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泾河:扬州“北大门”

2012-12-9 10:36| 热度:11371 ℃ |来源:扬州网|我要投稿

  扬州网讯 初秋的一天,我来到扬州“北大门”泾河镇采访。泾河镇,离宝应县城只有15公里,坐车也就20分钟的光景。泾河镇以河为名,泾河历史悠久,东汉三国时即有此河。   泾河   扬州淮安分界线   “泾河就 ...

    初秋的一天,我来到扬州“北大门”泾河镇采访。泾河镇,离宝应县城只有15公里,坐车也就20分钟的光景。泾河镇以河为名,泾河历史悠久,东汉三国时即有此河。

  泾河

  扬州淮安分界线

  “泾河就是扬州和淮安分界线,河那边就是淮安。”泾河镇文化站站长朱天尺告诉我,泾河与运河相连,此处建有泾河闸,最早的古闸建于1450年。那座古闸现在应该在运河堤下面。

  去年秋天,在宝应县安宜镇境内的运河堤下发现一座古石闸遗址,后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此闸应为朱马湾闸。实际上,运河在宝应境内由南至北,闸子很多,依次有北子婴沟闸、江桥闸、氾水闸、力清沟闸、郭家沟闸、刘家堡闸、跃龙闸、八浅闸、黄浦闸、泾河闸等,泾河闸是扬州最北的一个闸子。这一点,在明人朱国盛编辑、徐标续纂的《南河志》和《南河全考·全河总图》都有记载。

  我去泾河的时候,泾河人正在运河堤上建一个新的闸子,从运河引水灌溉。

  从大堤上下来,便是一条古街,叫前街。“泾河古镇街道的布局呈"工"字状,在前街的北侧,与前街平行的叫后街,前街、后街之间有十字街连接着。”朱天尺介绍。

  老街,青砖黛瓦旧时光

  走在古街上,街两侧多有青砖黛瓦的老房子。老街上的生活是平缓而惬意的。前街和其他地方的老街相比显得宽绰,街面上鲜有行人,半天走过一两个,定睛一看多是老人。年届六旬的王宝进蹲在街上,正在给人修拖拉机。看到有陌生人过来,他立刻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和我聊了起来。原来,王宝进的祖上一直在前街34号做铜匠手艺,什么铜壶、铜铲、铜锁等等。上个世纪80年代后,铜匠的生意越来越清淡,王宝进便在祖上的铜匠店内开起了五金店,顺便帮人做一些修理工作。

  “现在年轻人都不住在老街上了,店内的生意大不如从前。”王宝进告诉我,比较前街和后街,前街繁华一些,过去,工商联、酱醋厂、供销社、食品厂都在这条街上,在运河里打鱼的渔民但凡打了鱼,总喜欢挑到这条街上来卖。

  不是最富,但是最幸福

  在老街上走着,一曲悠扬的淮剧从一家理发店里传了出来,我循着声音走进店内。两位老人正笑眯眯地沉浸在戏文里,看到有人进店,老大爷立刻从椅子上坐了起来。这位面容清癯、精神矍铄的老大爷叫郝立孝,今年已经有86岁的高龄,也是泾河镇上年纪最大的理发师。他告诉我,他19岁学手艺的时候,泾河镇还在日伪的控制之下,尽管那时候剃头很便宜,但鬼子和二黄却依然常常来剃“霸王头”,他们弄不好还要挨枪托。如今,他的理发店在老街上还开着,五块钱剃一个头,这是一个非常公道的价钱。不但他,他的儿子、孙子都继承了他的衣钵,学得了一手剃头手艺。

  儿子今年65岁,前些年在镇上承包了一家浴室,在浴室内依然忙碌着他的“顶上功夫”。孙子41岁,原先在老人的理发店做,可后来囿于生意的清淡,丢下了剃头刀,拿了瓦刀,出国到中东做了一名瓦匠。

  如今,郝家四世同堂,这一点让他非常知足。“我们家不是镇上最富有的,但肯定最幸福的。”

  带把瓦刀,到南极打工

  泾河镇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建筑是泾河镇的支柱产业,建筑队伍遍布深圳、广州、南京、青岛等国内二十多个城市,并走出国门,在中东、非洲等国都能看到泾河建筑大军的影子。据了解,泾河镇从事建筑的人员1万多人,年创施工产值3亿元以上。

  崔仑明今年47岁,是泾河镇一位农民。1994年起,他先后赴以色列、坦桑尼亚等国劳务。2007年11月,崔仑明搭乘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跋涉12000多公里,抵达南极,为中山站扩建工程施工。当时,崔仑明和他的工友们在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旱极”、平均海拔2350米的南极进行“无痕迹”施工,冰盖平均厚度达2000米,施工期只有12月至次年2月的3个月时间,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如今,崔仑明用出国打工挣的钱在镇上购置了新房。和他一样,泾河镇很多人因为出国劳务赚了钱,在镇上或者县城买了房子。“不是我丈夫在国外搞建筑,我这个乡下人哪能住到镇上?哪能住上这样的别墅?我的孩子哪能到县城上学?”泾河南苑小区居民曹良琴说。她的丈夫是个钢筋工,通过到以色列等国家出国劳务,这几年一家过上了好日子。镇建管站站长马寿春介绍,泾河镇每年有一千多人漂洋过海打洋工,人均年纯收入68000元。

  泾河人物

  金春藻

  1907年9月出生于淮安平桥乡,14岁迁居宝应县泾河镇。父亲金开和是一名木匠,后创办了永裕机米厂,从无锡购回了一台8马力柴油机,在宝应、淮安地区传为佳话。

  1923年,金春藻在其父去世后,接过父亲的产业,将其发扬光大,并购回一台32马力的柴油机,生产规模为苏北地区第一。解放战争时期,曾为共产党秘密加工军粮。

  1948年,美军封锁中国外海,国内柴油紧缺,金春藻创造了砻糠瓦斯炉。1949年11月18日,《文汇报》刊登了这一引人注目的消息。

  仲 本

  1983年冬,在泾河镇张家庄仲氏家族墓地,发掘了明代浇浆墓一座,出土了两具不腐尸,墓主人为明代陕西按察使仲本与其夫人赵氏,此两具尸体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随葬出土的有仲本穿戴的一套官服及深埋地下400余年完好无损的一张状纸。

  仲氏,宝应望族之一,其族以医术出名于元末明初,以科举显耀于明代中期。仲明斋为元朝名医,子孙世传其业。

  仲本乃明斋之后,弘治三年进士,历任广西佥事、河南佥事、陕西按察使等。他为人刚直、执法无情,常得罪权贵,故仕途坎坷,数度被贬。嘉靖十五年仲本去世,在仲本的墓中,有一张弘治十八年南阳府唐县平民张宝诉状,控告周光柔高利盘剥、诬告、重复逼债。当时,仲本正在河南佥事任上。由于未能审清结案,帮助受害者摆脱困境,仲本对于这件事一直引咎自责,并长期把诉状带在身边,用以鞭策自己。临终前,叮嘱家人将诉状随葬。

  仲本去世后,大学士杨一清赞仲本诗云:积毁不须惊众口,素心端正可质神!

  泾河特产

  泾河大糕

  早在19世纪,泾河镇上的“郭记茶食店”生产的精美茶食就名贯淮、宝两县。当时的店主叫郭恩泽,他秉承祖上传下来的衣钵,专门从事方酥、大糕、京果、麻饼、茶馓、桃酥等食品生产。到了其曾孙郭洪元时,已是上世纪中期,这个时候的“郭记茶食店”的“郭记方酥”尤为出名。1958年,郭洪元的长子郭燮臣、次子郭燮棠曾被当时的宝应糕点厂聘请去,专门传授“郭氏方酥”的生产技艺。1974年,初中毕业的陈书元拜郭燮棠为师,学习方酥和大糕的制作技艺。经过陈书元精心研制,大胆改进,泾河大糕更是名闻遐迩。

  泾河大糕选料特别讲究,需选用泾河特有的香醇糯米和纯净白糖、精炼油脂、上等果脯等,按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绵、软、细、白、香甜可口、能卷可燃、入口即化等特点。

  泾河西瓜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宝应泾河成片种植西瓜,“苏蜜一号”是这一时期的主打品种。这种西瓜皮薄,黑黑的。它是1979年江苏省农科院培植出的瓜种,籽小,含糖量高。泾河是扬州第一个把西瓜产业化的乡镇,可称为扬州的“西瓜之乡”。

  如今,泾河“金禾”牌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主要品种有特小凤、特小兰、新金兰等9个品种,西瓜示范园区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金禾”商标被命名为“扬州市知名品牌”。

  泾河乳鸽

  泾河镇肉鸽饲养已有近20年历史,在苏北地区首屈一指,是江苏有名的养鸽大镇,龙头企业被定为江苏省良种肉鸽繁育基地,年出笼乳鸽百万羽。乳鸽大量供应上海、苏州等大城市。来源扬州晚报)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