤等50余种藕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刘世昌 何开文
  何开文,笔名可人,大学本科毕业。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江苏省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北大方正番薯网百名微型小说签约作家。现任宝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宝应文学》、《宝应微型小说》主编。
  1984年以来,出版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及学术论文达200余万字。在多次文学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专集;已出版新扬州画舫录《宝应景观》,荒诞小说集《红辣椒》,微型小说集《青苹果》、《嫩藕枝。并已主编出版《扬州微型小说22家》、《宝应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等十余本专集。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